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通用17篇)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故事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通過朗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重點】: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讀出自己的感悟。
【教學難點】:體會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相互理解的真摯友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講伯牙絕弦的故事,設置疑問,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強調“弦”的讀音。學生試讀“弦”。
3、解題質疑,理解“絕弦”,并提問學生通過什么知道的。滲透根據注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4、讓學生說一說讀了課題后有什么疑問,伯牙為什么絕弦?
二、初讀課文,讀通課文。
1、課件出示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將課文讀流利。
2、指名讀課文,適當讓學生評議。
3、范讀課文。感知課文節奏。
4、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出節奏。
5、齊讀課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讀。
三、讀懂課文,理解文意。
1、通過幾遍讀下來,我們已經知道課文中有兩個人物。讓學生找出來,指名說。板書:伯牙、鐘子期。
2、這兩個人各有什么愛好呢?在課文找一找。指名讀第一句話,引導學生理解“善”的意思。板書“善鼓琴”、“善聽”。
3、從課文中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自己讀課文,把你讀懂的交流一下。
4、學生匯報,課件出示課文中的第二、三句話。提問學生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還可以怎么說?用自己的話替換一下。并視頻展示伯牙和鐘子期相識部分。提問:你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剛才的視頻 嗎?學生匯報。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鐘子期就能從琴聲里聽出來,這就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讀一讀,品一品。
6、故事的結果是怎樣的呢?誰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學生交流,視頻展示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內容,感悟何為知音,板書:知音。
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伯牙為何破琴絕弦。學生練讀,體會伯牙失去知音的悲傷情感。
四、深入體會,品味文情。
1、我們都知道伯牙是音樂家,在遇到鐘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贊美,膚淺的贊美。體會伯牙遇到鐘子期時,心情怎樣?學生自由說。
2、無奈知音已去,朗讀課文最后一句話,再次體會知音離世之悲。
3、有記載,鐘子期死后,伯牙在鐘子期墳墓前寫下了一首短歌,課件出示詩歌,學生讀詩歌,進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五、回味內容,升華中心。
1、善鼓的伯牙為什么而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讓學生說說原因。2、學完了課文你能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嗎?
3、學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故事內容。
4、如此動人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背下來呢?自由朗讀,試背課文。
5、這的確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后人根據這個故事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樂。
6、讓我們再次在音樂聲中誦讀全文。
六、作業:將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2
第一課時
一、欣賞圖片,找出要求,明確單元主題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并說出感受。
師:其實生活中不論是一首歌一幅畫,還是一篇文章一部電影,都是美的藝術,都能讓我們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和啟迪。在第二單元中老師將和大家一起走進藝術的殿堂,感受藝術的魅力。打開第二單元導讀,快速讀讀,看導讀為我們的學習提出了哪些要求?
學生讀導讀,劃出學習要求。
師:明確了學習內容和要求,我們一起學習本組第一篇課文《伯牙絕弦》。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生齊讀課題,師強調“弦”字讀法。并投影出示沒有標點的古文。
師:這是一篇什么文?
生:文言文。
師:大屏幕上的文章沒有標點,這就是古時候的文章,它需要你憑借自己的理解來斷句讀,自己試試。
生練讀。
師:有什么感受?
生:不知道在哪停頓。
生:很難讀。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聽。
生讀。
師:現在老師降低難度,加上標點,你再來試著讀一讀,注意這次要讀準生字,讀通句子。
生練讀師指名讀。
師:你讀得很準確,句子也很通順。有幾個生字老師想提醒大家注意。
師板生字,并讓學生跟讀書空。
師:知道峨字的意思嗎?
生:高。
生:巍峨。
師:怎么知道的?
生:課文下面的注釋有。
師:課文的后面有一些生詞或者生字的解釋,這就是注釋,看注釋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那若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聯系上下文想想。
生:像,好像。
師:誰能聯系這兩個生字的意思,說出“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
生:高高的像泰山一樣。
師:你的理解能力很強,認識了生字我們一起讀讀課文。
生齊讀課文。
師:大家讀得很不錯,有一句大家節奏把握得很準,注意了兮和若之間的停頓。
投影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師:知道兮字的意思嗎?
生:語氣詞相當于啊。
師:它是和峨峨連在一起的,所以我們讀到這時要稍作停頓。像老師這樣,師范讀。
生跟讀兩遍。
師:大家覺得這樣讀比剛才更怎樣了?
生:比剛才更有感情了。
師:現在老師也這樣有感情的為大家范讀文章,你仔細聽,用心感受。
師配樂朗誦。
師:你也像老師一樣投入感情的讀讀,注意在老師劃斜線的地方稍作停頓。
出示劃出節奏的古文。
生練習朗讀。
指名讀。
生:他讀出了韻味。
生:他讀的很有感情。
師:誰能再來試一試,比他還有感情。
生再讀。
師:你真的讀出了古文的味道,我們也被感染了。現在我們男女生配合讀,一起感受古文的魅力。
男女生配樂朗讀。
三、再讀課文,讀懂讀透
師: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先來看看題目,誰知道絕的意思。
生:斷絕。
師:伯牙斷絕了什么?
生:伯牙斷絕了琴弦。
師:換句話說也就是?
生:伯牙不再彈琴了。
師:伯牙在楚國當時是一流的琴師,前途無量,為什么不再彈琴了呢?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抓住重點詞語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讀讀課文,同桌互相說說文章的大概意思。
投影文章并在重點字詞下加點。
生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查字典讀課文,同桌互相講故事。
指名講故事。
師:你的故事講的很流暢,如果能把加點的字詞理解透徹,故事內容就會更生動了。現在我們交流一下,你讀懂了哪一個生字詞?
生:我知道了第一句話中的善字的意思,是擅長的意思。
師:能說說整句話的意思嗎?
生: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聽琴。
師:文中還有兩個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嗎?
生:好啊。
生:真妙啊。
師:這是子期對伯牙的贊美之詞,我們還可以怎么理解?
生:真棒啊。
生:太妙了。
師:我們應該怎樣朗讀這句話呢?
生:用贊美的語氣來讀。
師:我們來讀一讀。
生讀。
師:你還讀懂了那個生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峨峨和洋洋是高高和廣大的意思。
師:這兩個詞是用來形容高山和江河的。
生:志的意思是想。
師:你的理解能力很強,文中的念字其實和它的意思是一樣的。
生:我知道了也是心里想到的意思。
師:這兩個字體現了伯牙心里想到了什么就能彈出什么,可見伯牙的彈奏水平怎樣?
生:很高。
生:鐘子期必得之的必是一定的意思。
生:是都的意思。
師:大家的理解都可以,古文的解釋是豐富的。
師:理解了這些重點字詞之后,誰能結合理解再來講講這個故事?
生講故事。
師:這次你的故事講的更充實了。
四、品讀課文,讀情悟境
師:理解了內容,現在誰來說伯牙為什么不再彈琴了呢?
生:因為子期死了,伯牙覺得世界上再沒有知音了,所以摔破琴扯斷弦,不再彈琴。
師:用文中的話怎么說呢?
生齊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投影展示這句話。
師:什么樣的人稱之為自己的知音呢?
生:了解自己的人。
生: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人。
師:伯牙為什么把子期當作自己的知音呢?快速讀讀課文從中找到答案并劃出來。
生讀課文,劃出答案。
生:我認為這句寫出了他們之間的知音之情。“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聽了感嘆地說:“真妙啊!就像寬廣的江河在我心里流過。”
師:你從這句話中還能讀出什么?
生:無論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說出來。
師:他們真是心意相通。
生:我還能讀出伯牙的彈奏水平很高。
師:從哪可以看出來。
生: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師:如何理解。
生: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聲就表達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聲就表達出流水。
師:能用自己的話形容伯牙的彈奏水平嗎。
生:出神入化。
生:獨一無二。
生:登峰造極。
師:大家的詞匯真豐富。請同學們看圖,此時伯牙身邊青松翠柏,云霧繚繞,他在動情地彈奏一首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賞著陶醉著,并贊美著,能猜想出子期眼前出現了怎樣的高山流水嗎?
生:巍峨的高山,澎湃的江河。
師:帶著你這種感受讀讀。
生讀。
生:子期眼前仿佛出現了高聳入云的高山,奔騰不息的江河。
師:讀出你的這種感受。
生讀。
師:你讀的很有氣勢,誰還能讀出這種氣勢。
生自由讀。
師:如此豐富的畫面,我們是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呢?
生:峨峨和洋洋。
師:只有簡單的四個字卻讓我們浮想聯翩,這就是古文的魅力呀,我們再來讀讀體會一下這種魅力。
生讀。
師:伯牙的音樂來源于大自然,那他的琴聲肯定不僅僅表現了高山流水,還有可能表現大自然的哪些場景呢?
放音樂生閉眼想象。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藍藍的天空,自由的飛鳥。
生:蒼茫的大地上,郁郁蔥蔥的森林在旺盛的生長,林間歡快的動物們在高興的飛奔。
生:我仿佛看到了皎皎明月掛在天空,徐徐的清風迎面而來,好一個寧靜淡雅的夜晚。
師:能不能用子期一樣的語言贊美一番呢?
師生配合讀。
師:這真是伯牙所念。
生:鐘子期必得之。
師板書。
師:這就是心意相通的知音啊!知音相遇心情怎樣?
