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的認識》教學案例、反思及點評
(學生在電腦上進行練習,可及時進行反饋。)
1. 判斷。
(1) 2004年3月有31天。()
(2) 二月只有28天。()
(3) 25個月就是2年多5個月。()
(4) 今天是5月31日,明天是五一勞動節。()
(5) 凡單數的月都是大月。()
2.發散提高。
(1) 1992年2月13日是小紅的第十五個生日。這一年,爺爺再過幾天,才過第十五個生日。這是為什么?
小組討論。
(2) 監控提問。
爺爺的生日是()月()日。
爺爺這一年是()歲。
爺爺過第十七個生日時,他是()歲。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你還有什么問題嗎?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同學們今天學得都很好,表現得也很出色,10年以后當你回憶今天這節課的情境時,2003年9月16日這一天已經永遠不存在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學習,將來去建設我們美麗的祖國。
〖教學反思〗
使用實驗教材這幾年,在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受到素質教育的思想和鮮明的時代特點。新教材以兒童的生活現實為學習背景,以“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為基本的敘述模式,把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數學世界呈現給兒童。“使學生學會從數學角度看待和處理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1. 創設情境,孕育創新意識。
新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一個生活情境中引發出來,從你知道今天是哪一年的幾月幾日提問入手,使學生感到由于實際需要而學習數學。
2.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著觀察、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活動。教師要轉變觀念、轉換角色,把自己放在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地位,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
3.利用多媒體演示太陽、月亮、地球三個天體的運行規律,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奇妙的宇宙間,讓學生感知年、月、日的來歷,同時對年、月、日怎樣產生、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等產生疑問。通過這一新奇的演示,激發了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學生認知程度。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優化學生的學習氛圍,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今后,我還要在教材的研究上深鉆,下大功夫,在新課程改革的帶動下,轉變教育思想,改變教學模式,實施主體性的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努力成為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師。
〖編者點評〗
年、月、日是一節“老”課,也就是說無論是實驗教材或舊教材,都有這一內容,而且其中有許多知識屬于“告訴的、記憶的”。新課程強調的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的變化,即同樣的知識內容,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不一樣,那么他們的發展也會有著質的不同。本節課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中較好地完成了知識目標的學習,同樣,學生獲得的會遠遠大于單一的知識技能。同樣,本案例帶給我們的啟發將是新課程要求每位教師要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多樣而又豐富的學習機會,進而促進學生全面而多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