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富饒的西沙群島
[這是從課文整體入手,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作者從“地理位置,總的特點——海水——海底——海魚——海灘——海鳥——保衛建設海島的人們”這幾方面來介紹西沙群島的。
3、指導閱讀,突出重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新課標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根據新課標這一要求,我采用多種方式加強閱讀指導。主要體現在對重點段落的指導上。每次訓練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讓學生通過“讀”理解課文含義,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1)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通過看地圖了解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知道什么是群島,向學生滲透南大門的含義,同時明白“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西沙群島總的特點。
2)指導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從三個層次入手:a 你從哪兒看出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一段,明白課文具體描寫了海水的各種顏色,想象海水呈現的各種顏色互相交錯的景象,我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這部分的理解就比較具體的理解了“五光十色“的意思了。b 再弄明白哪兒水深,哪兒水淺,與地形聯系起來,加深對”瑰麗無比“的深入理解。從而體會出海水給人帶來的神奇之感。c 思考:海水為什么會五光十色呢?引導學生理清第1、2句與第3句之間的因果關系。為此我設計了這個練習題。因為海底有( ),有( ),有( ),有( ),海水( ),所以從海面看( )。
[通過這個練習,使學生懂得海水的顏色與海水的深淺息息相關,感受祖國南海優美迷人的自然風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學生讀的時候自然就會聲情并茂,讀出贊美之情。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3)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由于本段較簡單,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用學習前兩段的方法:讀-劃-理解-讀的方法”)這一段。然后設計練習題檢測自學情況{出示課件:導讀海底的巖石上長著( )的珊瑚,有的像( ),有的像( ),( )到處都是,大龍蝦的樣子很( )}
[小學生的抽象能力不強,在這一段學習中,我采用多媒體畫面放映各種各樣的珊瑚,讓學生用手勢、動作演示出珊瑚的形狀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學生的情緒特別高。運用電教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代替教師枯燥的解說,使學生遇到難點時迎刃而解,這樣真正做到了教師輕松的教,學生輕松的學,使畫面形象與文字形象得到統一,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海底不僅景色美麗,而且物產豐富。]
4)默讀第4自然段。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劃出說明魚多的詞。
通過理解成群結隊等詞語,體會出魚的種類多。在此基礎上提問:“這段除了寫魚多還看出了什么?讓學生體會魚的動態美。
在指導朗讀描寫魚這一段時,里邊有個較長的排比句,我將引導學生學會斷句,讀出不同的語氣,讀出層次感。這段最后一句話:“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更要引導學生加強語氣,讀出贊嘆之情。我讓學生齊讀最后一句,提問:“誰能把‘多得數不清’與‘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聯系起來提出問題。學生會說:“既然說魚多得數不清,為什么又說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呢?變老師的問為學生的質疑。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讓學生自己質疑,帶著問題再讀書思考,想辦法解決,說出對問題的理解,體會到文中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并非真的是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而是進一步說明西沙群島的魚的數量之多,從而體會到這里物產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