生:激動高興。
師:帶著這種感情讀一讀,體會體會。
生齊讀。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感受情意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伯牙絕弦》感受到了伯牙與子期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情意,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感受一下。
生讀。
師:世事難料,就是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知音,卻染病而死,離伯牙而去,試想一下此刻伯牙心情怎樣?
生:悲傷。
生:難過。
生:悲痛欲絕。
師:能讀出這種感受嗎?
生讀。
師:我真的體會到了伯牙的悲痛心情。為什么如此悲痛呢?
生:因為再也沒有人聽懂他的心聲了。
師:是啊,當他彈琴心里想到高山的時候,再也沒有人會像子期一樣贊美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師:當他彈琴心里想到流水的時候,再也沒有人會像子期一樣贊美他。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所以伯牙才……
生: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伯牙此時斷絕的僅僅是琴嗎?他還將什么一并斷絕了?
生:前途。
生:音樂。
生:心靈。
師:是啊,他將自己的心靈大門關閉,留給自己的是無邊的痛苦和孤獨。
師:讀一讀,體會這種感情。
生讀。
師:讀出了伯牙的悲痛。
二、誦讀課文,讀出感受
師: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感受這份高山流水深相知的情意。
生齊讀配樂。
師:關于伯牙與子期之間成為知音的傳說在哪部書中有記載呢?資料袋介紹的很清楚,請同學們讀一下。
生讀資料袋。
師:正是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者樂曲高妙。
三、課外拓展,加深理解
師:據史料記載,子期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作了一首詩,我們一起來讀讀。
投影這首詩歌。
師生配樂讀讀。
四、展開想象,課堂練筆
師:短短的一首詩,把伯牙的痛苦心情展現無余,可是人生路漫漫,伯牙能這樣一直消沉下去嗎?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時期的楚國,作為伯牙的新朋友,你會如何勸慰他,開導他積極樂觀的面對今后的生活呢?結合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展開想象,把你想對伯牙說的話寫下來。
生寫。
全班交流。
師:正如大家所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只要我們用欣賞的眼光,贊美的口吻對待周圍的人,你就會擁有很多的朋友,這節課大家學的認真,讀得投入,真是“善哉,善哉”,課文能否背上來呢?
學生練習背誦。
檢查背誦。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3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懂課文: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讀好課文: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4.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四、說教學準備
《高山流水》的樂曲 自制課件
五、說教學方法
1、注意朗讀和默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上下功夫;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更利于訓練思維,要讓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每句話的意思,默讀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組織相應的匯報交流活動。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面。這篇課文雖篇幅短小,但畢竟是文言文,因此開課伊始要求學生首先將課文讀通順,讀出節奏,讀出感情,然后要結合已有經驗,參照注釋,參看插圖,查閱相關資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內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拓展閱讀,想象當時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了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誦課文。
3、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升華情感,使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出示目標
1.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懂課文: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讀好課文: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4.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
三、初讀感知,讀通課文。
出示自學提示1
1、自由讀課文,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注意讀出節奏。
2、學生自由讀----指名讀-----指導評價-----再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四、自讀感悟,讀懂課文。
出示自學提示2
請再讀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1、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詞句。
2、組織交流。重點指導四個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五、細讀品味,讀好課文。
出示自學提示3
伯牙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位著名的音樂家,而鐘子期只是一個靠打柴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關系?
從課文哪些地方描寫中可以看出他們是知音,劃出相關句子,認真體會。
1、學生自主學習,體會。
2、組織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理解“善哉”)
3、說話訓練:
我也能體會伯牙的心聲:
4、拓展延伸:
⑴補充資料:
(2)說話訓練:
伯牙苦苦尋覓的知音找到了,此時他的心情如何?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他最想對子期說什么?
(3)拓展閱讀:
a、讀伯牙寫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絕弦
六、背誦課文,積累詩文。
七、作業布置
1、贊頌友誼的名言佳句
2、繼續收集有關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4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傳頌至今。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除了這些,我還充分利用了聯想和想象的作用。
盡情享受聯想的美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環節,比如:他們是如何相見的?他們又是如何分別的?分別以后,他們又是過著一種什么樣的生思?想念對方嗎?伯牙怎么找到鐘子期的?來到他的墓前又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景?請你充分運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暢、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在課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詞語,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我先讓學生說說看到這些詞語,你會想象到什么樣的畫面,這為我后面想象的環節埋下了伏筆。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與學生真誠對話是我在這堂課中的另一個收獲。因為課前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使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上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這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 《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或有回避情況,例如:學生說“郁郁蔥蔥的森林”時,我沒有進行引導為“蔥蔥森林”,因為一時間想不到怎么說就回避了,很不應該。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例如在朗讀感悟上擔心時間不夠,沒有引導讀中感悟到位。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5
一、談“朋友”導入我很高興能
1、今天,我來到嶄新漂亮的甌北七小,看到了幾十張可愛的笑臉,真高興,能與我交個朋友嗎?老師先做個自我介紹,我姓呂,來自于你們的兄弟學校甌北六小。誰也想跟我交個朋友,(學生自我介紹)你能介紹你的一位朋友讓我認識嗎?
2、很高興能認識這么多新朋友---------同學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之間往往會發生許多難以忘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朋友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伯牙絕弦(個別生讀題)
3、這“弦”字比較難讀,我們再來讀一次。
4、這是一篇文言文,古人只用了77個字,卻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現在,我們就一同去品味文言文所帶來的獨特的魅力。
二、整體感知,讀出韻味
1、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讀,難讀的地方多讀幾次。
2、文章讀通了嗎?誰來讀讀看,請你吧!
(評:聲音很響亮,讀得較通順,讀得字正腔圓)2
3、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的朗讀是不同的,光讀通讀順還不行,還要讀出文言文特有的節奏和韻味,老師給文章加了停頓,自己試著練練吧。
(個別讀,評:你很用心在體會停頓;你讀得越來越有韻味了;讀得有板有眼)3
4、文中有幾句的停頓特別難度,聽老師來讀一遍。
誰來讀讀?“兮”這個語氣詞后面可延長并停頓一下,你再來讀一遍。很好有進步,這樣一詠三嘆,頗有音樂美!(多生)我們一起來讀一遍。
5、看來,讀好停頓是讀好文言文的關鍵所在,注意停頓的同時,你也可以激情澎湃讀,也可以搖頭晃腦讀。好,讓我們一起讀。
三、解題,明方法
書是越讀越有滋味了,這時候,讓我們再來讀讀課題,題目中的“絕”是什么意思?你懂了嗎?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根據學生回答黑板貼出示)
1、“借助注解來理解”古文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2、“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3、老師今天再向大家介紹一種方法,就是“借助現代漢語中的詞來理解”。譬如:封筆、絕交
四、讀中理解、讀中悟
過渡:文章的課題已經讀懂了,我相信你們用上這些方法,自己就能把文章的意思弄懂。請你默讀文章,邊讀邊思考句子的意思,呆會我們來交流:
你讀懂了那一句?2-3
1、交流:你讀懂了哪一句?(生談)
2、哦,你讀懂了這句話,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這個“善”字是什么意思?(擅長)誰再來讀讀這句。
3、文中哪句話具體描寫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呢 ?請拿起筆吧它劃出來。(出示) 2—齊讀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同學們,讓我們重溫2000多年前那一次難忘的相遇,請大家閉上眼睛,靜下心來,用心來聆聽伯牙的琴聲吧!(配樂)
(1)伯牙席地而坐,他志在高山,揮指之間,蒼勁渾厚的琴聲在山間飄蕩。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高山?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聲贊嘆----(多生、齊讀)
(2)當伯牙志在流水,轉軸撥弦,輕靈激蕩的樂曲在山間流淌。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江河?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聲贊嘆------(多生、男女生、齊讀)
這句話中“善哉”用現在的表達方式可以說?(好啊、妙啊)
這個“善哉”的“善”與上文的“善鼓琴、善聽”的“善”意思不一樣。 我們能用自己的朗讀讀出來嗎?
5、好,現在我請你們來推薦一位朗讀高手與老師合作讀。我來當伯牙,你來當子期。------ 現在,我們全班都是子期。
6、伯牙善鼓琴,心里想著高山和流水,就能用琴聲表達出來,伯牙的心里想的僅僅是高山和流水嗎?他想用高山和流水表達什么呢?善聽的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能聽得懂嗎?(出示)
子期從伯牙的琴聲中還聽出了伯牙希望自己有著山一樣的------,有著海一樣的-------。(志向、理想、意志、目標;胸懷、心胸 )
7、這樣,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聽懂。這正是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啊!像這樣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兩個人,我們稱之為---------“知音”。(板:知音)
五、在絕弦中,體味知音難覓,唯有珍惜。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作為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伯牙當時的境遇如何呢?請看下面的一段資料。(師述)
2、 讀了這資料,讓我們再來看看,當伯牙你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出示)
3、 伯牙當時的心情怎么樣?(激動、興奮、驚喜)
4、因此,伯牙與子期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他們多么希望他們倆能像高山流水一樣相伴相隨,永不分離。他們灑淚惜別,相約來年再見。一年后,伯牙帶著琴來找子期,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1)面對冰冷的墓碑,他想起了去年高山流水般心心相印的日子,他悲痛萬分,所以------
(2)面對冰冷的墓碑,又會有誰能懂伯牙的心呢?于是,他大聲哭喊-----
(3)面對冰冷的墓碑,伯牙內心絕望,他覺得自己再也找不到像子期這樣的知音了,于是------
5、伯牙破琴絕弦,剩下的只是無邊的寂寞,留下的只有《伯牙絕弦》這個故事。讓我們再一次齊讀課文,能背的同學背下來。
6、千百年來,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后人根據這個故事還編寫了一首動聽的歌曲------高山流水。聽!
