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變的線條(精選4篇)
會變的線條 篇1
教學目標:
1、 認知: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不同種線條有秩序、有規律的變化給人帶來的美感。
2、 情感:讓學生欣賞樂曲的節奏變化美,體驗音樂與美術的共通點,表達自己的情感。
3、 能力:讓學生在樂曲的感受、體驗中,嘗試用不同線條表現線的變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根據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音樂與美術的互通中學習線的變化。
教學難點:初步掌握線的變化。
教具準備:課件、版畫用具等。
設計思路:
本課目的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不同種線條帶給人的美感,培養造型能力。因此,筆者擺脫了教材的束縛,結合生活,在“玩”線與“找”線的基礎上大膽的把音樂、美術進行整合,讓學生在玩中動起來,在音樂中舞起來,充分體驗線條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同時,利用建甌版畫的深厚文化底蘊的優勢,讓學生結合生活用單色版畫把變化的線條給表現出來。在學生作業評價中,我注重學生評價的反饋互動,讓學生大膽發表不同的情感體驗,在激烈的互動評說中學會欣賞,張揚個性,從而很好的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與體驗(玩一玩)
讓學生學生通過玩一玩鉛絲,認識、體驗已學過的一些線條。
來,可愛的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玩一玩桌面上這根鋁絲,你能把它變成不同的線條嗎?好,動手變一變,變好了嗎?拿起來給老師看一看。哇!你們真象一位小小的魔術師,用一雙靈巧的雙手變出了這么多不同的線條,有彎的、曲的、旋轉的等等,出示學生不同的線條,其實小朋友們會變的線條還很多,今天呀,我們就來跟(多媒體出示):會變的線條交朋友。讓我們大聲的喊出新朋友的名字吧!
(本小結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玩一玩手中的線,感受發現線條變化的樂趣,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新授課埋下伏筆。)
二、審美與欣賞(找一找)
讓學生找一找身邊及自然、生活中的直線、曲線、折線、弧線等,感受、欣賞自然中線變化組合的美感。
這些會變的線條就在我們身邊,它們無處不在。小朋友們,找一找看(教師四處張望)你找到了嗎?誰來說一說?哪里還有呀?(桌面、多媒體前臺弧線、窗戶、鐵門、衣服、學具桶提手、墻、黑板角線)。除了我們身邊的這些線條外,自然生活中還有許多美麗的線條,就讓我們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中去瞧一瞧,找一找,好嗎?多媒體出示,自然生活中的線:直線(建筑)、曲線(雪景)、折線(建筑、斜線、連起來是什么線),弧線(彩虹)、立交橋(螺旋線)。這些線條還可以組合成美麗的畫面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如圖1、圖2
圖1 圖2
(本小結設計意圖:通過找一找生活中的線,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激活了學生的視覺、觸覺及思維的功能,對線進行審美體驗與感受,增強了學生的審美感受的能力。)
三、聯想與描繪(聽一聽、舞一舞)
1、播放節奏變化的樂曲,讓學生聽一聽,感受線的變化。
這些線條不僅看得見,還可以用耳朵聽,不信,我們跟著樂曲節拍的快慢、強弱來試一試,聽一聽,感受一下是否有線條在舞動?(第一次播放樂曲),你感受到有線條在舞動嗎?
2、 學生把感受到的線條畫出來,并探究問題:線有什么變化?
那你能用筆畫出來嗎?請拿出白紙跟著樂曲的節拍的強弱、快慢把線條畫出來(多媒體第二次播放樂曲)。(多媒體出示)你為什么這樣畫?線條有什么變化?學生概括:有的寬、有的窄、有的長、有的短),為什么有的寬、有的窄、有的長、有的短,學生概括:(音樂放得慢我就畫得寬一些,音樂放得快我就畫得窄一些)小朋友們也有同樣的感受嗎?還有不同的變化嗎?
