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教學反思(精選3篇)
鄭成功教學反思 篇1
第二課《鄭成功》講完了,總覺得的有些倉促,對于課文的內涵講的不夠透徹,在教學形式上,速度過于快,對最精彩的第五段沒有深入分析,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僅限于皮毛。課后我回憶了整個教學過程,總想著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效果,但結果不盡如人意。
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時所追求的,我們都喜歡用最少的時間,尋求最大的教學效果。學生面對一個陌生的文本時,教師又如何尋求教學的有效性呢。引導學生尋找與文本的距離,是學生探究性語文的基礎。但是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是非常多的,因為學生在知識閱歷、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與作者的距離是顯而易見的。尋找空白找到例點與探究性閱讀之處,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文本呈現了那么多東西,我們是否要面面俱到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語文教學又變成了“雜貨鋪”。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個例子中會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生去學習。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尋找文本的距離應該去尋找例點,與學生真正有距離的例點。這還要我們教師在學生學習文本之前進行必要的分析,尋找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認知沖突。抓住了這個沖突,學生可以對文本實現真正的解讀,真正有所獲,真正能得其滋味,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鄭成功》這篇課文,它的主題是非常簡單的,通過讀書讓學生領會鄭成功英勇頑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如果仔細研讀就會發現,這篇文章的第五節描寫的戰斗場面非常精彩,而課后也有一個描寫場面的練習。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場面描寫也許不算難,但要他們描寫一個戰爭的場面,這似乎是第一次接觸,也許這就是文章的例點。一位有經驗的老師是這樣處理這一部分的:在學生通過閱讀文本了解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之后,我并沒有讓學生一節節的誦讀課文,而是向學生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文章的哪一節寫得最精彩。學生的回答當然帶有他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大多數學生還是認為第五節寫得最精彩。于是我引導學生再次朗讀這一節,來研讀這一節中最為精妙之處。
鄭成功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教師節,上了一堂開頭顛簸,結尾愉快的課。
上的是六年級的《鄭成功》第一課時。自讀課文后先出示的字詞,由于我前一天不在,沒有及時布置預習,再加上字詞本身就有難度,孩子們學得不是很順。“慷慨激昂”中的“慨”學生咬字模糊;“徭役”兩個字部分后進生都不會讀;還有“蔽”、“隅”、“耙”……后面幾個我都是單獨出示的字,就是想真正檢查學生們認不認識這個字,而不是憑朗讀的一點印象去讀。在糾正完字音后,我再讓他們組詞,由“遮天蔽日”隨機理解了文中的“風帆蔽空”,還有不理解的打上問號,文中學習。比較扎實的學完了字詞,接下來的朗讀倒是流利多了。由此看來,即使是六年級,該抓字詞的時候決不能放松。
學習課文1-3小節時,我原先的教案是讓學生直接找出能體現鄭成功英雄氣概的語句(第三小節),再從后往前學。但實際操作時,我發現第一小節就是我這個教案步驟的自然過渡:“民族英雄鄭成功是福建省南安縣人。”和以往不同,我讓學生找出你認為重要的詞語,而不是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什么。學生的答案除了“民族英雄”就是“福建省南安縣”,大部分學生的眼球一下就被這“民族英雄”給吸引過去了。學生們在說他們畫這個詞的理由時說出了“民族英雄”是一種極高的評價,由此我再引導學生往下找出能體現鄭成功英雄氣概的語句,看起來就更加順理成章,學生對民族英雄也有了一份更多的期待。
下課時,回頭想想,偶爾也該改改常用的教學模式,多試試其他方法,使課堂教學減少些生硬,更加流暢自如。
反思2:
本科教學,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引導抓住各段的關鍵詞句,學生通過認真朗讀、品味,體會到了鄭成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英雄”的氣節和品格,并通過學生的感情朗讀充分表達出來,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在復述時,要求學生條理清楚,完整,但學生缺乏這方面積累平時也不太注意人物動作,表情,細節描寫不太成功。
《鄭成功》教學反思3