6、聽著這千古絕唱,讀著這動人的故事,你感動嗎?面對伯牙,也許你想安慰他,也許你想贊美、鼓勵他,也許你還想到了別的,請將你的想法寫下來。(生交流寫作并小結:是呀,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也許,我們無法遇到知音,或像伯牙和子期一樣曾經擁有卻不幸失去,那么請你不要悲傷、不要哭泣,因為幸福在于過程。也許,我們會有幸尋覓到自己的知音,那么請你好好珍惜。)
7、千百年來,有許多文人墨客也寫下了許多關于友情的名言佳句,誰來說說?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唐·王勃)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 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唐 李白)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
人生所貴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親(唐·李賀)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幾人?(唐·白居易)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6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一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二
一直對上《伯牙絕弦》這課充滿了期待。聽過兩位教師執教這課,特別是去年聽的這堂課仍讓人回味無窮,記憶猶深。兩位教師共同的特點就是指導了學生把文言文讀好,讀出韻味;同時注重了對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導;還有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動學生,讓學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知道鐘子期死后斷琴絕弦的哀痛中,從而領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遠含義。
借鑒成功者的教學方法,我也決定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先指導學生把文言文朗讀正確,生字讀準,斷句正確,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學,分組學習,讓他們自己掌握學習的方法;最后解讀知音的深刻內涵。
教學流程還算流暢,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特別是朗讀文言文的興趣很高,讀得搖頭晃腦,有滋有味的。
但是我覺得遺憾的是有的學生從入課到最后都沒有讀出那種味道,讀的時候感覺斷句的地方是一個字一個字數過去的;其次是有個句子的斷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學生掌握的情況不太好,他們也知道該在什么地方斷句,但是讀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把“謂世”兩個字連在一起了,讓我不理解的是一個成績很好的女孩子,你給她糾正多少遍都沒用。課后我想,造成這樣朗讀的原因大概有兩個,學生的朗讀習慣和學生的語感的欠缺所導致的吧。
另外在教學中顯得不足的是學生在領悟知音內涵的時候沒有深刻的內心感受。“知音難得”,“知音難求”,由于學生沒有生活經驗做基礎,他們難以理解這種“難”的程度,更難以理解求得知音后內心的滿足,欣喜,特別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后的那種絕望與凄涼更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課件輔助教學,將學生帶入到那種情境中,使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記得我看過一位教師的執教的這節課后我曾產生了這樣的恍惚“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是老師非老師,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個知音。他在給人們再現高山流水這個千古流傳的故事。他是導演是主角,但是他不是獨角戲,而是在引導一班孩子一起為大家深情演繹。”這樣的教學意境的確是讓人嘆為觀止!
教學之路漫漫,探索之途更是漫漫!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楊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煙裊裊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綿綿這些詞都是描寫什么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談話設計,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學的展開。為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為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為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設計意圖: 導入部分將詞語積累的環節快速過渡到學文中來,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4.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指導: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謂/ 世/ 再無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讀懂課文內容
1.師: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鐘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課后的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通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么?(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4.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并繼續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引導理解知己: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別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后來,當你終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樣的?
(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后交流。
出示課件:“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
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兩個“善”可以怎么說?
(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么?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么說?
(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總結:由此可以看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贊嘆“善哉”,理解“善哉”表贊嘆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感悟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理解人物之間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贊嘆?指導讀鐘子期贊嘆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鑒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
7.而伯牙在楚國是的彈琴高手,他能通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稱贊)周圍的人會怎么稱贊呢?(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8.這些贊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么?(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么呢?
9.從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著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10.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學生讀。
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當時的心情?
引導學生感悟: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無人傾訴的痛苦,無邊的孤獨寂寞,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伯牙用絕弦的方式表達對子期的思念。)
11.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12.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誦讀課文。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進行拓展練習,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與鐘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里,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樂曲,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業:
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談話: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裊裊炊煙”,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
師: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課件出示:
徐徐清風淙淙流水依依楊柳萋萋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皚皚白雪綿綿春雨
師:這些詞都是描寫美麗的景物。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一、揭題導入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這篇課文只用了77個字,卻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感人故事,現在我們就一同走進這個故事。
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
2.指名讀文,其他同學仔細聽,也可以跟著默讀。
(教師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讀“dé”。還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讀書時有沒有讀不好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齊讀課文。
小結:有進步,看來古文多讀幾遍就不難了。古文要讀出節奏和韻味來也不難,只要我們在讀的時候注意停頓就能讀好。可以用“/”畫出停頓。我想如果你們理解了課文內容,會讀的更好的。
三、初解絕弦
1.讀課題,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絕”和“絕弦”的意思。
2.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預設答案: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總結學習方法: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機械的翻譯應該學會變通)
4.伯牙為誰而絕弦?
(板書:鐘子期 介紹:俞伯牙和鐘子期都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
5.篇古文主要講了什么事?(自學、交流)
6.全班匯報:
a、理解“善哉”表示感嘆,用現在的話還可以怎么說?
1)前面的兩個“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兩個“善”可以怎么說?(預設答案:啊!好啊!)
2)“善哉”相當于現代的什么?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么說?(預設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由此可以看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
b、“哉和兮”都是語氣助詞,沒有具體的解釋。
c、“善”在課文中出現幾次,意思一樣嗎?(4次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現象,體會擅長說明什么)
d、剛才他說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彈出來,哪個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書:志)體會二人心靈相通
e、還有哪個字也是這個意思的?(板書:念)
(小結同意不同字的現象,說明中國的漢字多么豐富)
7.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看誰講的生動。
四、感悟知音
(一)何為知音
1)伯牙為什么絕弦呢?
2)他們是什么關系?(好朋友,知音)從哪兒能感受到他們是知音呢?
看圖 :此時兩個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了。他們互相的欣賞著,互相的贊美著。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4)善聽的子期不僅僅從伯牙的音律中聽出高山流水,還聽出了伯牙像山一樣的志向,像海一樣的胸懷。
5)想象說話
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善彈的伯牙一定不僅能用音樂表現出高山流水,還能表現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6)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能領會,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預設答案: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2.那么,別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學生自由說)你能想象別人那種空虛的贊美嗎?(學生自由說)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么心情嗎?
3.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么?
4.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鐘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預設答案: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他一定會對子期說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預設答案:他們還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但是,人間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讓我們通過讀書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練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三)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能夠感受到什么?
(預設答案: 1.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為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3.感情深厚……)
2.可以想象,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峨峨兮若泰山。
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洋洋乎若江河。
當他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心情會是怎樣的?
(預設答案:1.失望。2.寂寞。3 、憂慮。生4.渴望。……)
3.子期死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 2.斷了他的心弦。 3.斷了他的希望。……)
4.這句話是故事的結果,也點明了中心思想。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指導朗讀)
五、深悟絕弦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三尺瑤琴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2.從這首短歌中,你能體會出什么?
3.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于是摔琴斷弦,決心再也不彈琴,留下了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出示課文)
六、回味絕弦
1.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
2.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么?
3.老師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愿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七、擴展
1.出示關于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詩文,如“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宋代王安石《伯牙》詩:“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詩:“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這些詩都是寫琴曲的高妙,聽琴的樂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出示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為知己者死”“管(仲)鮑(叔牙)之交” “刎頸之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忘年之交”“患難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學了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如:你是否有知音,為什么把他作為知音?
當你感到沮喪、孤獨、憂郁、快樂亦或是處于危難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兩個知音相伴左右。所以,如果你尋到了與自己情趣相投的知音時,請大家一定要珍惜。世界上最難尋覓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知音)。
作業
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絕弦》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俞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聽琴.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要表現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達流水,鐘子期就說:”太好了,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現什么,鐘子期都能準確的道出他的心意.鐘子期死后,伯牙覺得世上再難找到聽得懂他琴聲的人了,于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①絕:斷絕。
②鼓:彈。
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④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⑤峨峨:高。
⑥兮:語氣詞,相當于“啊”。
⑦洋洋:廣大。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典故
參考資料:
1.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2. 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9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已然成為中華文化中關于“知音”最為生動、最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講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絕弦、遂成絕響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話。1句為起,2、3、4句順承而下,5句急轉而后合,語言凝練典雅,抑揚頓挫,生氣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順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藝術美感──那種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風骨,直達“大音希聲”、“大璞不雕”、“大美無言”的境界,滿足了我們對于這個千古絕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讀《伯牙絕弦》,帶來的不僅是對于故事內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勝唏噓的神往以及那種透徹心肺的審美體驗。詩人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而在這里,伯牙子期又該經過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學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誘地引領學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閱讀體驗,感受這篇課文特有的語言現象;其次,繼續滲透文言文的基本閱讀方法,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的基礎上還能用現代語匯去補充;再有,依托語言層層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內涵,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學習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使學生實現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初步運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匯,
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3、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沉,受到傳
統文化的熏陶。
【教學準備】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話文的閱讀基礎,因為在五年級學過《楊氏之子》、《猴王出世》、《臨死前的嚴監生》等等,而且就詞句的理解來說,此文詞句更容易理解。當然就課文的內涵和意蘊來講,文章所講述的“知音文化”更為豐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現學生從無到有,從未知到已知的學習提升過程,因此,課前不讓學生準備任何對課文的預習,只憑借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習。教學中,我準備了相關的音樂和簡單的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縱情吟誦識知音。
(一)讀題解題。
1、讀好課題,強調“弦”的讀音。
2、齊讀課題。
3、理解“絕弦”、“伯牙絕弦”的意思,質疑導入。
(二)初讀感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聚焦難讀的句子,扎扎實實讀好課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3、齊讀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內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開語言。
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又真的善聽”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滲透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閱讀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象。
運用詞語、詩句聯想的方式豐厚語言,豐滿形象,指導朗讀。在此過程中滲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1)讀著這個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泰山?把這樣的感覺讀出來。
(2)江河在古文里邊特指“長江”和“黃河”。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
些詩句?