3、 把變化的線條用彩帶舞出來,讓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張揚個性。 來,下面就讓我們做做課間操,跟著樂曲的節拍把這些線條給舞出來,好嗎?(第三次播放樂曲)如圖3
圖3
(本小結設計意圖:通過“聽一聽”,讓學生用體態、手勢表演樂曲中線的旋律與節奏,感受樂曲節奏強弱、快慢的變化;“舞一舞”讓學生輕松的氛圍中,盡情享受線的優美變化,巧妙的把樂曲融入美術教學中,創設了良好氣氛使那些不善于當眾表演的學生也能像模像樣的動起來,強化了學生對線的視覺感知,使整個課堂顯得生動有趣。
四、探究與創作(畫一畫)
1、讓學生在美妙的樂曲伴奏下進行版畫創作并明確創作要求,注意老師提示:
△ 你畫的線有變化嗎?
△ 線刻寬、刻深了嗎?
這么美而有變化的線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畫出來,今天呀,小朋友們能用我們喜歡的版畫把剛才聽樂曲感受到的線的變化用變化的線條畫出一個美麗的畫面嗎?有信心嗎?在畫時除了按以前所學的版畫制作要求外,還應注意老師的提示:
△ 你畫里的線條變了嗎?
△ 用鉛筆刻線,刻粗了嗎?
小朋友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來畫,在印時用一種顏色平涂,把線條給印出來。在畫的時候,要發揚互相幫助的精神,先畫完的同學幫助沒畫完的同學,給小朋友15-20分鐘的時間,看哪一小組最快畫完。下面,就讓美妙的音樂伴隨小朋友們進行創作。看誰畫中的線條變化最美。
(本小結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建甌版畫”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優勢,便把其融入教學中,讓學生用版畫的形式來表現會變的線條,把美術教育和地方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本土文化的情境熏染中,拓寬創作視野。)
五、評價與延伸(評一評)
1、學生自評、互評,提高表達、欣賞能力
(1)、讓學生說說畫了些什么?線條有什么變化?哪里畫得最滿意?
小朋友們畫得真不錯,這么多美麗的作品,讓我們來說一說、評一評,好嗎?你能告訴我:都畫了些什么?線條變化了嗎?有什么變化?哪里畫得最滿意?
(2)、哪一幅畫畫得最棒?為什么?
小朋友們都說得非常好!那你能告訴我哪一幅畫線條變化最棒?為什么?
小朋友們的畫都很棒,但老師覺得這幾幅作品最棒,最喜歡,因為它把線條的長短、疏密都畫出來了,你們也有共同的感受嗎?那么葉老師也獎給他們一個棒棒娃。
評出最好的四幅畫,貼上獎勵的圖形。
2、拓展與延伸
小結:瞧,這節課我們新交的朋友:會變的線條多美呀!它不僅可以給我們帶來豐富的想象、美麗的畫面,還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回去后,用會變的線條為自己勤勞的媽媽設計一件花衣服,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用線條畫下學習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人的畫面。
(本小結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對同一問題的評價時,談自己的看法、想法,從而使評價在互動反饋中有效進行,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保持活躍的狀態,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郭
會變的線條 篇2
教材說明:
《會變的線條》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人美版)第三冊。這一課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種線條帶給人的美感,讓學生熟悉并掌握線條的運用,創作出優秀的線描作品,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
學生分析:
線條,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線描”作為一種繪畫手段和表現方法,對于他們來講確實很枯燥。為此,我給他們布置了一個課前作業:搜集各種有關線的作品,目的是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學目標:
(1)初步感受不同種線條帶給人的美感。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
(2)能用不同種線條組織一幅畫面,表現出一定的美感。
(3)通過對作品的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感受、體驗藝術作品中線的美感。
教學難點:如何運用不同線表現美感。
教學方法: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學習過程中我采用小組合作討論方法。從認識線—體會線—運用線,我采用了“循序漸進”及“情境性教學方法”等。
教學程序:下面我以教學程序為框架,以教學思想為先導,以教學內容為主體說說這節課的'教學環節和主要教學方法。
(一)導入部分:
首先,我充分利用二年級學生愛玩的心理特征,直接激趣:“你們相信線條會變嗎?不信去看看”,隨后播放課件演示,學生興趣盎然,對本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部分:
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三個環節都緊密相連。
