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六年級下冊:05課 音樂會
[分析]
一、教材音樂會分析
音樂會表達情緒是通過音樂的旋律線、音階、節奏、和聲等音樂法則展開,音樂會而美術作品也可以通過形狀與色彩去構筑、演繹不同的“樂章”,美術與音樂都是一種精神的傳達,心靈的感染,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課音樂會屬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借音樂會這一主題,讓學生設計音樂會招貼,制作簡單的立體抽象作品。這兩種美術活動形式為學生的審美心理建構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客體和刺激途徑。 音樂會
本課音樂會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美學法則的聯系與連接上。本課音樂會主要貫穿的是統一與對比、節奏與韻律的原則。統一是尋求形、色等各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形成一個整體形態,對比是要求各要素之間的差異使整體發生變化,兩者相互依存。重復與秩序為節奏準備了前提,節奏在音樂中表現為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快慢現象。美術中的構成要素作高低的變化即產生起伏韻律;構成要素排列作疏密變化即產生急緩韻律;構成要素作長短曲直變化即產生悠揚韻律。 “活動一”學習內容是設計音樂會海報(招貼),海報設計需注意主題鮮明、構圖清晰、色彩明確等基本原則。本課應圍繞音樂會這一主題合理確定圖片、圖形、圖案及字體。招貼畫要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又依賴于色彩的表現。音樂的節奏體現在節拍上,色彩的節奏體現在每種顏色之間以及與整體的關系上。我們把每種顏色看成是一個音符,音符之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形成色彩旋律,通過色彩的形狀、鮮灰、深淺、冷暖和肌理的構成而完成視覺音響的表現,如教材中的電腦繪畫就是運用色彩表達音樂的感受。康定斯基的畫直接以點、線、面、色等抽象的造型來表達感情,受音樂的啟發,強調即興的創作與情感的宣泄,享有“畫布上的樂師”的美稱,他的作品體現了音樂與繪畫的完全的內在結合。教學步驟的設計可采用兩種方式。音樂會第一種方式是沿襲低年級的視聽即興訓練,讓學生先聽樂曲,即興作畫,然后在這幅畫中合適的位置上標明音樂會的主題、地點和時間。第二種方式是有意識地在平面內組織點、線、面這些元素,在構思布局時應巧妙分割空間,注意點、線、面形態的位置關系,也可采用色彩和調子進行有意規劃。教材右上角四幅圖能使學生領略節奏、方向、大小、深淺的對比效果,體現基礎的美學原理。
“活動二”學習內容是利用紙材做簡單的立體抽象作
品。通過同一形態的紙筒的重復漸變和反復交替來形成有秩序、有規律的運動感。紙筒組合是紙立體造型的一種方法,在整體造型上應注意重心穩定,可以有對稱式、回轉式、平衡式、漸變式等各種造型形式。紙筒組合可產生位置變化、數量變化和方向的變化。紙筒組合固定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方法為黏結,把各個圓筒用膠黏合;一種方法是卡接或插接,在一個紙筒上留下幾個切口,與其余紙筒相互插在一起,或利用插片與特有插口的紙筒連接。插接時應注意開口的位置、切口的深淺及方向、數目的變化。教材選用了芬蘭女雕塑家埃拉·希爾圖寧的作品——西貝柳斯紀念碑,展現了空間立體構成所具有的抽象的形式美感,充分表達了對音樂的感’受。“學習屋”的內容進一步說明了美術、音樂、書法、建筑等各門藝術之間的綜合性,怎樣使各科的學習形成一種互補、互利的生態關系,需要不斷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學目標
◆欣賞康定斯基的作品,初步感受藝術作品抽象的形式美感。
◆學會海報設計的基本步驟、方法,設計一張音樂會海報。
◆運用紙筒或紙片組合進行立體造型,體現節奏與韻律的美感。
◆在學習活動中感悟美術與音樂的聯系,發展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思路
對形式美法則的領悟主要靠美術活動來完成,教師應首先明確學科主要任務,合理設計音美學科的連接點:可以是即興的關聯,如聽樂曲畫一畫;可以是非直接關聯,如放背景音樂讓學生做練習;可以是直接關聯,討論用什么樣的線條、色彩或其他要素才能把所定音樂的情調表達出來。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水平、自己的特長和教學經驗來確定音美之間的聯系,哪些是強制性的,哪些是自然而然的,哪些是隱含不露的。