(二)體驗“知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體味“異字同義”的語言現象。
2、聚焦“志”,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涵。、
(1)理解鐘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悅納。
(2)補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練筆感受伯牙得遇子期,會有怎樣的感慨。
(4)拓展閱讀《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后借助成語體會“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師生配合朗讀、同桌互讀,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與快樂。在相互配合朗讀的過程中直觀感知文本前四句語言“對仗工整、瑯瑯上口、情感扶搖直上”的特點,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
三、破琴絕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從“子期死”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補充。
出示:“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想象補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縱情朗讀。
四、朗朗誦歌懷知音。
(一)提領一頓。
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回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說和吟誦著它!
(二)熟讀成誦。
借助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并誦讀全文。
板書設計:伯牙絕弦
知音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10
教師:為什么六年級有那么多班,獨獨選擇你們班,我憋了很久。
學生:這不簡單嗎,因為我們班是最優秀的。
教師:這么自信的話,為什么不自信的說。你們平時喜歡聽歌嗎?戴眼鏡的喜歡周杰倫的,你們呢?
學生:不喜歡,因為聽不清楚。
教師:我特別喜歡,這里有首曲子,聽一聽,閉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
(教師放音樂。)
學生:流水潺潺。
學生:聽見了樹林里鳥叫。
學生:青蛙叫。
生:歡樂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動物在起舞,天籟之音。
教師:真是一群會聽的孩子。只要用心聽,就會與它心心相印,今天我們就學一首與音樂有關的文章。(出示課題)這是發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時候的一個故事,誰來讀題。
生讀生評:不夠自信。
教師:清晰響亮,字正腔圓。
另一生讀,師評:頭一次學就把最難度的字音讀這么正確。
(點評:當聽錢峰老師說要上古文,覺得吃驚:小學生能理解古文嗎?古文如此難懂,該怎么上?一上課,錢峰老師幽默的言語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而且錢老師叫學生讀課題時,能及時灌輸進古文的朗讀方法:字正腔圓,為學生下面整讀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礎。但我個人認為,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應該在平時的學習中,都有古文的學習方法,錢老師在點評完后,我認為可以再次點撥:我們學古文還要注意什么?一個幫助學生收集積累經驗,而且可以為下文學習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讀整首古文。
第一次讀感覺如何?
生:這些詞語讀起來不順口。
生:難讀。
師:短短的五句話但不好讀,不好懂,跟老師一句一句讀。(師讀生跟讀,自由讀,指生讀)怎么沒有掌聲呢?真是讓我嘆為觀止,第一次讀就這么正確通順。(一生讀停頓讀得好)了不起,第一讀正確不算,還讀出古文的味道來。同學們,我們也來讀讀,除了讀正確,我們也要讀出古文的節奏來。
(點評:如果說錢老師上課的幽默與大氣吸引了學生和在座的老師,我覺得此時錢老師能采用這么簡單的教學方法更讓我感動。如果是家常課,我一定也會讓學生跟我讀幾個來回,但要在這么一種賽課中,讓學生連續跟自己朗讀兩遍,需要多大的氣魄和勇氣。而且正是這么一種簡單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出了古詩特有的韻味,品位出了古詩詞的節奏美。一個簡簡單單的跟讀,跟讀出了多少學生對古文的喜愛。當老師再次個別抽讀的時候,看著他們那自信的小臉,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認為,學習古詩詞,教師有時需要有“給”的氣魄。)
師:幾遍讀下來,咱們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寫了哪兩個人?
師:讀讀第一句,你對他們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歡彈琴,鐘子期喜歡聽。
師:哪個字告訴你?(善)讀讀,僅僅是喜歡嗎?
生:善于。
師:讀出他們的特點。(朗讀句子)伯牙善鼓琴這個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彈的意思。
師:這說明你會發現啊。看來讀古文結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剛才我們知道,一個善于彈琴,一個善于聽。同學們,從課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訴我們伯牙善琴,鐘子期善聽?
(生默讀劃。)
板書:
琴
(點評: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育二十韻》里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你細讀文本的時候,不要把一個字輕易地放過去──作者為什么用這個字、這個詞、這種句式而不用別的?要去細細地體會它的神韻所在。比如錢峰老師,抓住一個善字來理解古文,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去感受、體會伯牙的琴技,從而更深刻的體會出鐘子期與伯牙是知音。正是一個善字的教學,上出了語文課的語言味,也讓我突然明白:原來古文也可以讓學生去朗讀體會,琢磨字詞。減少教師的分析講解,即使是字詞的體會,也是可以讓學生從朗讀體會,“入情人境”的進行朗讀,是有效感悟的基礎。)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
師:細讀第一句,從什么地放體會出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聽?
生:伯牙彈琴,鐘子期一下子就能聽出來內容是什么。
師:真好,你把古文內容理解了。
生:伯牙彈琴技術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沒有把全部意念在彈琴上,鐘子期就不會聽出內容。
師:哪個詞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讀句子。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時鐘子期的腦中浮現出了什么樣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讀,一共讀了四位學生:我看見了高大的山;雖然讀的不是很清楚,但我聽到了;齊讀。)
師:你看,那么多畫面僅用一個“峨峨兮”表達出來。這古人寫話就是簡單而簡約。從鐘子期的話中哪里還能看出他善聽?
生:我從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鐘子期話里也是高山。
生:我還從“善哉”讀出。因為善哉表示感嘆,說明鐘子期已經非常強烈的感受到伯牙彈琴的是高山。
(請生感讀。)
師:我分明聽出了你的朗讀中對伯牙的贊美。誰也來贊美?
(連讀三位生。)
師:泰山讀得特別好,能說說為什么嗎?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為孔子曾經說登泰山而走天下。
師:讀出王者的風范來。(指生讀嘆詞一句)剛才同學一個哉就能發現這么多,細心學生還發現一個語氣詞。(兮,請生讀)為什么一個句子連用兩個語氣詞?
生:因為鐘子期強烈感受到伯牙琴聲中泰山的巍峨。
(生讀。)
師:同學們,兩個善哉在文章兩字的意思一樣嗎?
生:上面一個善是善長,而這里是贊美。再次讀。
師:如此動聽的琴聲,子期想這樣贊嘆。
生讀。
師:同學們,讀書就應該剛才這樣,從字里行間去體會,在這句我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那么,這個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讀出來嗎?
出示第二個句子: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你的江河讀的特別突出,能說說原因嗎?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樣,也是贊美。
(生再讀。)
師:聽出了江河的浩蕩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讀的特別好,能說說原因嗎?
生:江河都是很長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著,鐘子期把他聽出來了。
(生再讀。)
師:高山也罷,流水也罷,善琴的伯牙所彈,善聽的鐘子期都能聽懂。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知
師:結合剛才的兩個句子,這個是什么意思?
生:我讀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著什么,子期都知道。
師:哪里看出來?
生:念。
師:剛才上文也有一個跟念相近的詞,誰發現了嗎?
