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
上課一開始,我先與學生一起回憶了上節課學過的《望天門山》,指名學生朗讀,全班同學齊讀,營造上古詩課堂的初步氛圍。接著我激情導入新課:“同學們,滾滾的長江水已經漸漸地離我們遠去,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是一泓含情的西湖水!苯處熂磿r呈現出一張西湖的配樂圖片,并給予較長時間的欣賞,再進行下面環節的教學。
這里配樂圖片欣賞給予較長的時間,我覺的也是一個細節的處理。給予學生較長時間的欣賞,聯系前面的鋪墊,可以給學生美的享受,使古詩教學的課堂氛圍更加濃厚;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一細節,我覺得整堂課的氣氛就會破壞。因此我覺得妥善地處理一些細節,對課堂能否精彩有著重要的影響。
《飲湖上初晴后雨》反思
在本期學校舉行的“一人一教”的活動中,我上的是23課古詩兩首中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征,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在教學時,由于缺少上公開課的經驗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學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為所教的對象是農村的孩子,見識不廣,所以課堂一開始,我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新舊十景風光圖片,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閱讀期待。首先我從詩題入手,通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進一步理解題意。(在此我還花了較長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讀出詩的韻律,因此導致后面課沒有上完)使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隨后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指導后于學生交流讀懂詩意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滲透使用。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滟”、“空濛”這個詞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霧迷蒙的樣子,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來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并發現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詞匯來描繪圖片中的畫面,在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華。隨后,引導學生在理解單個字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來概括詩句的意思。通過一系列的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領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本堂課中,因為在對學生理解詩意的引導不夠好,導致在我提問時積極回答問題的人太少,課堂死氣沉沉,一點也不活躍,用一個詞來概括——沉悶。再加上在平時的教學中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要求不夠嚴格,一堂課下來,冒出了很多的“是不是”等口語。課堂結構設計的也不夠好,總之有太多的不足,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