“活動一”教學過程安排建議為“明確任務——名作欣賞——掌握方法——綜合探究——創造表現——交流評析”,開門見山,提出為本校設計一張校園音樂會海報的學習任務,并出示優秀的海報作品讓學生欣賞,討論海報設計的內容——畫面和文字(包括主題、舉辦時間、地點、單位)。大家共同探究畫面的設計,可以對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進行理性分析,也可以根據形式美法則,運用點、線、面組織畫面,然后再確定文字的大小、色彩和位置。
“活動二”教學過程安排建議為“作品欣賞——發現規律——掌握方法——自主表現——評析交流——學習遷移”。從西貝柳斯紀念碑欣賞開始,逐步引導學生觀賞一些立體抽象作品,發現這些作品單體一致,重復漸變、重復交替的組合規律。指導學生掌握紙筒組合的方法——卡接或黏結法,制作一件立體抽象作品。“學習遷移”可充分利用“學習屋”的內容進行討論延伸。
四、教學選擇
1.海報設計的工具材料可以是油畫棒、水彩筆、顏料。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直接用電腦設計海報。
2.立體造型的材料用紙筒或紙片制作。可以用拼擺組合的方法,只是注意單體選擇應一致,且準備充分,達到一定的數量。可以用切割的方法,比前種方法稍難一些,制作前構思顯得尤為重要,應注意切口的方向、長短。教師應側重于某種方法、技術的指導,解決立體造型的實際操作問題。
3.課時的安排建議用2—4課時。如用2課時:1課時設計海報;1課時進行立體制作。如用4課時:可以用兩個課時設計海報;1課時進行立體制作;1課時對“學習屋”的內容進行綜合欣賞評述。
五、教學建議
1.本課是由美術切入的綜合藝術課,主要依靠美術活動體驗視覺藝術的抽象美。海報設計的工具材料可以是油畫棒、水彩筆、顏料。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直接用電腦設計海報。
2.立體造型的材料用紙筒或紙片制作。可以用拼擺組合的方法,只是注意單體選擇應一致,且準備充分,達到一定的數量。可以用切割的方法,比前種方法稍難一些,制作前構思顯得尤為重要,應注意切口的方向、長短。教師應側重干某種方法、技術的指導,解決立體造型的實際操作問題。
3.課時的安排建議用2—4課時完成。如用2課時:1課時設計海報;1課時進行立體制作。如用4課時:可以用2課時設計海報;1課時進行立體制作;1課時對“學習屋”的內容進行綜合欣賞評述。教學中音美結合的環節應臺理、合拍,切忌生硬、牽強、累贅,建議設置一些音畫匹配的游戲讓學生辨析選擇。
4.采用紙筒造型的作業宜選用中等硬度紙材,太厚了不易卷筒定型,太薄了不牢固。采用紙片造型的作業寅選用較厚的紙,便于豎立,黏結重疊后有一定的沐量感 應預先裁好大大小小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紙數張備用。
[教案]楊哲老師的教案
課目 第5課音樂會(活動一) 年級 6年級下冊
執教 楊哲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
媒體運用
嘗試作業
1.一段節奏有起伏變化的樂曲中,學生隨意用紙簡進行排列組合,表達對樂曲的感受。
2.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拼一拼,擺一擺,看一看,使學生在制作中感受創作的樂趣。
3.學生提出創作難點,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運用什么方法來制作。
難點:紙筒怎樣組合,才能既有起伏又美觀?
怎樣將紙筒黏合牢固?
錄音機播放樂曲。
方法指導
1.教師示范
(1)基本形的制作:將方形紙卷成紙筒。
(2)把準備好的基本形擺一擺,擺出有秩序、有規律的變化。
(3)黏結方法、插接方法的演示。
2.學生小結制作步驟
(1)制作單體數個。
(2)根據一定的規律進行排列。
(3)黏結要牢固。
視頻展示臺呈現。
拓展思路
1.出示三組用硬紙板切割制作成的立體構成作品。
(1)一個基本形呈單一方向的反復排列。
(2)基本形像圍棋盤一樣呈上下左右方向反復排列。
(3)堆本形根據一定的數理比例的變化造成漸變的韻律感。
2.師:你覺得以上作品有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小結:單體一致,但排列方式不同。
4.拆掉一個作品,讓學生重新排列。
視頻展示臺呈現。
觀賞教材
1.把教材中的七幅圖片分到七個小組。分小組討
論交流對該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學生評述。還可以讓學生大膽根據自己的理解
為該作品配上一段樂曲,哼一哼,感受藝術上的交融。
再次作業
1.播放《茉莉花》的樂曲,學生利用紙筒或紙片制作立體形,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播放音樂。
評析作業
1.欣賞、評析作品。
2.學習遷移。談談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如:有節奏感、韻律感的場面和畫面。多米諾骨牌,申奧會上的扇子舞,古人的書法等等。
3.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
圖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