生:志。
師:真好,能聯系上下文,上下都聯系在一起理解。
(生讀句子 。)
生:我認為重點應該是“必”,說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讀 。)
師:是啊,同學們,當伯牙志在高山(生讀)當伯牙志在流水(生讀)當善琴的伯牙所彈,子期必得知。這就是(讀對后一句) 。
(點評:“學語文,要有強烈的語文意識,要用語文的眼睛看問題,用語文的耳朵聽聲音,用語文的心感受語文。”這是此次省優質課上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一番話。短短數語卻擲地有聲。我想這是王崧舟老師對如今語文教學方向的一次高瞻遠矚的引領,也是對本次語文優質課的一個總體評價,而這句話也更是該我們全體語文老師所牢牢銘記,反復咀嚼的。錢峰老師在簡潔凝煉、短小精悍的古語言中細細品味其豐富的內涵,理解兩個“善”字的不同意義,辨別找到“志”與“念”的近義關系,明白古人連續用語氣詞的用心所在,讀出了語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測了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將古文的意境淋漓盡致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打動了學生,也打動我們聽課者。正是對教師有強烈語文意識的體現,上出了語文課的“厚實、豐實”。 )
出示伯牙與子期初時的話,配樂。此時,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興。
師:高興不已。
生:快樂。
師:快樂興奮之極。
生:慶幸,終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師:欣喜若狂。
生:激動。
師:激動不以。同學們,伯牙把這分激動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時,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寫點什么。
(配樂書寫。)
生:子期,你真可謂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聽懂我的琴聲和心聲。
師:還能從琴聲中聽出心聲啊“相識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師:曾經是滿面春風皆朋友,如今是有緣千里終相會。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過琴聲參透,你真是謂世知音啊。
生:我雖然是宮廷樂師,可我內心的空虛誰知小,今日遇見你實乃三生有幸。
師:你真是走入伯牙內心去了,這正是伯牙想說的。
生:沒想到你一個山村農夫卻聽出了我的心聲。
師:讓我們再在高山流水聽出伯牙的心懷。
(生讀,齊讀。)
師:這心聲,這情懷,子期都聽懂了嗎?現在你對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點評:錢老師讓學生補充,如果你就是當時的伯牙,你最想說什么?拿起筆寫下來。這一讀寫結合,不僅豐滿了伯牙的形象,更將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淀下來。正是因為老師們能把握時機,找準切入,指導有效,形式多樣,才使課堂教學中的讀寫結合達到有效、高效。正是錢老師的課,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本真,引領我們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這些課值得我們好好回味,細細品味。 )
生:這琴是他們之間的橋梁。
生:子期雖然是山野村夫,但能聽懂子期的音樂。
師:琴聲也懂,心聲也懂,志向也懂,這樣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么想這樣像高山流水之間相伴而行。他們約定來年再在相識地方相見,伯牙滿懷欣喜趁扁舟而來,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給他的知音聽啊。于是,他把千言萬語容入了琴聲。
(播放琴聲。)
板書:
知音
師:你聽出了什么?
生:伯牙沒以前動聽,但他似乎說:子期啊,你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聽出了琴聲很悲傷,聽出了伯牙對子期的這份訣別。
生:我看出了他對鐘子期的懷念。
(點評:在通過斟字酌句,回環誦讀,學生體會到了伯牙和鐘子期的那種知音難覓、相間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師說:“伯牙把自己這種情景記為高山流水,一吐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當時最想對鐘子期說什么?”此時,學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為他們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無盡的遺憾,學生分明已成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就抒發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不僅是學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聲,將整堂課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
師:悲過悲喜,生別離,可此時,善聽的子期再也聽不到了,能把這份悲傷讀出來嗎?
(生讀。)
師評:悲涼。斷的只是琴嗎?碎的只是琴嗎?
生:伯牙心也碎了。
師: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斷琴絕弦,使得高山流水終成絕響,高山流水依舊,只是山谷之間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話。倒是“無琴”卻“有情”啊!讓我們記住這段佳話!下課。
【總評】
王崧舟老師在關于教學過程的簡約評價時候說:“我覺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說服力的,就是我們今天上午聽的《伯牙絕弦》。嘉興平湖叔同實驗小學錢鋒老師上的這一課,可以說是絕了。這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充滿了大氣,充滿了智慧,充滿了靈動。為什么?過程簡約!就像錢鋒老師自己說的,“你的回答,簡約而不簡單”,依我看,錢老師這一課,恰恰是對“簡約而不簡單”地絕妙詮釋。我們看他那個設計,簡簡單單的三個板塊:第一塊,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干什么?老老實實地一句一句地誦讀古文,讀出古文特有的節奏,那種神韻,那種意味。語就是語,文就是文,就這么簡單。第二塊,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語不是語,文不是文,語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聲,是心聲,是兩位知音之間的那種生命與生命達到交流碰撞以后所產生的心心相印,心有靈犀,這是兩個生命的疊加,兩個人其實是一個人,這是一個人的兩半,這一半渴望表達,另一半渴望傾聽,無論渴望表達還是渴望傾聽,它們都渴望理解,一種生命深處、靈魂深處的視域融合。那么,這就需要師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對話中,將語文還原成這樣一種場景、一種意境、乃至一種境界。這就很不簡單了。第三塊,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再回來,回到哪里?回到文本,回到語言,所謂語還是語,文還是文。回來干什么?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回歸,那是浪費時間。回來進一步體味,進一步深究。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練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誦讀中、在入腦入心的美讀中,體味和深究古文的風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氣神。從而實現“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學旨歸。你看,這就是簡約卻并不簡單的完美體現。”的確是的,教師精湛的語言藝術是孩子上好課的法寶。錢鋒老師是個非常幽默、機智、且功力較為深厚的老師,要讓第一次學古文的學生理解文本,很有難度,但本課中,錢老師卻讓學生學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錢老師的語文功底和語言藝術來感染學生的。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11
【設計理念】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設計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淀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古代文學大師對話,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教學目標】
1.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2.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創設情景,點撥感悟,理解故事對于我們的啟示。
4.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感悟祖國的語言魅力,從而自覺地吸收祖國優秀的傳統的的語言文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高山流水》錄音或flash動畫。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情趣
1.師:我們來看一下下面一組成語:(展示)
一琴一鶴 人琴俱亡 琴心劍膽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調
琴棋書畫 焚琴煮鶴 對牛彈琴
請大家讀一讀,找出這些成語的共同點。(成語中都含有一個琴字)
2.師:誰能再說幾個帶琴字的詞語。(預設答案:琴瑟、琴曲、琴師、琴意、撫琴、鋼琴、月琴、胡琴、口琴、豎琴、小提琴、電子琴……)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一些詞語,可以使我們知識視野更寬闊,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3.師:有一個故事千古傳誦,流傳至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伯牙絕弦》,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們以往學的都是現代文,也就是白話文,今天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歡。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解釋課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從小游戲入手,引發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興趣。然后激情導入新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讀通讀順,感知課文
1.請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和平時課文的有什么區別。
2.先讓學生試著讀一讀,談談體會。
3.師: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4.師:讀通順了嗎?讀流利了嗎?但是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次朗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奏。
5.教師范讀,相機指導讀發。
6.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7.學生互相交流讀,教師檢查讀,相機指導讀。
[設計意圖]“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本環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讀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教師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韻味的范讀,把學生帶入到語言文字的情景之中,點燃了學生熱愛閱讀文言文的熱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師: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嗎?說說“伯牙絕弦”的意思。(預設答案:伯牙再也不彈琴了。)
2.師: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預設答案: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預設答案: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3.師: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后交流。)
4.預設交流1: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很喜歡彈琴,鐘子期很喜歡聽。
師: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4次。)
師:前面的兩個“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兩個“善”可以怎么說?
(預設答案:啊!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么?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么說?
(預設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
師:由此可以看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同學們,你還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預設交流:2:我讀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理想著高山,琴聲里就會出現高山……3: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彈出什么。4:我讀懂了“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就是說,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們又從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預設答案:伯牙善鼓,鐘子期善聽。)
6.師:假如現在你是子期,聽著伯牙的琴聲,你仿佛聽到了什么?你怎么贊嘆?(生自由發表意見。)
[設計意圖]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個性化的閱讀來理解文本,引導學生對照注釋,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課文的文言形式已經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步形成了白話文。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引導升華,拓展探究。
①師:我們的課外資料里也有介紹,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里肯定不僅僅是泰山、江河吧?還會有哪些景色?(預設答案:還會有1:鳥語花香。2:春天百花盛開。3:冬天白雪皚皚。……)
②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③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就是──(預設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師: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預設答案: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②師:那么,別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學生自由說)你能想象別人那種空虛的贊美嗎?(學生自由說)
③師:可以想象,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師: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師:當他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心情會是怎樣的?
(預設答案:1、失望。2、寂寞。3 、憂慮。生4、渴望。……)
⑥師:后來,終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樣的?
(預設答案: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⑦師:此時,他們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
(預設答案:他們還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師: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但是,人間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讓我們通過讀書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學生感情讀文)
⑨師: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課文最后一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為什么認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預設答案: 1、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為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
3.豐富內容,拓展課文
①師:伯牙在斷絕琴的時候,也斷絕了什么?(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 2、斷了他的心弦。 3、斷了他的希望。……)
②師:伯牙在斷了琴弦,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學生再有感情地讀最后一句。)
③師:有記載,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寫下了一首短歌。你們想知道嗎?(配樂,教師深情朗誦):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三尺瑤琴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是在指導朗讀時,師生融入課文中的角色,師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對話交流,入文,入情。這樣,教師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學生如同從遠古走來,文言語言如同己出,吟誦如吐心語,閱讀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動,師生在互動中成了“知音”。
四、積累背誦,拓展延伸
1.師:課文短短的74個字,寫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伯牙、贊美伯牙、或是鼓勵他嗎?將你此刻內心的想法寫出來。(學生動筆寫感受。然后交流。)
2.師: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也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愿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生齊讀課文。)
3.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后人還根據這個故編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樂或flash動畫。全班學生再次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或背誦課文)
4.師生分角色讀。
5.引導背誦。
[設計意圖]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努力讓學生讀出理解,讀出韻味,結合古文特點的滲透,讓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把對傳統文化的吸收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學生從讀通到讀懂,最后熟讀成誦,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伯牙→鐘子期
善鼓琴→子期善聽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復鼓→子期死
[設計意圖]本少而精采用對比的方式,精妙地勾畫出了文本的基本要義。便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亦展示了故事的行文脈絡。
【特別建議】
文言文教學要處理好自主與指導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由教學的主宰,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等權力。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指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雙向關系。“教師指導”的著眼點是“學生自主”;而“學生自主” 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指導”。葉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著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和學的辯證關系。教師不教,學生就不可能獲得“不需要教”的能力。可是當前有一些教師并沒有吃透語文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中出現學生自由過多,教師指導不足的現象。表現之一是鼓勵學生誤讀課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閱讀教學出現勃勃生機,但教師該講的內容要敢講。在引導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自己找出答案。在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既要防止“一講到底”,又要防止“一議到底”。該講的內容還是要大膽地講,例如對課文背景的必要介紹,對學生經過議論確實無法解答的問題的講解,對課文必要的總結,等等。但講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啟發性。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解讀】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 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設計理念】
如何優化小學文言文傳統教學方法是小學文言文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對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學 生的興趣?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我采用情感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時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體會感情雙線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講的方式,讓學生在情感引導中完成學習內容。
【重難點】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文、音樂《高山流水》、課外拓展。
2、學生準備:搜集了解伯牙的相關資料。
【教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激發情趣
同學們,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今天,讓我們繼續走入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伯牙絕弦”的故事,相信,他會帶給你歷久彌新的啟迪。還記得故事寫了哪兩個人嗎?(板書:俞伯牙、鐘子期)打開書,自由讀一讀這個故事,注意讀出古文的韻味和節奏。
二、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a:誰來讀一讀這句話?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你是從哪個字讀懂的?(善是什么意思?)