第一環節:讓學生認識線。線條在繪畫作品中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學生開始畫線時沒有多少變化,本身也沒有意識到線條可以有如此多變的內涵。所以,我利用課件演示以及欣賞圖片中具有代表性的線條作品讓學生了解線條的豐富的變化與強大的表現力,感受線條的美感,提高鑒賞能力。
第二環節:讓學生體會線。首先展示畢加索的作品,我采用小組討論方法,讓學生帶著“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形象?都運用了哪些線條?你覺得畫家創造力表現在哪里?”這些問題去觀察作品,體驗線的表現力,學習畫家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接著,我又讓學生結合學生的作品對比說線,“你更喜歡哪幅圖?為什么?”“現在你覺得哪幅圖更好”來設計問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對比,進一步體會線條的美感,感受線條的疏密關系,了解如何進行線的處理,然后讓學生對照書上學生作品,體會線條美感,不僅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線條的表現力,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們能聽音樂,用線條畫出你心中的感受嗎?這樣,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特別繪畫的情境,學生利用音樂節奏的差異來表現。體會線條還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提高學生對線條的表現力。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學生體會線條的多樣化,增強表現力,喚醒創造力。
第三環節:讓學生運用線。這一環節,我鼓勵學生用自己獨創的方法去畫,反對臨摹,這樣每一張作品的面貌都不一樣,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非凡創造力。
(三)、課堂小結部分:
這一環節,我通過展示,講評的方法,讓學生對此課有所收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后用鼓勵的話語,讓學生回去后繼續學習,起到了課后拓展的作用。
總覽整節課,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了富有情趣的活動,這些活動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了線條的繪畫知識,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會變的線條 篇3
課題:人美版美術教案(小學):會變的線條
顯性《會變的線條》內容與目標:
(1)初步感受不同種線條帶給人的美感。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
(2)能用不同種線條組織一幅《會變的線條》畫面,表現出一定的美感。
(3)通過對作品的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會變的線條》能力。
人美版美術教案隱性內容與目標:
(1)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人美版美術教案:會變的線條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初步感受、體驗藝術作品中線的美感。
難點:如何運用不同種線表現美感。人美版美術教案:會變的線條
教學過程:
一、教師板書幾個線條,提出問題(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案)。
誰能到黑板上畫幾條不同的線條?說一說這些會變的線條不同的名稱。學生觀察、感受這些線條變化帶來的美感。
引導學生欣賞課本上畢加索的作品,介紹其創作背景。
小結:在畫面上,線條既要有不同種類的變化,又要有一定的秩序,才能給人以美感。
二、引導學生分析課本上的作品。
提問:作品中是怎樣體現出線條不同種類的變化和秩序的?(利用課件加以分析)
三、布置作業,教師巡視輔導。
四、布置課后作業:課后可以用線為自己的媽媽設計一件花衣服。
會變的線條 篇4
一教材分析
《會變的線條》一課安排在人美版小學美術第三冊第十七課。“游戲是兒童的天性”,美術活動與游戲有著內在的聯系,想象和自由創造是美術活動與游戲的共同特性。嘗試以繽紛的線條組成靈動的畫面,也是兒童喜愛的游戲方式之一。畫筆和色彩對兒童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自幼兒時期,他們就喜歡在隨意的涂鴉之中體味線條對視覺的沖擊;體味創造的成就感;體味快樂。這種體味是審美的搖籃。在本課學習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認識線條,注意統一糾正某些線條的不規范名稱。在認識線條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選擇畫筆,自由組織、畫線,感受不同的線條、不同的方法所帶給畫面的不同視覺感受,也使學生體會到線條的搭配與組織的變化帶來的不同效果,并且學習敢于大膽組織畫面,為今后的學習與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基于以上認識我從三方面來確定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技能目標:能認識不同的線。
2、創新探究目標:運用不同種線條組織一幅畫面,表現出一定的美感,懂得敢于嘗試,大膽展現自己的個性。