教學完《鄭成功》這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收獲:
1、抓住課文語段,引導學生感悟鄭成功的人物形象,談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引導學生想象等,都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
2、在不同語段學習的過程中,扣住學生的感情線索展開教學,學習第2自然段,突出“恨透”,學習第三自然段,激發出“慷慨激昂”,學習第4自然段,激發出“激動”的心情,學習第5自然段,激發出“大快人心”的心情,學習第6自然段,激發出“高興”的心情,學到最后,要激發產生“敬仰、崇敬”之情。這樣,學生才能用“心”去讀,用“心”去悟,才能蕩起情的漣漪,受到感染。
反思4:
教學設計好后,還要有好的實施過程。這篇課文在選定之后的兩三天內,我反反復復讀了好多遍。以上的設計就是在這一遍一遍讀的過程中不斷形成的。比如“終于”這個詞,我在朗讀時嘗試著用各種不同的語調去讀,讀的過程中發現,這個詞蘊涵的感情十分豐富,它寫出了鄭成功周密的準備,道出了臺灣同胞長達38年的苦難,暗含了我們揚眉吐氣的時刻到了,預示著勝利必將屬于我們。再比如“英勇”這個詞,在朗讀中我發現第四小節的每一句話,都是在寫鄭軍官兵英勇的,而且細細品味發現,每一句話反映英勇的內容又是不同的。第一句話,寫荷蘭侵略者負隅頑抗,告訴我們“英勇”就是不畏強敵;第二句話,寫鄭軍官兵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駕著艦船向敵艦沖去。寫出“英勇”就是不怕犧牲,勇往直前……
于是我就在備課時,想把體會“終于”“英勇”作為本課的亮點,課后確實也有幾個老師說想到抓這兩個詞語非常好。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上課的時候,沒能很好地與朗讀結合起來。現在提倡:通過朗讀體會語言文字,體會之后還要回到朗讀中來。讀是手段,讀更是目的。我在備課時也考慮到這一點,應該在學生體會到一個意思后,馬上讓他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這句話。但在課堂上卻忽略了這一點,使得這個環節沒有做完整。
同樣的問題還存在于寫話環節中。學生交流之后,應該再點一點,荷蘭侵略者狼狽不堪的樣子,也能反映出鄭軍官兵的英勇。還可以問一問學生為什么作者不把這些內容寫上去?使得設計再深入一些。
鄭成功教學反思 篇3
這篇課文是一篇歷史故事,記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中國臺灣的史實,歌頌了鄭成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時,我認真研讀教材,精心備課,認真授課,現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及反思總結如下:
一、抓住主線,理清思路,掌握內容。
在教學時,由于學生本來就對鄭成功并不陌生,我就由鄭成功這個人物說起,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學習課文。在學生讀準、讀順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談談在初讀中知道了些什么,大體理清了課文的脈絡,了解課文的重點,從整體上感知課文。這樣,為全文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抓住突破口,落實重點,分散難點。
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后,我就緊抓課文的題目展開深入的教學——“找找課文中主要寫了鄭成功的什么事?其中哪件事是詳細寫的?從哪幾方面詳寫的?”我設這樣的問題,其目的是以重點段落——第二大段(第二至六自然段)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自由讀書感悟,這樣做既落實了教學重點,又為攻克難點作了很好的鋪墊。
三、在教學時,通過找出關鍵的詞語或者句子讓學生感悟。
通過找關鍵的詞語和句子,能引導學生在文字的背后挖掘文本的深刻內涵。如通過“慷慨激昂”、“決不允許”、“橫行霸道”、“一定”等詞語感受到鄭成功的凜然正氣和他的拳拳愛國之心。而通過“負隅頑抗”、“密集的炮火”、“團團圍住”、“十幾丈高的水柱”、“亂作一團”等重點詞語,想象作戰的激烈與艱難,感受鄭軍官兵的機智與英勇。
四、拓寬閱讀,拓展知識面。
課后,我讓學生搜集我國的一些民族英雄,了解他們的英雄事跡,拓寬知識面,讓學生不死讀書,不讀死書。
語文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課的教學中,我也有些地方有待改進,比如細節處引導處理不足。細節的處理往往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既可以體現教師自身的能力,又是師生溝通的平臺。在教學時,面對學生回答不出,我自己有時會著急,引導時不能循序漸進,問題與問題的銜接缺乏層次性和自然的過渡。同時,對好學生的回答關注較多,而忽略了中等生和學困生的反饋,不能完全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而是有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之嫌。
“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我將努力改進以上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反思不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