b:誰能讀出他們的特點?(應該注意哪個字?)
c:伯牙和子期一個善于彈琴,一個善于聽琴,(板書:琴)你們從文中找一找,還有哪些句子也告訴了我們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
d:你們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讀勾畫的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a:仔細讀讀這句話,想想你是怎樣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的
b:預設1、整句話理解,誰還能結合具體字或詞談一談?
預設2、①善哉,哉是語氣詞,善哉用現代的話說說就是什么?(妙啊,好呀,棒極了。)這個善和前一句的善字意思一樣嗎?
從這個詞中,我們感受到了什么?誰能讀出你的理解?
細心的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這句話中還有一個語氣詞是什么?(兮)為什么一句話中連用了兩個語氣詞?(強烈的贊嘆)讓我們帶著強烈的贊嘆來讀一讀這句話。
②峨峨,伯牙的琴聲使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泰山?(雄偉、高大、挺立)讀出你看到的情景。
③志在高山,從哪個字體會到琴技高超?用你的朗讀表現出來。
c:同學們,讀古文就應該向剛才那樣,從字里行間去體會它的味道。
【出示: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看看這句話,再看看上一句話,你發現了什么?
b:他們在句式和寫法上完全相同,下面,你們就用剛才學到的方法,自己大聲讀讀這句話,看看你從這句話中又是如何體會到伯牙善彈,鐘子期善聽的?
c:兩人一組,讀句子并交流感受。
d:指名讀句子,說感受,指導朗讀。
e: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他的琴聲中除了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水,也許還會有(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明月皎皎、波光粼粼)
現在,我就是伯牙,你們就是子期。
當我彈琴志在清風時,你會對我說:······(提示:誰能仿照書上的話來夸夸我?)
當我彈琴志在明月時,你會對我說:······
當我彈琴志在波光時,你們會對我說:······
誰還能自己說說這樣的贊嘆?
f:好一個善彈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就是——
【出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知。】
a: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b:子期聽懂的僅僅是伯牙的音樂嗎?他還聽懂了什么?
c: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伯牙琴聲子期能懂,伯牙心聲子期也能懂,(板書:心)這樣的朋友才能叫——知音(板書:知音)
d:能得子期這一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喜悅、激動)誰來讀出這種感覺?
e:下面,就讓我們在高山流水的樂曲中一同分享知音相伴的樂趣吧!(課件播放:高山流水)
【出示: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a: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向這高山流水一樣相依相伴呀,然而不幸的是,子期死了,于是,伯牙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誰來讀讀文章最后一句話?
b:他為什么這樣說,這樣做?他碎的只是琴嗎?短的只是弦嗎?
c:此時,他的心情又是如何?(悲傷、悲痛欲絕)誰能讀出他的心情?
d:失去了唯一的知音,此刻,他最想對子期說些什么?在書上寫一寫,可以用現代文,也可以用古文。
e:誰來讀讀你寫的話?再讀讀書中的話。
三、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教師結語:“相識滿天下,知音只一人”伯牙絕弦使得高山流水成絕唱,高山流水依舊在,人事已全非,只是這山水中平添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話。后人由于伯牙絕弦的傳說,就認為彈琴時弦斷,則聽眾中必有知音在場;或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也常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音難覓。關于這個故事,還有很多傳說,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去查閱相關的資料。
四、板書設計
伯 牙 絕 弦
琴 心
俞伯牙 鐘子期
知 音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13
本文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伯牙絕弦》說課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能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運用“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采用“自讀自悟”,“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課題。
(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六、關于第三點的具體說明
這一步是教學的重點,為了更好的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活動
1、理解課題,整體感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重點,樹立大的語文觀念。我以課題的理解為教學的切入點,同時滲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讀感悟,合作探究。
學習既是每個學生的事,又是師生,生生共同的事。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上我首先讓學生自己借助注釋和手中的資料來試著理解課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組內匯報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為為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內涵。
3、情境再現,練習表達。
為了讓學生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我適時的播放了兩首樂曲,并且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仿照書上的表達方式練習說話。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師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語言朗讀課文。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氛圍、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14
案例:
一、吟詠古詩,揭題導入
1、課件出示有關友誼的詩句,生齊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揭題導入:讀完詩句,你一定被詩中濃濃的情誼所打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和友誼有關的古文《伯牙絕弦》。(板書課題,生讀。)
二、初次讀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3遍,做到字正腔圓。
指名讀,師:他讀得怎么樣?評議字音準確和發音的清晰。再讀一讀,不但字音要準,每個句子都要讀通順,尤其要注意斷句。
2.指名讀,糾正斷句錯誤的句子。
師:誰來評一評?出示難讀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師范讀,生再讀。)
師:再把課文讀一讀,讀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齊讀,要求文從字順。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鏈接資料,邊讀邊想
俞伯牙:晉國上大夫,衣著華貴,羽扇綸巾
鐘子期:楚國的打柴樵夫,青布包頭,兩截布衫
(思考、交流:讀完資料,你有什么疑問?)
2、探究課文。
(1)“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何以見得?
(2)生找有關句子,師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說)哪個字表現出了巍峨?他看見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見了什么樣的山?你哪個字表現了“高聳入云”?齊讀。
師:是呀,一個“峨”字竟然表達出來了這么多的意象,古人講話真是簡約而不簡單。
還有哪一句能說明子期善聽?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樣讀才能讀出江河的寬廣(浩浩蕩蕩)(你抓住了“洋洋”二字來讀出江河的寬廣。
師:聽的出你是在真心誠意地贊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聲表現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寬廣嗎?(指名答)
師:讀著讀著,我眼前就浮現出了一副畫面,你看見了嗎?生想象伯牙鼓琴,鐘子期聆聽的畫面嗎?(什么時間、什么地方、怎樣彈、怎樣聽?)
生補充伯牙善鼓的資料。
(4)師:既然伯牙是個著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還會表現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師追問: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嗎?子期理解嗎?子期通曉嗎?
(5)師:是呀,高山也罷,流水也罷,悲傷也罷,開懷也罷,真所謂,
伯牙所念——
生:鐘子期必得之。(板書:所念、必得之)
師:此話怎解?指導理解這句話,“念”做何解?為什么“必得之”?強調“一定”“必定”!
生:當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贊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當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贊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當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傷、志在開懷,子期都能理解,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見他們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書:知音)
(6)師: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名滿天天,他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生答)
師補充資料:伯牙在楚國做宮廷樂師。一天,楚王君臣飲宴,請伯牙彈琴助興。伯牙彈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彈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寫的紅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風、雨、雷、電等變幻多端的海上風光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他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首優秀的樂曲,卻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絲毫興趣。楚王聽了這首樂曲連連搖頭說:“太嘈雜了,換首別的彈彈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張,換了一首《高山流水》。這時,楚王君臣已經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聲中已昏昏睡著了。伯牙又氣憤又傷心,在這所謂的上流社會里,藝術竟然遭到如此的踐踏。他心中產生了疑問——天底下究竟有沒有知音?
是呀,雖然聽者無數,但無人真正聽懂他的琴聲,可以想象,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沒有人能向子期那樣贊曰——
當他鼓琴志在流水時,沒人贊曰——
所以他一個人來到山澗排遣內心的寂寞和孤獨,他萬萬沒有想到,此時、此地、此人——鐘子期,卻能聽懂他的琴聲。
伯牙苦苦尋覓的知音找到了,此時他的心情如何?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他最想對子期說什么?(引導學生說文言文。)
師:是啊,知音相遇,是心靈的交融,讓我們讀課文的前4句,感受他們的快樂。學生齊讀前四句。
(7)過渡:同學們的朗讀讓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這對伯牙來說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他的音樂再也無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無人能明白。意味著他要回到以前孤獨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這種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9)他把自己的快樂、自己的前程都絕斷了,他萬念俱灰,恨不得追隨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這琴這弦呢?
