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長度單位 —— 毫米 人教版新課標
認識長度單位 —— 毫米教學內容:
教材第2—3頁的內容及練習一第1至第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學前準備:
1、復習舊知。
(1)師生一起回憶曾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2)請同學們以厘米為單位,分別測量曲別針、鉛筆的長度。
(3)集體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測量的。
2、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根據掌握的知識,估計一下我們的數書長、寬、厚各是多少?老師板書學生估計的結果。
提出問題:究竟數學書的長、寬、厚各是多少呢?誰估計的結果更接近準確數據呢?請同學們分成小組對數學書的長、寬、厚進行實際測量。
二、 探究新知:
1、認識毫米。
(1)分組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組織全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測量結果進行交流。
長:不到21厘米、差2個小格。
寬:不到15厘米、差2個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個小格。
提出問題:要想精確地表示出測量結果,而測量的長度又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呢?
引出毫米:當測量結果不是整厘米時,我們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間的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2、學習1厘米=10毫米。
請同學們拿出直尺,從直尺上選定1厘米的長度,數數在1厘米的長度里有幾個小格。每個小格的長度有什么特點?(長度相等)
通過觀察和數格從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個小格,長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板書)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長度,形成直觀印象。
(1)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寬或厚約是1毫米?然后動手量一量,看說的對不對。(硬幣、磁卡、鑰匙等)
(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為單位計量的?
(3)說說數學書的長、寬、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學生尺的厚度是幾毫米?然后同桌測量驗證。
三、課堂作業:
1、 練習一第1、2題。
2、 練習一第3題、7題。
3、 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橡皮長5( 。 〗淌议L10( 。
玻璃厚5( 。 ¤F皮厚2( )
四、 維訓練:
怎樣能較準確地知道多少張紙的厚度是半毫米?
五、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硬幣、磁卡、鑰匙等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知道了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厘米時,就可以用毫米來表示,還知道了厘米與毫米的關系是:1厘米=1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