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條的魅力》教案分析(通用7篇)
《線條的魅力》教案分析 篇1
教學目標:
1.發現自然、生活中千變萬化的線條,通過仔細觀察,認識不同姿態的線條,體會線條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術作品和生活中產生的視覺效果;通過教學掌握直線、折線、曲線、交叉線等以及不同線形,如長、短、細、疏、密等不同線形的變化,理解線的美感特征。通過觀察、體驗、感受、了解感悟各類線條的表現力,培養學生造型能力和創造能力。
2.了解線條的各種形狀、線形的變化及線條組合的黑白灰層次,能用線條進行簡單的構成練習。
3.通過觀察畫家用線條表現的作品,初步體會畫家在作品中體現的不同情感,認識人類豐富的情感世界。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對圖片、畫面的分析,體會線條的美感,了解各種線條的形態和線條組成的紋理。
教學難點:
嘗試畫出長、短、粗、細、疏、密不同變化的線,畫面中線條黑白灰層次的組織。
教學準備:
(學生):鉛筆、記號筆,彩色筆。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穩定情緒,師生問好。
一:導入
1:吳老師今天特別開心,第一次和我們二小的小朋友見面,今天這節課,要看看哪些小朋友發揮的最好。老師呢,也帶了我的好朋友和大家見面,你們看!
ppt展示小鳥伴隨著音樂飛舞,帶我們去了好多地方,師邊說邊用手指劃過小鳥的蹤跡,生跟著老師一起用手比劃。:
2:師,我們一起來回顧下小鳥飛過的地方,出示圖片,請小朋友們看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一片大森林;
生2:有跨海大橋,還有河流;
生3:還經過了斑馬的身邊;
師,是的,大家都觀察的很仔細,引出所有這些地方中線條的概念和存在,
板書:直 短
3:出示湖面圖片,學生說說風大,風小,龍卷風時波面上線條的變化
4:師小結:線條無處不在,請小朋友們說說生活中你見過的線條有哪些?
生1:老師身上穿的衣服的條紋
生2:家里空調機上的紋理
生3:地面上的地板有橫豎相間的格子條紋
5:師:小朋友真是會觀察生活中的美,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個神奇的道具——出示絲帶,分別請一個男生和女生上臺來表現出一種你喜歡的線條:
男生:螺旋形的線條 ◎
女生:一個大圓圈的線 ○
二:新授
1:師:線有很多種,請小朋友們拿出桌面上老師給大家準備好的彩色卡紙,在中間,畫出你最喜歡的一條線。
2:師展示學生作品,補充,一條線條太孤單了,我們一起把它的兄弟姐妹都叫來,緊緊依靠在中間這條線,補充畫面。
學生動手實踐,教師巡回指導。
3:展示學生作品,請你說說現在有什么變化了?
生1:畫面更熱鬧了;
生2:出現了美麗的畫面;
4:師ppt出示一組圖片,請生觀察欣賞,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副,為什么呢?
生回答喜歡第一幅,師問:1留白有什么作用呢?為什么?
生1:這樣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生2:視覺沖擊力很強;
生喜歡第三幅,因為線條像河流一樣,緩慢又舒緩;
生喜歡第二副,因為像螺旋紋一樣,一圈一圈縮小;
生喜歡第四副,因為像咖啡牛奶一樣,泡泡軟軟的;
5:師小結:經過線條有序的組合之后,變成有節奏的律動。
出示吳冠中作品《老榕樹》,學生說說觀察后的想法和感受。
師板書:粗 細 穿 插 黑 白 灰
6:師ppt出示畫面某個局面的線條——再出現半個畫面——整個畫面
展現整副侍女圖,引導線條的重要性。
三:創作要求
1:運用粗細長短,曲直,疏密,穿插等變化進行創作
2:可以再原來的作品中進行添加,如果現在你的新的靈感,也可以拿出新的紙重新創作
四:學生動手實踐,教師巡回指導
五:作品展示
說說自己最喜歡那幅作品,理由,師適當點評
六:課后拓展
小結:我們感受到線條帶給我們的美麗的世界,出示兩把椅子圖片,提問,如果你累了,更喜歡哪把,為什么呢?
