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第一的“魅力”
實錄一:
“老師,我要上廁所!”午睡室里,媛媛每次睡了一覺醒來就要求上廁所。“好吧,你披好外套,穿好拖鞋,輕輕的去吧!”我輕聲地對她說。接著,有些醒了的孩子就開始三三兩兩的要求上廁所了,雖然有些孩子可能并不是急著去方便,只是去“湊個熱鬧”,但是為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我還是同意了。因此去廁所的人開始增多起來。可是接下來的幾天,諸如此類的事情經常發生,帶頭的孩子同時還有幾個關系跟她比較好的女孩子身上。
實錄二:
午睡時,孩子們一個個脫完衣服睡覺了,我在午睡室巡視了一圈,發現媛媛只把外套和外褲脫掉了,里面還穿著厚厚的毛衣。“媛媛,我小聲的叫醒她,幫助睡得迷迷糊糊的她把外套脫了。第二天,正準備睡下時,我發現她還是穿著厚厚的衣服,我馬上提醒她把衣服脫掉,不然起床要冷的,著涼可不好。可是她卻一直不肯脫,還是堅持著,并把責任推給了媽媽,說是媽媽讓她不用脫的。這讓我更加疑惑,試探的問:“真是媽媽說的嗎?那我跟你媽媽打個電話問問!”說完她就吐吐舌頭開始脫衣服了。后來我發現天天不知從何時起也是不太愿意脫衣服,只有在我的提醒下才不情愿得脫掉。這是怎么了?
現象分析:
于是,每次午睡我對這一現象特別關注,我發現這幾個孩子午覺醒來后幾乎每次起床后排在最前面的都是他們。難道是為了更快得排隊,爭第一嗎?我腦子里突然奔出這樣一個理由。于是私底下找了幾個孩子聊天,結果證實確實是因為這個原因,衣服不脫起床就快了,先小便就不用起床以后和別人一起直接可以排隊了。知道了這個原因我真是哭笑不得,孩子們爭第一無處不用奇招啊!孩子從3歲左右就開始不斷地跟別人比較:是第一名還是最后一名,是贏還是輸——每個游戲對孩子來說都成了一較高低的比賽。寶貝們為什么喜歡比來比去?究竟帶來的快樂與悲傷對他們小小的心靈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采取措施:
知道了原因,如何糾正他們的錯誤觀念呢?我開始采取了以下幾個策略:
一、集體教學——餐后談話
我利用餐后活動的時間和小朋友講了為什么我們睡覺要脫衣服,讓他們知道睡覺為什么要脫衣服,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告訴幼兒第一的意義:如果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第一是光榮的。而如果用其它不好的的方式得到的第一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用公平公正的方法去爭取。
二、家園共育
1、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經驗。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自我評價,這種評價的依據就是競爭,并為結果沾沾自喜或沮喪。競爭中的“常勝將軍”會積累自信。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需要給予一定的鼓勵,或者予以疏導——雖然你穿衣服比較慢,但是你能把衣服穿正確,能分清正反、前后,而且很整齊。
2、多和同齡人“較量”,學會認識自己。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的比較,只能以父母為坐標測量自己。只有在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孩子才開始對自己形成一個比較現實的認識,這時候,每個小朋友都成為一面鏡子,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至于成敗輸家到底意味著什么,孩子需要慢慢地消化。孩子理解的競爭大都和能力有關,屬于一錘子定輸贏的“競爭”,時間和學習對于競爭的影響,孩子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