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教學設計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
化為鄧林。
四、賞析語句、積累語句,體會神話內涵
1、那你覺得古文與本文作比,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文的情節更生動)
2、讀讀描寫很生動的語句。
(第2、5節)
3、再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教師串讀,讀著讀著,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一位夸父?
(板書:勇敢追求;甘為人類造福的奉獻精神)
4、師:是呀,這就是神話的魅力所在,她用神奇的想象,生動的故事情節,具體的描寫,表達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五、練筆升華
1、夸父,我想對你說:
(寫一兩句話)佩服夸父的決心及毅力、還有做事不半途而廢的精神;永遠秉持著有恒心、有毅力,不畏艱難的精神;追求光和熱,契而不舍;“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生命不息,追趕不止;學習上也應該有夸父不斷追趕的精神,使自己不斷進步。
2、課外作業:
把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弟弟妹妹聽,請繼續收集神話故事。
【板書】
夸父追日
神奇的想象
生動的故事 美好的愿望
為什么追?
怎么追? 勇敢追求
追得結果? 造福人類
【教學反思】
葉圣陶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下面我簡單來談談在落實目標上,如何在教學中體現略讀教學特點:
1、在略讀教學中光讓學生略讀是不夠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學:
在初讀整體感知環節,圍繞課題追字質疑,以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沒有?為切入口,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把三個問題連起來講一講,這個過程從全文到重點語句到自己表述三個階段,是由形象的、具體的上升到抽象的、概括的過程,為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鋪設了臺階,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化難為易。
2、加強課內外聯系,溝通課內外閱讀,適度拓展和延伸:
如何體會神話故事的魅力。聯系最早夸父追日的故事《山海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課文把原文中簡寫的幾處神奇的地方,通過豐富又夸張的想象具體化了,一方面學生回讀文章,一方面通過比較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會神話的語言魅力。
3、通過自主閱讀獲取信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在自讀自悟,品讀課文環節中,讓學生在自主讀文的基礎上講講你讀懂了什么?進行簡單的交流,再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朗讀,同學之間交流給予的提示,豐滿夸父的形象,進一步感受神話的語言魅力,激發了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避免了瑣碎的分析。最后,把自己感悟的內容寫下來,到達了語言的積累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