師小結:線條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
可以學習的經驗:
1:教師的教學思路很清晰,循序漸進,教師引導,學生的回答都很到位。
2:準備的課件,課件中選用的圖片都較典型
3:層層遞進,課堂氣氛不錯,學生的主體性都得到了發揮。
4:從單線的練習到線的組合,很到的引導學生進入到線條的世界中來。
可以改進的地方:
1:教師的語態和速度過快,讓學生感覺節奏太快,跟不上步伐。
2:課件中如果每張圖片都有對比,并且教師能在學生回答之后點出圖片中線條的魅力所在會更好。
3:最后作品的解釋和解讀還可以更詳細和深入。
《線條的魅力》教案分析 篇2
各位老師:
早上好!今天我說的是浙美版第七冊第七課《線條的魅力》。根據說課的要求,我將從下面五大板塊進行今天的說課。
首先我來說說第一個板塊:對教材的理解。
打開《線條的魅力》這一課,我深深感受到了線條所帶來的情韻,所帶來的魅力。斑馬身上那黑白相間的自然曲線給我帶來了韻律美和裝飾美,綴滿露珠的蜘蛛網給人飄逸連綿纖細雅拙的韻味。讓不得不驚嘆大自然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走進《線條的魅力》世界,我發現這一課是屬于造型表現課,它是一堂集欣賞性、合作性、互動性等特點于一體的美術課,在第六冊第10課我們已學習了《跳舞的點和線》,學生已經認識了水平線、垂直線、斜線、波浪線、螺旋線、弧線等,這一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線條的表現力,學習觀察、欣賞畫面的方法,進而體會、認識到線條這種造型語言的魅力。并且我想通過本課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線條的表現力,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嘗試怎樣使線條能動起來的游戲般的學習活動中,對美術造型活動產生興趣。
因為在本節課后面又安排了同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風兒吹過》、《生長的植物》等課,這幾節課主要也是通過線條這一造型語言來表現畫面,所以本節課在整體知識結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基于以上的解讀,根據教材特點,結合我們農村四年級學生實際情況,我將本課安排為一課時完成。根據新課標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的“既重知識與技能,又重過程與方法,更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既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又主張合作與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為本節課的教學制定了以下目標:
1、發現自然、生活中千變萬化的線條,通過仔細觀察,認識不同姿態的線條,體會線條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術作品和生活中產生的視覺效果;通過教學掌握折線、曲線、交叉線等以及不同線形,如長、短、細、疏、密等不同線形的變化,理解線的美感特征。通過觀察、體驗、感受、了解感悟各類線條的表現力,培養學生造型能力和創造能力。
2、了解線條的各種形狀、線形的變化及線條組合的黑白灰層次,能用線條進行簡單的構成練習。
3、通過觀察畫家用線條表現的作品,初步體會畫家在作品中體現的不同情感,認識人類豐富的情感世界。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我認為最能體現課題目標的部分就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部分,抓住重點就能在設計教學活動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及順序,而一般重點部分往往就是難點。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對圖片、畫面的分析,能體會線條的美感,了解各種線條的形態和線條組成的紋理。難點確定為:嘗試畫出長、短、粗、細、疏、密不同變化的線,畫面中線條黑白灰層次的組織。
下面,我來說說第二大板塊:教學策略。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美術課標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針對小學四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及認知規律,本堂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中,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嘗試、在探索中創新,三次課中創作小練習,讓學生在自我嘗試中對線的運用方法進行探究和感悟。
