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
“對邊”這個概念,我在課前就已經作好了鋪墊,從“面對面”引出“相對的兩條邊”,這樣學生就能很形象地體會到對邊的含義。學生在發現了對邊相等后,我還讓他們去證明,可以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去證明,這樣就使得學生所學的知識靈活化,也使得他們對知識更加充滿了疑問及興趣。在后面講到角的特征時,我也讓他們去證明。在長方形的特征都研究過后,我就放手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去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有了目標,有了方法,學生研究起來很方便,更主要的是他們找到了一種學習的樂趣。
最后讓學生用小正方體拼大正方形,做了5個小試驗,學生全情投入進去,然后再從一些數據中找出規律,使得他們學得很開心,又使知識得到了鞏固,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后反思:
《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學習應該是兒童自主的數學活動,要讓兒童在動手操作中探究、發現,解決問題。本課我首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為了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經歷了觀察、實驗操作、合作研究、說理辨析等活動,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發現,學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發現,在發現中創新。其次,在教學中,對每個學生的合理想法我都給予了肯定,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以達到強化學習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和主動發展的動力的目的。再次,這節課我力求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營造一個沒有壓力,沒有權威的課堂氛圍,學生輕松愉快的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獲取了知識,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想象里的思維的靈活性,它能讓學生真正成為主動探索者,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了"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在作業中,發現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組成的名稱有點混淆。
課后反思: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有表象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都能大致看出某個物體的形狀,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中來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先把學生已經知道的有關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一一羅列出來,然后在請學生自己動手用不同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自己發現這些特點,更能加深他們對圖形特征的認識,其次讓學生用我們驗證出來的結果去判斷怎么樣的圖形是長方形,怎樣的是正方形,進一步加深他們對這些特征的運用。從課后的作業發現學生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有部分同學出現了錯誤,說明還不能靈活運用這些特征去解決實際的問題,今后要加大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