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臺就是陣地》教學反思
可見,“從疑入手,以疑激趣”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方法。
運用質疑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手術臺就是陣地》教學反思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改革中,我根據兒童的心里特征,用興趣的火種去點燃兒童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力求把課上得生動、有趣、好懂。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份。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看成內心的滿足,而不是當成一種負擔。有經驗的老師往往采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的教學中,采取從質疑入手,用解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思維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疑問“手術臺怎么會是陣地?”“誰把手術臺當做陣地?”“他在這個陣地上干什么?”學生通過質疑,對課文產生了懸念,激起了學習的興趣。預習課文后,再次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白求恩“是不是我們的客人”?他“為什么要到中國來當醫生”?通過這些質疑,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進一步激起他們學習新課的興趣。
接著,再從疑入手,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根據學生的質疑和課文主要內容,把解決“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們的客人”這兩個疑問做為重點,讓學生主要圍繞白求恩與師衛生部長的對話進行討論和爭論,運用質疑的方式層層逼進,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內涵。討論前一個問題時,提出兩個疑問:“‘手術臺’和‘陣地’是一回事嗎?”“既然不是一回事,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討論后一個問題,又提出兩個疑問:“你們說他不是客人,那他是什么人?”“他跟誰是一家人?”
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經過積極思維,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著生命危險堅守手術臺這塊陣地,不把自己當做客人,視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自己的事業的行為,是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的表現。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把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放在首位:一是在討論和爭論中解疑,為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學習環境,學生主體作用得到發揮,使激發起來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二是老師啟發、點撥解疑,引導學生將疑點逐步擊破,使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升華為積極思維的興趣。這種方法是學生對疑問的解決和對課文中心的深刻理解。學生思維能力也在解疑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手術臺就是陣地》教學反思
這次,我上了《手術臺就是陣地》這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大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參加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齊會戰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勢越來越危險的情況下,把手術臺當作陣地,忘我地堅持為傷員做手術,工作了三天三夜。表現了白求恩大夫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同志極端熱忱的高尚品質,贊揚了白求恩大夫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的國際主義精神。
備課時,師傅給予了我充分的指導,幫助我理清思路、修改教案、制作課件。
一、字詞入手,加深理解
上課時,我緊抓白求恩大夫的動作、神態。通過這些詞語的反復推敲,讓同學們進一步感受白求恩大夫的高尚品格。比如,課文中有一個動詞“扔”,我適時提出了問題:如果這里換成“放”可不可以?同學們積極發言,認為“扔”字更能表現白求恩大夫爭分奪秒做手術的樣子,還能看出他對罪惡子彈的憤恨,從而突現出白求恩大夫心系傷員、仇視敵人的高尚品格。同學們再次朗讀該句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