2、演示法: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具,展示了與線條相關的資料,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全班學生都能用多種感官感知到演示對象。將學生每一層次的作品進行展示,進行創作方法的引導。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課的教學中,還運用了合作學習發、啟發法、練習法、評價激勵法等等方法進行教學。
第三大板是說說教學準備:
塊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課能否順利地實施教學,完成教學任務,課前準備十分重要。我在課前應根據本堂課的教學過程需要制作好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學生應在課前準備好鉛筆、彩色筆。
接下來,我來說說第四大板塊:教學程序。我分為7個環節來說明。
第一個環節:激趣導入——大膽地畫線,初步了解線的種類
我先發給學生三張紙,請學生用其中一張,大膽地畫線。比比誰的畫的線又多又有變化,引導學生巧妙地運用手中的工具,使學生有了著手表現的沖動,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接著展示學生作品,總結線的形態變化:線有粗細、長短、曲直的變化。
然后出示“十八描”介紹:古代十八描中運用十八種形態不同的線來描繪衣服的褶皺,緊接著揭示課題,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線的世界。
第二個環節:探究學習感受生活中的線條,進一步感受線的美感
我先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線,再出示課件,讓學生欣賞自然界中的景物,運動中的線。如蜘蛛網、掛面、梯田、煙花、貝殼、斑馬、綢帶、瀑布等。
接著請學生重點觀察印象最深的圖片中的線,提醒學生用上合適的工具來畫這些線。然后再次展示學生作品,感受不同的線給人的不同感覺。如表現掛面、梯田的弧線給人柔和的感覺,表現建筑物的直線給人堅硬、挺拔的感覺。
表現瀑布、綢帶的曲線給人帶來舞蹈的動感。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從視覺上進行細致的觀察,從而進一步體會到線的魅力,學生在臨摹中感受線條的不同形態給人的不同的感覺,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線條的組合方式,從而突破本課的重點。
第三個環節:欣賞線描作品,感受線條的變化
我先用課件出示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讓學生猜猜它是由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線來進行裝飾的,探究線條的不同組合方法,學生在明確不同的方法之后,請學生用用不同的線條進行組合方式畫線。接著展示部分學生作品,進行互評、生評、師評。在此,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發揮,在學生的進一步創作中,發現線的組合方式和規律。
第四個環節:欣賞大師作品,感受大師的風范
課件出示克利的《奔流》、畢加索的《牛》、卡門系列、凡高的《星空》等作品,使學生初步體會畫家在作品中體現的不同情感,認識人類豐富的情感世界。從而激發學生創作興趣。
第五個環節:分析線條組合的黑白灰層次
課件出示幾幅同齡人的線描作品,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覺得哪一幅畫面的黑白灰組合得最有變化?通過畫面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線的組合的運用應該是有度的,如何畫出畫面的黑白灰層次,在對比欣賞中,去進行探究,如線的密、重疊、加粗可以產生黑塊面的效果,是難點得以突破。
第六個環節:學生創作,作業展評。
基于以上的學習,要求學生用各種各樣線的組合給花瓶或其它形象進行裝飾,并注意線的粗細、虛實、曲線的變化及畫面的黑白灰對比。在作業設計上,我讓學生用長、短、粗、細、疏、密不同變化的線,給花瓶或其它形象進行裝飾,組織成一幅具有一定規律而又具有線條美感的裝飾畫。學生在痛快自由的線條排列組合中體會了線條變化的魅力。為了激發學習興趣,將若干學生的作業在黑板上展示,給學生美好愉悅的視覺感受。緊接著讓學生對作業互相進行評價交流,這樣,不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分享勞動成果中獲得成就感和學會繪畫技巧。
第七個環節:課外拓展
作品展示完畢,我告訴學生,線條不僅能看到、畫出,還能聽到,讓學生聽一段節奏有舒緩和激烈之分的鋼琴曲,再次使學生感受到線條是有生命的,它的魅力是無限的。
最后,我來說說第五大板塊:板書及教學評價。
我這課的板書是這樣的:這個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可以使人賞心悅目,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從而在頭腦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學生把握教材的重點,理解教材的難點,便于學生記憶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板書:
《線條的魅力》
線條形態:學生作品展示區
線條組合:長、短、粗、細、疏、
《線條的魅力》教案分析 篇3
