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臺就是陣地》教學反思
《手術臺就是陣地》教學反思
近段時間,我就嘗試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及教學結構,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己主宰課堂,而教師只是以一名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在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這篇課文時,我就把學習的自主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上課伊始,抓住時機問學生,本節課,你們最想學會什么問題,同學們一聽自己有了發言權,都爭先恐后的舉手,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眾多問題中,我幫助同學選擇了幾個的問題,例如,是誰把手術臺當作陣地?手術臺怎么會是陣地呢?他在這個陣地上干什么?以這些問題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真正的交流與對話。新課標中也提到了中高年級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積極參與討論問題的要求。同學們因想解決自己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解決問題之中,同時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這地區的孩子怕開口,有疑也不敢問,為了扭轉這種狀況,在課堂上教師就必須千方百計為他們提供質疑問難的機會,喚醒他們沉睡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我把整節課交給了學生,課堂中他們非常活躍,思維敏捷,敢想敢說,師生共同探索,共同提高,久而久之在這樣的課堂之中,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得以發展。
《手術臺就是陣地》教學反思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份。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看成內心的滿足,而不是當成一種負擔。有經驗的老師往往采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的教學中,我采取“從疑入手,以疑激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思維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從疑入手,一開始就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疑問“手術臺怎么會是陣地?”“誰把手術臺當做陣地?”“他在這個陣地上干什么?”學生通過質疑,對課文產生了懸念,激起了學習的興趣。預習課文后,再次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白求恩“是不是我們的客人”?他“為什么要到中國來當醫生”?通過這些質疑,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進一步激起他們學習新課的興趣。
接著,又從疑入手,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他根據學生的質疑和課文主要內容,把解決“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們的客人”這兩個疑問做為重點,讓學生主要圍繞白求恩與師衛生部長的對話進行討論和爭論,老師運用質疑的方式層層逼進,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內涵。討論前一個問題時,提出兩個疑問:“‘手術臺’和‘陣地’是一回事嗎?”“既然不是一回事,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討論后一個問題,又提出兩個疑問:“你們說他不是客人,那他是什么人?”“他跟誰是一家人?”
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經過積極思維,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著生命危險堅守手術臺這塊陣地,不把自己當做客人,視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自己的事業的行為,是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的表現。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宋老師始終把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放在首位:一是在討論和爭論中解疑,為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學習環境,學生主體作用得到發揮,使激發起來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二是老師啟發、點撥解疑,引導學生將疑點逐步擊破,使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升華為積極思維的興趣。這種“以疑激趣”的結果,是學生對疑問的解決和對課文中心的深刻理解。學生思維能力也在解疑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