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鄉五月(第二課時聽課記錄)
[記得有一次,聽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上《驚弓之鳥》一課。賈老師請一位小朋友讀課題,那位小朋友把這四個字的成語,讀得拖腔拿調,令人汗毛直豎。賈老師連忙擺手,說:“你不要這樣激動!比堑寐犝n的老師忍俊不禁,繼而響起一陣掌聲。 那以后,賈老師的那一句“你不要這樣激動”,成了我心底的幽默。每每看到老師們在課堂上不恰當地指揮學生讀詞,變著花樣啟發學生讀文題,我都會想起它。 這天,聽一位青年教師執教《我們的田野》。在教學詞語時,教師出示了“荷花”一詞,并給出一幅荷花圖,問:“看了這樣的荷花,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讀出來。”于是,學生絞盡腦汁,發出各種各樣奇怪的聲音讀“荷花”,令人直起雞皮疙瘩。更無法忍受的是,在接下去的教學環節里,這位教師如法炮制,讓學生讀“鯉魚”,讀“野鴨”,讀“稻田”,一年級的小孩子,真是可愛,居然能變換著花腔,與教師配合默契。我不禁為此黯然神傷:多么純真的孩子,怎么一沾上文字,就變成了這樣? 無獨有偶,另一位教師執教《風睡著了》,學習詞語“吼叫”。當學生聲音洪亮地讀過之后,教師說:“我都聽到你的‘吼叫’了,誰能再讀讀?”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一個比一個大聲“吼叫”,第三個學生把個“吼叫”讀得聲嘶力竭。照此讀法,真不知“哭泣”要怎樣讀,“喘息”要怎么讀?“引頸高歌”又該怎么讀呢? 學習“詞語”,重要的是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詞語才有聲、有色、有情、有味,沒有語言環境,如何能讀出“感情”呢?再說,感情朗讀,應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裝腔作勢,故弄玄虛的“朗讀”,都是對語文形象的一種破壞,感情不是“做”出來的,感情朗讀需要的是學生的真情流露。 當下,在很多教師對學生拖腔拿調、極不自然的朗讀不予正面糾正,而一律大加鼓勵和贊揚時;當一些青年教師錯誤地理解“感情朗讀”,硬要把詞語讀出感情時;當學生還沒有接觸課文,教師卻硬要學生變換著各種花樣來讀課題時……我常常想起賈老師那果斷的擺手動作,那一聲“你不要這樣激動”,總是清晰地回響在我的耳畔,使我從中看到一位語文教育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高度的責任感,也使我在前進途中總能看清腳下的路。]
后面還有一個省略號(點擊出示……)你想到了什么?
⑤越來越香,越來越濃,到處都是香味,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敖笔亲蛱鞂W習的生字,還記得它的意思嗎?(泡)
這里是指什么泡在什么地方?(整個槐鄉好像浸泡在香的海洋里了。)
⑥是真的海洋嗎?( “香海”并不是指真的海,而是指到處都是香味。)
你還能說出幾個像這樣帶“!弊值脑~嗎?當我們走進槐鄉的時候,看到漫山遍野開滿了美麗的槐花,你想到了哪個詞?(花海、人海、火海、書海、林海)
⑦師:四處的樹,滿眼的花,香氣飄蕩在風中,這真是個飄香的季節啊。讓我們捧起書,再一次感受槐鄉的香吧。
⑧能背下來嗎?會背的站起來大聲背,不會背的坐在座位上小聲跟著背,萬一忘記了可以翻開書偷偷看一眼。
(2)“槐鄉的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睆倪@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板書:多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