《線條的魅力》導入我本打算以細鐵絲變出不同的形狀,讓學生通過觀察來體會千變萬化的線條風格,如粗細、長短、曲直的變化。但一時找不到適合的鐵絲,我就讓學生以已有的印象經驗來回憶、感受不同形態的線條,并給不同的線條取名字。沒有將線條視覺化,結果學生在理解上跟老師的引導上有些出入。比如線條有直線、波浪線、曲線、弧線、長城線等都能想到,但在線條長短、粗細變化上沒有考慮到,有些同學還與數學上的概念混淆,如射線、線段、延線等。“直線是沒有端點的線”,這句話是對的,但在繪畫上不需要這樣考慮的,也就是沒有必要爭論的。
在欣賞線條作品時,問學生看到這樣的線條組合給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學生很會聯想,想到與之相似的事物,但對“感覺”一詞理解不夠,這時應該是找個形容詞來形容自己看到的第一感受,如或堅強、或挺拔、或溫柔、或緊張等。
課堂練習是給我們的陶罐裝飾圖案,用不同形態的線條組合出一幅有韻律的畫面。我發現四(5)班的學生在繪畫能力上普遍比較弱,一個陶罐的外形畫的歪歪妞妞的、不對稱等。
美術課缺少視覺體驗,也是一個問題。學生沒有得到直觀化,很難發揮想象。
《線條的魅力》教案分析 篇4
《線條的魅力》一課教學,首先從題目上看,力圖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線條的魅力,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嘗試怎樣使線條能動起來的活動中,對美術造型活動產生興趣。
我針對本課的內容——線條,采用不同層次的觀察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讓學生帶著感情投入到觀察中,學生自然而然地認真、細致的觀察、揣摩不同的線條。在于學生一起欣賞尋找大自然中的線條同時我也把這些線條畫到黑板的展示紙上,看似無意卻是有意的讓學生通過我的這些線條組合,讓學生更直觀更形象的理解線條的魅力,進而學會利用線條完成作品。這節課我以學生的學習情趣為主,通過一度作品的音樂畫線條,感受線條的動感魅力,再讓學生在一度作業的基礎上,欣賞大師的作品和同齡學生的作品,當然我也在將黑板上之前所畫的線條進行美化,讓教師的示范起到一個激發的作用。到學生二度作業時呈現的作品也是相當有創意。一堂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能夠長期的潛移默化,美育才能真正的生根發芽。只有了解學生才能更好的備學生,才能為我們的學生上一堂堂他們喜愛的美術課,讓美術課堂充滿“愉悅”的氛圍。
《線條的魅力》教案分析 篇5
首先,從課的選擇來講:都說藝術源于生活而作用于生活,這堂課的教學正是遵循了這樣一種原則。本課教學的主題——“線條”,來源于生活,最后學生又用創作出來的黑白線描作品小魚來裝點熱鬧的水底世界,來美化我們的生活。中間的每個環節都緊緊圍繞“線條”二字輕松展開,把教學目標化難為易,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課堂呈現得井然有序并非常的富有節奏感。
其次,從教師的角色來講:教學中多處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問題的設計層層遞進,如:絲帶舞動的時候你們發現了什么樣的線?在這些美麗的自然風光中,你們又發現了哪些種類的線?欣賞克利的《奔流》,他用了什么線來表現,線的排列又有什么特點?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能說明了老師把學生看作是這節課的活動中心,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引導者、幫助者和服務者,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同時也利用教師的“主導”優勢,積極創設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再次,從教師的示范來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的示范直接透露出一個老師繪畫的基本功是或扎實及教師的'素質素養,并由之將教育信息傳輸給學生。朱老師的示范雖然簡單,但很明了,很有激情地在魚形白紙上系統地描繪出線條的粗細、疏密、長短、曲直、濃淡,邊講解邊分析,很快就呈現了一條活潑的黑白線描小魚作品,從而不只是進行了技術上的引導,還很好地感染并激起了學生動手創作的熱情。
當然,上一堂好課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磨課,希望借助美術組集體的智慧,以及自身的目錄,我們能上出更多精彩的美術課。
《線條的魅力》教案分析 篇6
各位老師:
早上好!今天我說的是浙美版第七冊第七課《線條的魅力》。根據說課的要求,我將從下面五大板塊進行今天的說課。
首先我來說說第一個板塊:對教材的理解。
打開《線條的魅力》這一課,我深深感受到了線條所帶來的情韻,所帶來的魅力。斑馬身上那黑白相間的自然曲線給我帶來了韻律美和裝飾美,綴滿露珠的蜘蛛網給人飄逸連綿纖細雅拙的韻味。讓不得不驚嘆大自然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走進《線條的魅力》世界,我發現這一課是屬于造型表現課,它是一堂集欣賞性、合作性、互動性等特點于一體的美術課,在第六冊第10課我們已學習了《跳舞的點和線》,學生已經認識了水平線、垂直線、斜線、波浪線、螺旋線、弧線等,這一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線條的表現力,學習觀察、欣賞畫面的方法,進而體會、認識到線條這種造型語言的魅力。并且我想通過本課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線條的表現力,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嘗試怎樣使線條能動起來的游戲般的學習活動中,對美術造型活動產生興趣。
