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學美術第十冊全冊教學設計2
扇面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老舍先生平生熱衷于收藏書畫扇,幾十年來,他集得扇子有數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現代書畫家題詩作畫的扇子,亦有戲劇界名流的書畫扇。鄭逸梅先生愛扇成癖,視扇為“書畫皆絕的珍品”。他最珍愛章太炎的篆書扇和吳湖帆所繪綠梅的書畫扇。當代女作家葉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書畫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她書房的書櫥中有把扇面,上有劉海粟題寫的“清風”二字;馮友蘭題寫的“明月”二字;裴艷玲書寫的“亂石崩云”四字;華君武所繪的幽默畫,曹禺的題詩等等,葉文玲非常珍愛。
3.顧閎中和《韓熙載夜宴圖》介紹。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珍藏著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古典繪畫——《韓熙載夜宴圖》。這幅鎮院之寶出自五代南唐(937—975)名畫家顧閎中之手,經過千年輾轉,如今竟能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堪稱奇跡。
顧閎中,江南人,以善畫人物著稱,長期擔任南唐翰林院畫待詔。《韓熙載夜宴圖》是一幅描寫當時的現實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題思想和較高藝術性的作品。說起顧閎中這幅傳世名畫,還有一段頗不尋常的故事。
據中國畫著錄書《宣和書譜》記載,韓熙載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官員,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進士第,懂音樂,擅長詩文書畫,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此人蓄養歌伎,縱情聲色,家里常常云集賓客,時時飲宴,常常酣歌達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權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韓熙載,想用他為相,又不放心。原來,當時國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國勢衰弱,北方強大的后周對南唐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后主李煜對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們存有二心。一日,有人向后主李煜報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員要去北方籍大臣韓熙載家聚會。后主李煜心存疑惑,為了了解真實情況,于是派顧閎中和周文矩深夜潛入韓宅,了解他背后的活動情況。
顧閎中發現夜宴的氣氛異常熱烈,賓主觥籌交錯,大有一醉方休之勢。夜宴進行當中,還有歌女唱歌、奏樂和舞女跳舞助興。賓客們一個個陶醉于歡樂之中。
顧閎中心里明白,韓熙載這種用沉湎聲色來消磨時光的做法,實際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來表明自己對權力沒有興趣,以達到避免受皇帝懷疑和迫害的目的。
回去后,顧閎中和周文矩根據自己的目識心記,各自繪制了一幅《韓熙載夜宴圖》送給后主李煜。李煜看了畫以后,對韓熙載的戒心減少了許多。后來,韓熙載在南唐累官至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得善終。
《韓熙載夜宴圖》原有兩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失傳,今天我們見到的是顧閎中的作品。顧閎中的《夜宴圖》縱28.7厘米,橫335.5厘米,絹本設色。該圖為手卷形式,以韓熙載為中心,全圖分為“聽樂”、“觀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獨立成章,又能連成整體。第一段寫韓熙載和賓客們宴飲,聽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彈琵琶。第二段寫王屋山舞“六么”,熙載親自擊鼓。第三段寫客人散后,主人和諸女伎休息盥洗。第四段寫熙載更便衣乘涼,聽諸女伎奏管樂。第五段寫一部分親近客人和諸女伎調笑。頭兩段最傳神,主賓或靜聽,或默視,集中注意于彈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擊鼓打板的都按節拍演奏,似乎還有聲韻傳出畫外。由于顧閎中觀察細微,把韓熙載夜宴達旦的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五個場景,四十多個人物音容笑貌無一不活脫絹上。畫面中樂曲悠揚,舞姿曼妙,觥籌交錯,笑語喧嘩,更突出了韓熙載心事重重、悒郁無聊的精神狀態。每段中出現的韓熙載,面部角度、服飾、動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有一點相同,臉上沒有笑意,總是沉默而憂郁。畫家把一個才氣高逸但神態抑郁,既置身于聲色之中,又韜光養晦、矛盾復雜的人物內心世界刻畫得入木三分。與一般宴樂圖比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實際上,它不僅僅是一張描寫韓熙載私生活的圖畫,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個特定時代的風貌,揭示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在藝術處理上,采取了傳統的構圖方式,打破時間概念,把不同時間中進行的活動組織在同一畫面上。全畫組織連貫流暢,畫幅情節復雜,人物眾多,卻安排得賓主有序,繁簡得度。在場景之間,畫家非常巧妙地運用屏風、幾案、管弦樂品、床榻等之類的器物,使之既有相互連接性,又有彼此分離感;既獨立成畫,又是一幅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