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葡萄》教案2
一、教學內容及簡析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共三篇主體課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親情的可貴和偉大。《媽媽的葡萄》是一篇深受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課文記敘了一個感人的故事:狐貍媽媽翻山越嶺為饑餓的小狐貍摘來葡萄,路上卻遇上獵人,為救小狐貍,她冒死引開獵人。狐貍媽媽死了,而她放在樹下的葡萄卻在若干年后長了起來,結了串串葡萄,讓小狐貍吃到了甜甜的葡萄。這個故事表現了世上最偉大的愛——母愛。這篇課文淺顯易懂,不需進行講解分析,可引導學生在朗讀、討論、感悟中體會母親對孩子偉大、無私的愛。
二、教學目標
(一)雙基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能熟練書寫。
2、嘗試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內容大意。
3、通過學習本文,可以使學生懂得用詞恰當,形象。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難點)
2、通過嘗試抓住文章主要內容概括大意,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3、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具體描寫的方法,從而提高對事物進行具體形象的描述能力。
(三)道德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媽媽對小狐貍的愛,進而引申到生活中偉大的母愛。
三、教學具準備:
課件、教學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題,齊讀
2、讀過課題你想到了什么?
[發散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求知欲。]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指名讀,邊聽邊想這篇課文主要圍繞誰來寫的[板書:媽媽 小狐貍]
2、課文的前六自然段發生了什么事?
3、你感受到了什么?[板書: 愛]
三、細讀感悟
1、自讀課文,從哪看出媽媽很愛小狐貍?劃出相關句子。
2、交流
(1)將你找出的句子讀給同學們聽一聽。
如果你畫的和這位同學一樣,就和他一起有感情的讀一讀。
如果你畫的和他不一樣,就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
(2)出示課件“翻過一座山……終于……”齊讀。
(3)去的時候翻過一座山,翻過兩座山,又翻過三座山,那回來的時候呢?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4)讀到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5)還能從哪里看出?
(6)誰能讀出第六自然段中描寫的危險情況?
狐貍媽媽為什么不直接帶著小狐貍一起跑,只是大聲的喊呢?
(7)誰來讀一讀這一段?他讀得怎么樣?
(8)聽到媽媽的呼喊后,獵人和獵狗是怎樣做的?小組討論媽媽被獵狗追趕的情景。
[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指導朗讀:有感情的朗讀1-6自然段,體會媽媽對小狐貍的那種無私的愛。
4、課文的8-10自然段。
(1)聯系上下文想一想,葡萄是哪來的。
(2)如果你是小狐貍,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課件:媽媽,謝謝您。
齊讀。
四、總結,升華情感
1、也許,小狐貍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請選擇一個情景,將小狐貍的愿望表達出來:
(1)如果媽媽還活著
(2)如果媽媽不在了
2、小狐貍的愿望和大家的愿望一樣吧,我們和小狐貍一起,將心中最想對媽媽說的這句話說出來吧。
齊讀:媽媽,謝謝您。
五、作業
補寫:狐貍媽媽被獵人追趕事發生了什么事情?后來她又怎樣了?
六、板書
媽媽的葡萄
媽媽愛 小狐貍
課后小記:
教授這節課,讓我對“抓好每節課的教學質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個好的教案不是漂亮的花瓶——它不是優美詞匯的羅列,更不是老師的個人表演秀。在講臺上,在課堂中,眾多學生的優秀表現、師生互動的和諧默契,這才是老師的真正才藝展現;扎扎實實抓好每一個必要的訓練點,讓學生在現有知識結構基礎上能增添一磚一瓦,這就是課堂的收獲。講臺不是舞臺,登上它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為了讓聽課的對象——孩子們自己有內在的所思、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