因為在本節課后面又安排了同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風兒吹過》、《生長的植物》等課,這幾節課主要也是通過線條這一造型語言來表現畫面,所以本節課在整體知識結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基于以上的解讀,根據教材特點,結合我們農村四年級學生實際情況,我將本課安排為一課時完成。根據新課標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的“既重知識與技能,又重過程與方法,更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既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又主張合作與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為本節課的教學制定了以下目標:
1、發現自然、生活中千變萬化的線條,通過仔細觀察,認識不同姿態的線條,體會線條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術作品和生活中產生的視覺效果;通過教學掌握折線、曲線、交叉線等以及不同線形,如長、短、細、疏、密等不同線形的變化,理解線的美感特征。通過觀察、體驗、感受、了解感悟各類線條的表現力,培養學生造型能力和創造能力。
2、了解線條的各種形狀、線形的變化及線條組合的黑白灰層次,能用線條進行簡單的構成練習。
3、通過觀察畫家用線條表現的作品,初步體會畫家在作品中體現的不同情感,認識人類豐富的情感世界。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我認為最能體現課題目標的部分就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部分,抓住重點就能在設計教學活動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及順序,而一般重點部分往往就是難點。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對圖片、畫面的分析,能體會線條的美感,了解各種線條的形態和線條組成的紋理。難點確定為:嘗試畫出長、短、粗、細、疏、密不同變化的線,畫面中線條黑白灰層次的組織。
下面,我來說說第二大板塊:教學策略。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美術課標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針對小學四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及認知規律,本堂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中,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嘗試、在探索中創新,三次課中創作小練習,讓學生在自我嘗試中對線的運用方法進行探究和感悟。
2、演示法: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具,展示了與線條相關的資料,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全班學生都能用多種感官感知到演示對象。將學生每一層次的作品進行展示,進行創作方法的引導。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課的教學中,還運用了合作學習發、啟發法、練習法、評價激勵法等等方法進行教學。
第三大板是說說教學準備:
塊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課能否順利地實施教學,完成教學任務,課前準備十分重要。我在課前應根據本堂課的教學過程需要制作好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學生應在課前準備好鉛筆、彩色筆。
接下來,我來說說第四大板塊:教學程序。我分為7個環節來說明。
第一個環節:激趣導入——大膽地畫線,初步了解線的種類
我先發給學生三張紙,請學生用其中一張,大膽地畫線。比比誰的畫的線又多又有變化,引導學生巧妙地運用手中的工具,使學生有了著手表現的沖動,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接著展示學生作品,總結線的形態變化:線有粗細、長短、曲直的變化。
然后出示“十八描”介紹:古代十八描中運用十八種形態不同的線來描繪衣服的褶皺,緊接著揭示課題,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線的世界。
