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 物(北師大版數學第5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創設老師搬新家,請學生幫忙參與買家具的情境,使學生感到老師既尊重他們又感到面臨的數學問題是生活中的問題,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主動參與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主動探索,掌握新知
(一)提出問題,嘗試解決。
1、 我先請一個學生向大家介紹一下這里有哪些家具?分別是多少錢?然后請同學給我作參謀,可以結合自己家里的情況幫我選一選要買哪種家具?每種可以買幾個?大約要用多少錢?
2、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提取出用一位數乘法解決的問題,例如:3個書柜多少元?2張桌子多少元?……
讓學生先自己獨立解答。
再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
然后請學生進行匯報。
學生可能會有多種答案。如:
生1:可以買2個書柜,因為老師有許多書,買一個的話時間長了就沒地方放了。差不多500元。
生2:可以買一張桌子吃飯用42元。
生3:還要給這張桌子配4把椅子,大約是50元。
生4:還要買一只沙發3200元。
師:你們的想法和我的一樣,謝謝你們!(學生的想法得到教師的肯定,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師:那么請大家再幫我算一算買4把椅子要多少錢?
(二)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買4把椅子多少元?
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想想你可以用幾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數學中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總結規律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在小組中說一說自己用了哪些方法,每種方法是怎么算的?
(設計意圖:獨立探索后進行合作學習,使人人都獨立思考,人人都發表意見,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匯報交流,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
(設計意圖:不同的學生的計算策略可能有所不同,此次匯報、交流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與其他人的算法進行比較、分析后,掌握更好、更多的算法。所以教師要 起好“引”與“導”的作用。)
方法1:10×4=40 2×4=8 40+8=48我是用口算乘法的方法來計算的。
方法2:12+12+12+12=48 因為要買4把椅子,每把椅子是12元,4把椅子就是4個12相加。
方法3:12×4=48是用筆算的方法來算的,是我媽媽教我的。
方法3: 12
× 4
48
師:你們覺得哪一種方法簡單?同學們會認為是第3種。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識。板書課題: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不進位)
討論乘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我們再來看這位同學在計算時的書寫格式,你有什么發現嗎?
重點講解方法3:豎式方法。當板演此方法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后,可讓其余的學生對豎式計算中不清楚的地方提問,
如:有的學生可能問:4乘十位上的1得到的數,為什么寫在十位上?還有的學生問:48是怎么來的?……
教師請學生討論提出來的問題,并解答。(學生展開討論并得出答案)生1解答:4乘十位上的1表示4個10,所以得到的4應該寫在十位上。生2解答:用12乘4,要從個位算起,二四得八,個位上寫8;再算十位,一四得四,十位上寫4;所以得48。
小結計算方法:
多位數乘一位數,從個位算起,乘到哪一位,就把積寫到哪一位上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方法3與另外兩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想法是一樣的?
學生認真觀察后會得到答案,(與方法1的想法一樣,只是寫法不同。因為都是先求4個2是多少?再求4個10是多少?教師給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引導學生檢驗結果48與最初的估算是否接近。(使估算得以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