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當科利亞發現周圍的一切在變化的規律后,他用變化的觀點看問題和解決問題。他是一個隨機應變的人。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我追問道。李樂說:“是的,《鐵齒銅牙紀曉嵐》里紀曉嵐就是隨機應變的人。”于是,我們師生的話匣子被打開了,都議論紛紛地談開了紀曉嵐智斗和申的故事。
課下,我沾沾字喜。學生們不僅明白了變化的客觀規律;懂得了要隨機應變,解決問題;更有了紀曉嵐這樣的歷史人物做榜樣。紀曉嵐讓教材、學生和我三者產生了情感共鳴。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為了能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分析閱讀能力有所提高,上課開始,我提出了四個問題:1、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2、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 3、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4、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的?從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讓學生以這這些問題為教學主線,緊扣這些問題在課文中自己尋求答案,然后來討論通過讀課文你可以解決哪個問題了。這樣解決問題,既避免了學生過于被動,由老師提問學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課的內容始終圍繞著中心在展開,收到了 “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今天,我又偶然在一篇文章上看到: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通過有目的的交往而實現的受教育者自我構建的一種實踐活動。 “教師的職責表現在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為,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我覺得這富于哲理的話確實值得我們每一個做教育的人去深思。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學生自主地去學習,身心才能愉悅,學習的積極性才越強,學生的情感才能得到體驗,最后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得到發展。
教學完本課,我突然發現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與課文的主旨并無大的聯系,因為課文主要是讓我們了解科利亞是個聰明、善于思考、做事細心的孩子,明白面對周圍變化中的事物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去對待的道理。這說明我對教材的把握還沒有達到深刻的程度。我們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中得到深刻的感情體驗。不然學生也不會因為這個問題浪費時間,而沒有很好地去闡述生活中變化著的事例,怪不得有一些學生在寫讀后感時無話可說,原來都是因為教材挖掘不透,導致課文主旨研究不深,才沒有把學生的思維拓展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