3、情感目標:通過欣賞藝術大師的以線造型的繪畫作品,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線條賦予畫面的不同效果,了解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在美術游戲中學會使用線,嘗試用不同線、不同畫材組織畫面。
難點:把如何運用不同種線表現美感。
為了實施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變線游戲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學習多樣的表現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長久的情感態度。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著力營造一個“樂學”的氛圍,通過激趣談話:小朋友們,瞧,我把大家喜愛的機器貓請到我們的教室了,他給我們帶來了禮物,誰要啊?不過要想得到禮物的小朋友先得過我這一關,就是來做個變線游戲。)
[通過玩變線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鞏固對線條的認識。]
由此得出課題:會變的線條
[精致有趣的課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好奇、興奮地狀態迅速引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中。]
(二)欣賞分析,傳授新課
1、通過欣賞、評述逐步形成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
在這一環節里,我設計了觀察、欣賞、分析等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勇于實踐。首先,讓學生觀察,了解線條的種類。(直線、曲線、折線、交叉線等)
A找一找,認一認線條種類。
B畫一畫,動一動體驗感受。
[學生在觀察、觸摸、討論、實踐中對不同種類的線條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師與學生一起以游戲的心情畫線,觀察線條的變化,學生對各種線條有初步的認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孩子從一開始接觸繪畫起,就逐步形成一種很大氣、不拘謹的繪畫態度]
2、欣賞大師作品(師生共同欣賞一組以線條構成的抽象風格的繪畫作品如:克利、米羅、畢加索等大師作品。)
[《美術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
3、分析大師作品
在欣賞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剛剛看到作品,你有什么樣的感受?”“你都看到了什么樣的線條或色彩?”“你覺得畫畫的人心里在想什么?是很高興?很恐怖?還是有點傷心?哪些筆觸讓你有這種感覺的?”
[繪畫是情感的表達。你快樂,你的線條也會跳舞;你悲傷,你的色彩也會暗淡。低年級的兒童雖然不要求刻意去表現,但這種感覺卻可以從最初時潛移默化地培養。]
4、觀看教師范畫
播放一段優美的音樂,教師現場示范畫一幅畫。
[教師的示范給學生直觀印象,優美的樂曲給學生美的享受,輕松片刻使思維調整到最佳狀態,化減學生作畫的畏難情緒,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三)合作創新,動手實踐
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為每個學生提供五彩繽紛的舞臺,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參與成功的機會。由此我安排了造型游戲“擺一擺、放一放”。利用繩、線或小棍等線材,大家一起來擺一擺、放一放,看看都能擺出多少美麗的圖形。
[在明確作畫要求后,學生開始進行創作,選擇優美輕松的鋼琴曲作背景音樂,創設愉快的氛圍。]
(四)作品評價,課外延伸
1、展示各組的繪制作品(給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體驗成功的快樂。)
美術活動評價要求通過觀察、記憶和分析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行為,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技能、認知水平以及交流表達的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價。基于此,我首先進行客觀評價,“是否積極地參與探索活動”;“能否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感受……”;“是否靈活地開動腦筋,結合線、色等造型因素進行組織創造”。
2、學生當評委,評價作品
A、學生的自我評價
B、學生之間的互評
[讓學生學會自評、互評,學會學習和自我教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者。教師的觀念要適應時代需求,不應以‘‘成人化”的眼光去要求學生,以“成人化”的標準來衡量學生,要鼓勵學生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勇于嘗試。]
3、請機器貓為大家頒獎
[做到首尾呼應,再一次地將學生帶入創設的童話情境,提高了他們的對上美術課的興趣]
4、總結延伸
鼓勵學生回家后與父母家人共同裝裱自己的作品,裝飾自己可愛的家。
[學會創新與探究,學會讓自己的東西變得實用、生活美化起來。又增進了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