六年級上冊《有的人》導學案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意
1.師:詩的小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請大家快速默讀全詩,找一找詩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補充。
3.討論以下問題:
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句中兩個“死”字、兩個“活”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歸納點撥:前一個“活”是指“肉體的生存”,后一個“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個“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個“死”是指“生命結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使你聯想到了什么?
歸納點撥:“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使讀者聯想起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話,感受到魯迅對人民的熱愛。
3)“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么精神?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歸納點撥:“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能喚起我們讀魯迅《野草題辭》時的激動。“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會使我們聯想起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境。
a.分組朗讀(一位同學讀每節詩的前兩行,另一位同學讀每節詩的后兩行),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b.討論:把這首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紀念魯迅》好不好?為什么?
歸納點撥:詩人不是為了歌頌魯迅而歌頌魯迅,而是在歌頌魯迅的同時,也歌頌與魯迅品質相同的人,而且譴責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眾“偉大”,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不讓別人活下去的人。這樣一個對照,比單純贊揚魯迅更加顯示出詩的思想的廣度與深度。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品讀、討論交流來理解詩意,體會到那些想為自己樹碑立傳的人,他們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而那些“情愿作野草”的人,卻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草一年一度地生長,他們也一年一度地永遠為人民所懷念。魯迅是如此,和魯迅品質相同的人也是如此。那些“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人。而那些“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人民群眾會把他抬舉得很高。魯迅就是這樣的人的代表。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情
1.學生齊讀詩歌。
2.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中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指名配樂讀。
3.指導有感情地背誦。
4.師:在現代所有的中國人中,魯迅無疑是最為深刻而且最為獨特的一個,他的遺囑也是最為獨特的一封。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遺囑全文:
我只想到過寫遺囑,以為我倘曾貴為宮保,富有千萬,兒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寫好遺囑了,現在卻誰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張罷。當時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寫給親屬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蟲。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還有,現在忘記了。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