第二個環節:探究學習感受生活中的線條,進一步感受線的美感
我先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線,再出示課件,讓學生欣賞自然界中的景物,運動中的線。如蜘蛛網、掛面、梯田、煙花、貝殼、斑馬、綢帶、瀑布等。
接著請學生重點觀察印象最深的圖片中的線,提醒學生用上合適的工具來畫這些線。然后再次展示學生作品,感受不同的線給人的不同感覺。如表現掛面、梯田的弧線給人柔和的感覺,表現建筑物的直線給人堅硬、挺拔的感覺。
表現瀑布、綢帶的曲線給人帶來舞蹈的動感。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從視覺上進行細致的觀察,從而進一步體會到線的魅力,學生在臨摹中感受線條的不同形態給人的不同的感覺,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線條的組合方式,從而突破本課的重點。
第三個環節:欣賞線描作品,感受線條的變化
我先用課件出示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讓學生猜猜它是由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線來進行裝飾的,探究線條的不同組合方法,學生在明確不同的方法之后,請學生用用不同的線條進行組合方式畫線。接著展示部分學生作品,進行互評、生評、師評。在此,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發揮,在學生的進一步創作中,發現線的組合方式和規律。
第四個環節:欣賞大師作品,感受大師的風范
課件出示克利的《奔流》、畢加索的《牛》、卡門系列、凡高的《星空》等作品,使學生初步體會畫家在作品中體現的不同情感,認識人類豐富的情感世界。從而激發學生創作興趣。
第五個環節:分析線條組合的黑白灰層次
課件出示幾幅同齡人的線描作品,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覺得哪一幅畫面的黑白灰組合得最有變化?通過畫面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線的組合的運用應該是有度的,如何畫出畫面的黑白灰層次,在對比欣賞中,去進行探究,如線的密、重疊、加粗可以產生黑塊面的效果,是難點得以突破。
第六個環節:學生創作,作業展評。
基于以上的學習,要求學生用各種各樣線的組合給花瓶或其它形象進行裝飾,并注意線的粗細、虛實、曲線的變化及畫面的黑白灰對比。在作業設計上,我讓學生用長、短、粗、細、疏、密不同變化的線,給花瓶或其它形象進行裝飾,組織成一幅具有一定規律而又具有線條美感的裝飾畫。學生在痛快自由的線條排列組合中體會了線條變化的魅力。為了激發學習興趣,將若干學生的作業在黑板上展示,給學生美好愉悅的視覺感受。緊接著讓學生對作業互相進行評價交流,這樣,不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分享勞動成果中獲得成就感和學會繪畫技巧。
第七個環節:課外拓展
作品展示完畢,我告訴學生,線條不僅能看到、畫出,還能聽到,讓學生聽一段節奏有舒緩和激烈之分的鋼琴曲,再次使學生感受到線條是有生命的,它的魅力是無限的。
最后,我來說說第五大板塊:板書及教學評價。
我這課的板書是這樣的:這個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可以使人賞心悅目,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從而在頭腦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學生把握教材的重點,理解教材的難點,便于學生記憶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線條的魅力》教案分析 篇7
本課是一堂線描的基礎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線條的魅力》導入我以細鐵絲變出不同的形狀,讓學生通過觀察來體會千變萬化的線條風格,如粗細、長短、曲直的變化。
在課上,我用一些空白的陶罐使學生感受線條帶給我們的視覺作用,接著從大自然中感受和發現線條,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的線條,由我示范畫在陶罐身上,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并感受。然后通過找找教室中的線條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受線條無處不在。最后安排了一些優秀的作品和同齡人的作品,從而感受藝術作品的線。
作業練習設計為分層練習,一次練習是讓學生跟著音樂畫線條,二是讓學生選擇一些線條幫助陶罐穿上美麗的衣服,最后呈現的效果也是與眾不同。學生在每個環節都很自主的思考和感受著,特別是在音樂感受環節中,我開始只是讓學生在優美的節奏里畫線條,可我發覺這樣不夠到位,于是,在第二個班級,我安排了先讓孩子們在抒情的音樂下舞動彩帶,接著才在激烈的音樂中畫線條。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線條的作用,工具不同線條的風格也不同,而不同的工具畫出的線也給人不同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