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反思我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幾點:一、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這堂課上首先抓住什么是匣子,在理解木匣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讓學生知道除了木匣還有鐵匣、竹匣、藤匣,甚至還可以引申為話匣子,抓住了匣子這個中心詞提煉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匣子里有什么繼而帶著這個問題,去扣及文本,感知這只匣子在故事情節中的發展。為下文做鋪墊。接下來整堂課的教學主線就是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既抓住文本的數學知識去培養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二、扎扎實實促發展。主要表現在識、悟、讀、說、寫五個方面,在識字詞上,根據中年段的特點,我采取的是隨文識字和詞,把字放在句段中,讀準并理解音形義,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如冰鞋、斧子、手鋸這幾個詞,在語境中讀準,在語境中知道這些都是科利亞的小玩意,使學生在識的過程中也產生了羨慕、高興、好奇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以語言為抓手,順學而導,自然巧妙而又靈活的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讀書上,對于整堂課而言,我處理了讀的三個層次,首先是初讀,目標是讀通順,讀懂匣子里面的內容;第二層次是深讀,借助課題理解課文主要寫了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故事;第三層次是細讀,抓住描寫埋和挖數字的句子去品讀。整堂課就突出一個“讀”字,以讀來通課文,以讀來解文意,以讀來品人物,以讀來悟道理,每個環節都離不開朗朗讀書聲;其次課堂中我還注重了朗讀的指導,尤其是注重朗讀過程的指導,在默讀上是引導學生邊讀邊劃邊思考課文中有哪些數學知識,在說和悟的環節中借助板書讓孩子對文本有深入的體會后達到語言與情感的共振,讓孩子去說去交流。比如從四年前媽媽從家門口走了三十步去埋箱子,四年后還是走了三十步挖到了箱子,看了這組板書你看出了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讓學生感悟到算術的有用;科利亞四年前在家門口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四年后還是走了十步卻挖不到木匣,進而體會出人是在長大,步子在變大。這樣一環一環讓學生感悟出人在變,事物也在不斷變化。最后在教學環節中我安排了鞏固識字教學的環節,中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雖不像一、二年級作為教學的重點,但也不容忽視,絕不能認為中年段只抓課文的閱讀理解,蜻蜓點水式地處理寫字。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還是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隨著事物的變化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到了,至此,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這節課也讓我懂得了課堂教學的價值就是要讓學生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學習過程,并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成長。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做隨機應變的紀曉嵐
教學《科利亞的木匣》一課的課堂結尾,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科利亞通過挖木匣這件事,明白了:“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變化。”接著,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一談:對這個道理的理解。李超說:“昨天沒下雪,今天下雪了。時間變了,天氣也在變。”柴朋強急切地站起來說:“昨天太陽光很冷,今天陽光很溫暖。昨天和今天的太陽不一樣。”郝卉笑著說:“昨天賈夢沒戴圍巾,今天她戴了一條圍巾。時間變了,人也變化了。”張學斌吞吞吐吐地說:“校園的乒乓球臺上個學期沒,這個學期有了。”李光慢吞吞地說:“學校的圍墻這學期粉刷一新,變美麗了。”焦帥說:“學校的大門這學期裝上了燈箱,白天很好看,下午放學還能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