四、資料鏈接,課外拓展
1、悲痛欲絕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詩歌師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師:他用這種“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讓我們帶著伯牙深深地傷痛和悲愴讀最后一句。(指導學生讀出悲痛、悲愴的氣概。)
2、有關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語。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 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4 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重點:
1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的心情,理解知音難覓,要珍惜知音。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文字片、音樂)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找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情趣
1學習課文之前做個文字游戲,聽老師說一個詞語“楊柳依依”,你們能照樣子也說幾個這樣的詞語嗎?
(學生紛紛說此語)
2出示幻燈片:
清風徐徐 楊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煙裊裊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綿綿 白云悠悠 白雪茫茫
請同學們讀讀屏幕上的這些詞語,它們都是描寫什么的?(自然景物)。在平時閱讀中我們要建立積累的意識。
二、讀通讀懂,感知課文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文言文,大家齊讀課題。這個故事片股流傳,吟誦至今,它記載了亮了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
1 大聲地讀一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確,難的地方多讀幾遍。
2指名度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心里可以跟著默讀。
3再讀課文,不僅把字音讀準,邊讀邊感受課文的節奏,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注意正確的停頓。
4指名讀課文。教師根據情況進行點撥指導。重點是最后一句。
5全班齊讀課文。
三、感悟理解,升華情感
(一)讀懂課文大意
1題目是“伯牙絕弦”,你們理解題目的意思嗎?你是怎么知道絕弦的意思的?(看書后注釋)還有那些方法呀?](聯系上下文、借助資料、查字典、看插圖、展開想象)
2 用這些方法來學習課文,試著理解課文的意思。
3 指名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講給大家聽。
4伯牙擅長彈琴,子期擅長聽琴。文中哪個字的意思是擅長呀?(善)
“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都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燈片)
5 哪個字的意思是心里想到?(志、念)
你們看中國的文字內涵多么豐富呀!
(二)深入理解課文
1從哪能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1) 引導學生讀“伯牙鼓琴,只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 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旨在流水勢,鐘子期面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請你用文中的語言說說。
(3) 用現代話描述一下這是怎樣的高山,怎樣的江河?從那個詞看出來的?
(4) 指導朗讀這句話。
2想想,在伯牙的音樂中僅僅是高山、流水嗎?還會有哪些景物?
(1) 學生展開想象,說說還會有哪些景物。(出示開課時的詞語幻燈片)
(2) 現在你們就是善聽的子期,我就是善鼓琴的伯牙。
師: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曰——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子期曰——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伯牙的心聲,子期都能夠理解。這就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 怎么理解這句話?
(4) 這正是真正的知音(板書)
(5) 此時此刻面對善聽的子期伯牙會說什么?
(6) 再讀1-4句
3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病逝。讓我們齊讀最后一句。
(1)師:子期死后,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再無人贊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子期死,當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時,再無人贊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此時伯牙的心情是怎樣的?
(3)帶著這種感情再讀最后一句。
(4)伯牙在子期的墓前曾寫下一首短歌來追悼知音。(放課件)
①學生在音樂的背景下低聲誦讀短歌。
②師生共讀。
(5) 沒有了知音把高山流水再無人能懂。從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一誓言能感受到什么?
(6) 再讀最后一句。
4 后人根據故事,感動于他們之間的情誼,編寫了《高山流水》讓我們在音樂中去體會著人間真情吧。(放課件)欣賞音樂。
5 配樂背誦課文。
四、作業:
1搜集有關知音的古詩文以及名言名句。
2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板書: 伯牙絕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絕弦
(知音)
子期 善聽 必得之 死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16
閱讀列車
一、我是小小翻譯家。先譯帶點字,再翻譯句子。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二、在廣袤的語文世界中我積累了三句交友名言。
1.
2.
3.
三、課文探幽――填空
1.俞伯牙和鐘子期相傳為( )時代人。關于二人的傳說,《 》《 》和《 》中記載。
2.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 )的知音,是( )的知音,是( )的知音。
3.今人用“高山流水”比喻
4.寫部首。乃( )善( ) 哉( ) 兮( ) 鼓( )
伯牙學琴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còu zòu)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于是師徒兩人備了干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后,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里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diào tiáo)琴之余,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郁郁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于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后,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啊!
一、填空
( )的大海 ( )的濤聲 ( )的山林 ( )的景象
二、理解詞語
一氣呵成
歷久彌新:
心曠神怡:
三、用選擇正確讀音。
四、選擇正確字義,
舉①往上托,往上伸。②舉動 ③興起,起 ④推選,選舉。⑤提出 ⑥全
舉目遠眺( ) 舉世聞名( )一舉兩得( )
五、“濤聲鳥語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對我們有什么啟迪?請簡單寫一寫。
人教版六年級《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17
感受毀滅 珍愛擁有《伯牙絕弦》課堂教學實錄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教研室 閆 學 特級教師
【文本透視】
我一直堅信:解讀決定設計。如果說每一個教師遵循的教學理念各有側重,那么對文本的解讀可謂千姿百態。因此,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借助注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于理解 “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擁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聲以及他通過琴聲所傳達的心聲都有子期能夠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嘗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難覓,他絕望地摔碎了瑤琴,從此也向整個世界封閉了心靈的大門。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個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卻是難上加難。可能我們并不缺乏聊天說笑、吃飯娛樂的朋友,但真正心靈相通的知音卻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謂“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永遠不放棄對知音的尋求,不被人理解時也能夠坦然地面對孤獨,擁有知音是人生的幸運,沒有知音也不會陷入絕望的深淵。
文本似乎昭示著,孤獨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宿命。我們尋求著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但這份溫暖卻總是那么難以企及。即使我們曾經有幸感受到這份幸福,但因為人生中種種難以預料的因素,我們的幸福往往轉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著失去的痛苦。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
閱讀這個文本,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教學實錄】
課前文字游戲: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做一個詞語游戲。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詞的組成結構。你能照樣說一個這樣的詞語嗎?要求后面兩個字是疊字。
板書:
楊柳依依
生1:白雪皚皚。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樂融融。
生4:春風習習。
生5:書聲瑯瑯。
師出示:
清風徐徐 明月皎皎 楊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煙裊裊 流水潺潺 春雨瀟瀟 白雪皚皚 云霧蒙蒙 霞光灼灼
有沒有注意,這些詞語都是描寫什么的?
生:這些詞描寫的都是美麗的景物。
師:平時有意識地積累,一定對我們的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一、揭題導入
師: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讀到的《伯牙絕弦》。這是一篇文言文,與我們平時讀到的文章不一樣。有時,我們也把文言文簡單地稱為古文。與古文相比較,我們今天常見的文章就叫白話文。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能夠開始喜歡古文,喜歡古文特有的味道。我們先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二、整體讀文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大聲讀,按照自己的節奏,至少讀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
師:讀通順了嗎?讀流利了嗎?但是文言文的朗讀跟現代白話文的朗讀不一樣,光讀通順了、讀流利了還不行,還要讀出文言文特有的節奏和韻味。現在再讀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學生再讀課文。
師:請一個同學讀。
指名一生讀課文。
(該生讀得通順流利。)
師:真是不簡單!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老師沒有做任何講解,就能讀得這么通順,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再指名一生讀課文。
師:真好!我最欣賞她讀的三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善哉,峨峨兮泰山!”還有一個地方:鐘子期必得之。“必得之”強調得好!第三個地方: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讀得好!看來同學們讀課文沒問題了。現在齊讀課文,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學生自由讀課文。
師:放慢節奏試試。
學生放慢節奏再讀課文。
三、初解絕弦
師:讀得越來越有味道。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雖然我們沒有讀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經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見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們:文章的題目——伯牙絕弦,怎么解?
生:伯牙從此不彈琴了!
師:好一個從此不彈琴了!“絕”怎么解?
生:“絕”就是斷絕。
師:“絕”就是斷絕,“伯牙絕弦”就是伯牙斷絕了琴弦。但是這個同學剛才卻直接說伯牙從此再不彈琴了。他解釋得真好!他不是機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釋進行翻譯,而是變成了我們現在能夠理解的、經常在用的表達方式來說,看來他是真正讀懂了題目的意思,他真會學習。我們學習文言文就要這樣學會變通。
師:文章的題目就提到了伯牙絕弦,那么文章中還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絕弦?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里也提到了伯牙絕弦。
師: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絕弦。這里的絕弦僅僅是把琴弦弄斷,不再彈琴了嗎?它意味著什么?它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宣告了他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知音了。
師:他永遠地告別了彈琴,徹底地放棄了彈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里的絕弦不是一般的絕弦,實際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將永不彈琴,徹底地放棄彈琴!我相信如果我們繼續讀課文,你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對這篇文章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絕弦
1、何謂知音:
師:現在再讀課文,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還有哪些地方沒讀懂?
生: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意思是說,伯牙非常擅長彈琴,鐘子期非常喜歡聽伯牙彈琴。
師:這里的“善”字怎么解?
生:擅長,喜歡。
師:真好。有沒有注意這個“善”字在文章中出現了幾次?
生:四次。
師:每一次出現都是一樣的解釋嗎?
生:不是。善鼓琴,善聽,“善”都是善于,擅長的意思。
師:后兩個“善”字?
生:感嘆詞!
師:感嘆詞?但我們解釋的時候不能直接解釋成“感嘆詞”,要善于變通啊!
生:這里的“善”就相當于“啊”!
師:有不同意的嗎?
生:“善哉”就是“好啊”!
師:“善哉”就是對別人表示贊嘆,“哉”是一個語氣詞,相當于現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贊嘆,我們變通一下,用現在的表達方式,肯定不只“好啊”這一種方式,我們還可以怎么說?
