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除法的驗算》說課稿(精選2篇)
三年級下冊《除法的驗算》說課稿 篇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25頁例4.
教材分析
例4教學除法的驗算,使學生體會驗算的作用。關于除法的驗算,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一個是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一個是有余數的除法驗算。課標教材簡化了教學的步驟,給學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間。教材為了讓學生在現實中感受驗算的作用,創設了買紅、藍筆記本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經常要對一些計算進行驗算。還可以將題中數據100元換成120元或150元,讓學生根據自選數據進行計算和驗算。
教學目標
1、利用乘、除法的關系,使學生掌握除法及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及計算能力。
2、會用乘法驗算除法,逐步養成驗算的習慣。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過程,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用乘法驗算有余數的除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教學難點
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得出驗算方法。
教學關鍵:
理解乘除法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明白“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教學方法
除法驗算的基礎是乘除法之間的關系。因此在課始可以出示類似的題組,讓學生觀察每組上下兩題有什么關系?然后得出“商除數=被除數”。在這之后出示例4,讓學生通過畫面收集信息,小組討論他們算得對嗎?你用什么方法驗證的?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反饋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有余數除法的驗算上,對有余數除法學生驗算時可能出現兩種情況,即147=98、147+2=100,此時我們應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兩種方法,哪一種正確。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明白被除數、除數、商、余數之間的關系。搞清“用100元人民幣買7元一本的筆記本,可以買14本,還多2元,應找回2元”如何用算式表述,有余數算式的每個部分被除數、除數、商、余數都能與具體情境的實際意義對應,這樣驗算時,學生才能真正明白714的積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再加上2應該等于100,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方法。
設計思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并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與成果。為此,教學是我注意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加強師生和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既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又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努力做到: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不做;學生自己能說的,教師不說;學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結論,教師不教。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考慮到以下三點:
1、創設情境,感受驗算的作用。
2、提供足夠的探究空間。
3、利用情境充分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在教學新課以后還應引導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的驗算加以概括,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教師指出:今后做除法題時,凡是題目要求驗算的,要寫出驗算的豎式;沒有要求驗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紙上用筆算進行驗算,養成驗算的好習慣。
三年級下冊《除法的驗算》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除法的驗算》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是除法和乘法的融合體,學生在二年級時就經歷了表內乘、除法的學習,三年級上學期探究了有余數的除法和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算理,掌握了筆算方法,在三年級下學期學生也經歷了一位數除兩、三位數的筆算探究過程,而且還有口算、估算作保障,在如此豐富的知識經歷和探究體驗的基礎上,學生學習除法的驗算可謂信手拈來,水到渠成。
教材為學生創設了買文具的活動情境,簡化了教學步驟,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探索空間,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驗算的作用,鑒于教材的設計意圖和學生的學習經驗,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利用乘、除法的關系,使學生理解除法驗算的算理,掌握除法及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2、經歷驗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3、逐步培養學生自覺驗算的習慣。教學重點是掌握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在我們的潛意識里,計算總是和“枯燥、機械”聯系在一起的,《除法的驗算》更是計算中的計算,它涵蓋了加、減、乘、除四種運算方法。這就需要熟練的口算做前提,需要敏銳的思維分辨數量關系,更需要耐心、細心地完成計算過程。于是,我以探究“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為突破口,嘗試采用了“啟動—自動—互動—回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快樂中產生學習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中獲得知識體驗,在交流互動中提升認知水平,在多樣化的練習中提升思維品質,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說教學過程
在啟動階段,我創設了“打氣球”的游戲情境,把加、減、乘、除四種口算集中呈現,目的是培養學生分辨符號,正確計算的能力,而筆算除法則是為了進一步鞏固一位數除三位數的筆算方法,為后繼學習奠定基礎。
自動和互動并不是兩個獨立的學習過程,自動是回動的前提,回動是自動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在探究過程中,我總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之后再交流中,例如:100÷7=14……2。余2對不對?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在經過一番獨立思考、嘗試之后再交流,避免了學困生跟著好學生人云亦云、失去自我的現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不依賴他人的學習習慣,樹立了學習自信心。學生在探究例4的過程中不僅經歷了驗算方法的形成過程,而且體驗了算法多樣化。按我們的思維習慣,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無非是再算一遍,或者是利用“商除數+余數=被除數”的方法進行驗算,而145班劉笑彤同學競然想出了用147=98求出買紅筆記本用去的錢,然后用原來的錢減去用去的錢就是找回的錢(100-98=2)這一驗算方法。這種方法是一面創新的旗幟,它合情合理,獨樹一幟。可見孩子“自動”則潛力無限,驚喜無限。
自動讓學生產生了思維的火花,互動使同學們形成了思維的共鳴,在接下來的回動環節,我設計了一些足以提升思維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計算下面各題,并且驗算。旨在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除法驗算的書寫格式。
2、變式練習——判斷小馬虎的題算對了沒有,目的是進一步鞏固驗算方法,使學生明確只有驗算結果和被除數一致,才能說明商和余數是正確的。
3、開放練習——用128元只能買一種玩具,算一算可以買多少個?還剩多少元?這道題的信息量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玩具進行計算并驗算。這一練習形式的創新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而且還能促使學生養成自覺驗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4、拓展練習——以表格形式呈現數學信息,讓學生在搜集數學信息的過程中理解這些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依靠這些聯系解決問題。
5、提升練習——分糖果。這是除法問題和生活化的變式題,學生在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中,我比較關注學困生的反映,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了解他們的學習效果,我想連學困生都學會了,那其他同學肯定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