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軸 對 稱教案
第六單元:軸 對 稱對稱現象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115~117頁。
【教學目標】
1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初步建立起“對稱”的概念。
2經歷觀察、操作、交流等過程,在此過程中有積極的學習心態。
3感受生活中物體的對稱美,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對稱”
1.開門見山,指出學習課題:對稱
教師:這節課我們學習新的知識——對稱。
2.獨立看書第115~116頁
教師:請同學們看書115~116頁,邊看邊想,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組內說說自己的發現
教師:看了,想了,想不想說說呢?請大家先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發現或看書后的想法。
要求:組內每個人均要發言,老師可以通過看、聽、問的方式了解組內說的情況。
4.全班交流
抽代表在全班交流,有不同的發現時,其他小組派代表補充,相同發現不重復發言。
要求:發言時要說明是組中集體的認識還是個別認識,如果有個別認識,應說明是誰認識到的。
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注意調控,如果學生表達偏離建立對稱概念的目標時,要適時適宜導回,并注意點到“對稱”的本質,即對稱事物(以及后面的軸對稱圖形)的共性:可以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完全一樣。不要在“美”、“漂
亮”這些非本質屬性上過多糾纏!
二、在生活中(室內、室外、校外)找對稱現象,拓寬對稱外延的認識
(1)教師:同學們通過看書、交流知道了許多物體是對稱的。其實生活中遠不止這些對稱現象。想一想,你還發現過哪些物體是對稱的?為什么說它是對稱的?先獨立想,再告訴同伴,好嗎?
(2)抽代表全班交流,相互學習。
在解釋為什么說它是對稱時,要求不宜過高,只要說出基本意思即可。
三、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對稱”的認識
(1)書上第117頁第2題“做墨漬圖”。
(2)書上第117頁第3題:“搭積木”,無積木者可用小棒、圖片等代替。 要求:要邊做邊說,如:我搭了一口箱子,是對稱的……
四、在辨析中深化對“對稱”的認識
通過小黑板(或課件)出示許多圖片(也可就用書上第119頁練習二十第1題的素材),讓學生辨析哪些是對稱的,哪些不是對稱的,并簡述原因。
五、通過生活中的反例進一步深化對“對稱”的認識
教師:生活中有沒有不對稱的事物呢?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再相互說說,最后全班交流。教師要引導點穿:不對稱的事物也有!但有些事物不對稱的話就不美、不諧調、不方便。如:缺了一只眼、一只耳朵、一只手、一條腿的人或其他動物。
六、小結
教師: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對稱)能閉上眼睛想一想對稱的物體有什么特點嗎?(可以分為兩部分,兩部分完全一樣)
指出:正因為生活中有許多對稱現象,我們這個世界才會這樣美麗、漂亮,想知道關于對稱的更多知識嗎?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它。
實踐活動:美化我們的小天地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123~124頁。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對稱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測量、計算等知識的能力。
2.經歷測量、計算、設計、選擇方案、探討交流等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滲透審美教育,環保教育。
【教學過程】
一、觀察自己的教室(或參觀其他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