生:我們還可以說“真棒啊”!
師:你也真棒啊!
生:真行啊!
生:不錯啊!
生:了不起啊!
生:真厲害啊!
生:妙極了!
師: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里的“善哉”可有多種解釋,不論是“好啊”還是“妙啊”,還是“棒啊”還是“行啊”,都表示贊嘆。我們看出來了,四個“善”字用法不一樣。古漢語中一個字有多種用法,在我們現代漢語中也往往有這種現象。
生:我讀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彈出了高山的感覺,鐘子期就說:“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樣高大,就像泰山一樣巍峨!”
師: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對你說一聲“善哉”!同樣,后面一句你應該也能讀懂啊!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鐘子期就說:“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樣光大!”
師: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生:我對他有補充。這兩句話說明伯牙彈琴的技藝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夠透露出什么來。
師:他能夠用琴聲表達自己的情懷,的確是“善鼓琴”。
生:我也看懂了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的時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遼闊,表現了出來,鐘子期就聽懂了伯牙的意思,好像他倆心靈相通一樣,可見鐘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師: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那么我們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的確是善鼓琴,鐘子期的確是善聽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我從這兩句看出了伯牙的確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師:于是你就怎樣贊嘆?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現在你還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長江黃河!
師:于是你就怎樣贊嘆?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真好。伯牙善鼓琴,我們的資料中也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請你充分發揮想象力!
生:還會表現鳥語花香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秋天落葉滿地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無邊無際的藍天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春天繁花似錦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冬天雪花紛飛,白雪皚皚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秋風習習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清晨朝陽四射、霞光灼灼的壯麗景象。
生:還會表現春天楊柳依依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春雨綿綿、詩情畫意般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鳥在枝頭歌唱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春天竹子拔節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秋天果實累累的景象。
師:好!作為一個善鼓琴的人,作為楚國有名的音樂家,正如同學們所說,他的琴聲一定表現了很多很多動人的情景。
(出示課件。)
師:他的琴聲一定還表現了那徐徐清風——
生: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潺潺流水,瀟瀟春雨,皚皚白雪,蒙蒙云霧,灼灼霞光!
師:現在你們都是鐘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風!
師:真是一個善聽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師:也是一個善聽的子期!我們都是鐘子期,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鐘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楊柳!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鐘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師:志在炊煙——
生:善哉,裊裊兮若炊煙!
師: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師:志在春雨——
生:善哉,瀟瀟乎若春雨!
師:志在白雪——
生:善哉,皚皚乎若白雪!
師:志在云霧——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霧!
師: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師:好一個善鼓琴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
生:知音!
師: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
板書:
知音
生:知音!
2、相遇相知:
師: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在遇到鐘子期之前,他還會缺少贊美嗎?
生:不會!
師:不缺少贊美,那他為什么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師:那別人呢?
生:而別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內心深處的感覺。
師:也就是說,不能真正聽得懂伯牙琴聲的妙處。
生:別人的贊美都是空虛的贊美,并沒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內心深處的感情,沒有聽得懂伯牙彈奏的曲子的韻味,而鐘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鐘子期視為知音。
師:你能設想一下別人那些空虛的贊美是怎樣的贊美嗎?
生:別人會說:伯牙,你真厲害!真不愧是我國有名的音樂家!
師:可是伯牙的琴聲到底好在哪兒,卻說不出來,所以這樣的贊美是空的,是不著邊際的。
生:別人的贊美始終是膚淺的,是表面的,根本說不出哪里好,只是說你好,沒說出哪個部分好,而鐘子期卻說出他的哪個地方好,理解得很深!
師:那你說別人的那些膚淺的贊美到底是怎樣的贊美?
生:伯牙,你的琴聲真是太美了,沒有人能彈出這么美的琴聲!
師:盡管這樣的贊揚是很高的評價,但這樣的贊美卻沒有像鐘子期這樣真正道出伯牙琴聲的妙處。所以這樣的贊美是膚淺的,是毫無價值的。
生:別人都知道伯牙是有名的音樂家,所以聽到別人贊美,就都覺得伯牙的琴聲一定是非常棒的。
師:別人贊美就跟著贊美,卻并沒有真正聽出美在何處,所以這樣的贊美也是沒有什么價值,是嗎?
生:鐘子期是最能體會和了解伯牙內心深處是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別人卻沒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視為自己的知音。
師:也就是說只有鐘子期能真正聽得懂伯牙琴聲的妙處。可以想象,在遇到鐘子期之前,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去說——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當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沒有人能像子期那樣去說——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當伯牙聽到那些毫無價值的、沒有意義的、空虛的、膚淺的贊美的時候,他是一種什么心情?
生:一種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來聽他彈琴的人中沒有一個人真正懂得他琴聲的韻味。
師:他的內心充滿了失望!
生:他還有一種無奈!因為他想表達的情緒的高潮部分卻無人能夠聽懂,因此他感到無奈!
師:他感到一種無人能夠理解的無奈!
生:我想伯牙這時候肯定感到寂寞,因為他想到聽他彈琴的人都是非常庸俗的人,不能真正聽懂他內心所想,因為他感到寂寞!
師:他一定是寂寞的,有道是曲高和寡!
生:伯牙一定是很憂郁、很失望,充滿渴望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理解他的內心深處是怎樣想的,因此他十分渴望遇到一個跟他心有靈犀的人!
師:心有靈犀可能是對知音最好的注解。正如這個同學所說,那時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他渴望遇到一個真正的——
生:知音!
師:那時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萬次地發出一種呼喚,他呼喚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處啊?
師:然而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鐘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樂的,一定要在音樂事業上走得更遠,一定要有成就,是鐘子期帶給他的希望。
師:因為有了知音,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憧憬。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欣慰的,因為終于有了一位真正的知音。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興奮的,因為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師: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萬千,這萬千的感慨又匯集成一句話,他一定會對鐘子期說什么?
生:他一定會說,知我者,乃鐘子期也!
師:知我者,子期也!傳說,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意,伯牙曾為等待子期在江邊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視為兄長,最后一次相見兩人依依不舍,灑淚而別。此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生:我覺得不只是音樂方面的知音,他們已經是一對生活上的知音。
師:他們已經成為一對人生的知音!
生:我覺得鐘子期和俞伯牙不僅是音樂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為鐘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聲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關心俞伯牙,所以我覺得他們是生命中的知音。
師: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相遇絕不僅僅是音樂方面的心有靈犀,他們的相遇是一顆心和另一顆心的相遇!
生:他們有一種心靈上的交流。伯牙是善于彈琴的,他總是能把他的心情表現在琴聲里面,而這時鐘子期在旁邊默默地聽著,能夠努力使自己領會琴聲的精神,所以不管在任何方面他們都能夠互幫互助,這對于俞伯牙來說應該是一種很大的快樂和幸福!因為有這么好的知音在自己身邊!
師:這真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而那樣能夠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們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夠遇到,真是太難得了。知音歡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歡樂、非常融洽的場面,是嗎?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請同學們感受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
生:(飽含深情地讀)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這個同學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歡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歡樂!的確,多么歡樂的相聚,多么難忘的時光!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3、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是怎樣的痛苦,這是何等的決心!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再無知音了呢?
生:伯牙認為鐘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鐘子期沒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終身不復鼓了。
師:伯牙覺得除了子期再也沒有別人了,是嗎?
生:我覺得他們之間已經建立了一種非常深刻的友誼,子期死后,伯牙就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人來作他的知音了。
師:世再無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著死了。
生:因為只有子期才能聽懂伯牙的心聲,聽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
師: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聽到的贊美都是虛的,不著邊際的,膚淺的,是嗎?
生:俞伯牙和子期的關系是很好的,就像親人一樣,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著死了。鐘子期給他帶了希望,結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對生活也絕望了,所以他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了解他的人了。
師:說得真好。在伯牙看來,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第二個人了。伯牙不由得會想,當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無人能像子期那樣贊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再也無人像子期那樣去贊嘆——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著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樣沉重的打擊,這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最為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生:他在斷絕琴的同時也斷絕了他在音樂道路上輝煌的前程!
師: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全都斷絕了。
生:伯牙在斷絕琴弦的時候,同時也斷絕了他的心弦!他認為已經沒有人能真正懂得他,所以他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把自己給封閉起來了。
師:好一個斷絕心弦!絕得不僅僅是手上拿的弦,絕的分明是自己的心弦!
生:伯牙在斷絕琴弦時也斷絕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向往。
師: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斷絕了!
生:伯牙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他的人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沒有一件事情能夠引起他的注意,沒有一件事情能夠引起他的希望,能夠點燃他的希望之火。
師:也就是說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向整個世界關閉了心靈的大門。
生:我覺得還斷絕了他的快樂!因為以前鐘子期聽他的琴聲,子期都能聽得出伯牙琴聲的好處,現在鐘子期去了,伯牙感到非常傷心!
師:所有的快樂都隨著子期的離去而化為泡影!伯牙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希望,斷絕了快樂,斷絕了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尋!只留下一片無邊無際的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你再讀讀這句話。
生:(齊讀)子期死,伯牙謂世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死的不是別人,而是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知音。而這個知音一死,在這個世界上就再也沒有這樣的知音了!再讀這句話。
生:(齊讀)子期死,伯牙謂世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