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顆鉆石教學反思
其次,去繁從簡,直奔主題,理清文章脈絡。水罐的一次次變化通過學生的反復閱讀已經了然于心,沒有必要再次浪費過多的時間進行系統的分析,但是卻可以在此處初步體會愛心這一主題。
最后,引領學生,以讀代講,感受無私之愛。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尋找感動這一環節,我先做示范,給孩子配樂朗讀我所感動的地方,然后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最為感動的語句,進行大聲的有感情的朗讀。在全班進行交流的時候,我根據學生的不同感受,設置具體的語言環境,指導學生情感,并讓學生在各種讀的方式下,潛移默化之中將課文讀得更加有感情,從而能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的內涵。同時,也使學生掌握了具體的讀書方法!
這一節課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卻是深深的反思和對教學進一步理解!
1、在課的設計上,雖然聽取了我的指導老師的建議,在課的結尾加上了體現學生情感升華的問題,但由于時間緊促,最后反而成了畫蛇添足,沒有達到預定效果。再加上思想上沒有足夠的重視,使得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些啰嗦。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緊的課堂節奏。未能完成計劃的教學步驟。
2、學生主體性未能得到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經歷感知、思考、質疑、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中,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而我這堂課在此的表現無疑就是一‘主持人’的形象,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完成了整堂課的教學。我深深感受到:教師要作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身份出現在課堂上,面對文本,他必須有一種“初讀”時的新鮮感。只有這樣,他才能容許學生的閱讀活動作為一種“真實的閱讀”來發生,而不是教學程序的一個點綴。而我,恰恰做了這樣一個點綴。沒有做到在問題面前,和學生一起去探究,去完成一次真實的探究!
3、朗讀指導的層次性有待提高。雖然教學中我利用自讀,讀通難讀的長句子,感情朗讀來推進教學,但評價語運用不到位。以至于學生的朗讀熱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總之,每次上完公開課,我總能找到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正是這些不足,讓自己對教學的理解又進一步,督促著我不斷努力,不斷進步。課總是存在很多遺憾的,但在遺憾的同時收獲更多的進步和感想,又何樂而不為呢?
《七顆鉆石》教學反思
今天,三年級舉行“同堂異構”活動,我上了《七顆鉆石》一課。《七顆鉆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神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的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隨后跳出七顆鉆石升上天空,變成了七顆星星。這篇神話故事寄寓著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跡,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
回顧課堂,現將課堂教學中的成功和失敗做一番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