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花瓣飄香 文本解讀
《花瓣飄香》什么香?“我”的愛心香。第一次看到小女孩摘花瓣我沒有叫住她,第二次才叫住了她。“我”沒有喝斥她,而是“輕輕地問”,面對一個“摧花之人”,我是多么的大度?面對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我是多么的寬容?正是這種對孩子的愛和包容,我也收獲了許多。
于是,就有了“兩盆帶著露水的月季花。”于是,那淡淡的清香就沁入了我們的心脾。
苦瓜版
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親情的課文,情節簡單,但情真意切。
課文是通過一個小女孩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個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
全文共有11個自然段,按時間的不同可分為4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我”家門前開滿了紅艷艷的月季花。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寫“我”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在花叢中摘了一片花瓣,飛快地跑遠了。
第三段(第三到十自然段),這是文章的重點段,寫“我”通過與小女孩對話,得知她摘花瓣是為了送給生病的媽媽。
第四段(最后一個自然段),寫“我”買來兩盆月季花,一盆送給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自己母親的陽臺上。
敬愛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什么人都應具有這種高尚的道德情操。課文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小事的敘述之中,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能讓學生于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第三段是精讀的重點。要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體會小女孩真摯、純樸的親情。因為文章是以人物對話為主線展開敘述的,所以教學時可以啟發學生生抓住提示語中的關鍵詞,以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人物的美好情感。
讀“我”的問話,應抓住“輕輕地”一詞引導學生反復反復品讀,從中體會“我”的和藹可親。由于“我”對孩子的喜愛消除了小女孩“不知所措”,“惶恐地望著我”的恐懼感,她才能講出為什么摘花瓣的原因。
小女孩的答話是朗讀的重點,要讓學生邊讀邊想用心領會,從中體會到這個小女孩“是個懂事的好孩”。
學習第四段,要啟發學生思考,作者聽了小女孩的話以后為什么買了兩盆月季花?又是怎樣處理的?從而體會到小女孩的行動給成年人心靈上帶來的極大震撼和感染。
佚名版
花瓣飄香——一個富有詩意的題目,這是我和文本第一次接觸時的最真切的感受,當我走進文本,有了和文本的“親密接觸”,有了和作者一次次對話,和小女孩一次次對話后,我的心在一次次顫動,一句句浸滿著情與愛的字符開始在我的心底靜靜地流淌著,閱讀的心境猶如沉浸在這一叢月季散發出濃郁的芬芳里。樸實的話語,簡單的情節,為何能產生如此巨大的“魔力”?掩卷暇思,“我舍不得摘整朵花 ……”“花瓣摸上去像絨布一樣,聞起來有淡淡的清香,媽媽會高興的。” “小女孩眼眶里閃動著淚花。”……在我腦海中次第閃現,小女孩滿目虔誠的捧著一片沾滿露水的花瓣,年輕的媽媽憔悴的臉上滿溢著幸福微笑的情景在我眼前漸漸清晰,哦!我明白了,是小女孩的一顆孝心,是作者的一片深情,在撥動著我心中那根叫“親情”的弦,是母語中蘊藏著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催化我心中那顆源自本能的孝心。“簡簡單單教語文”、“帶孩子走進詩意的母語王國”、“教在今天,想在明天”……這一系列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我心頭蕩漾。這種來自解讀文本的沖動告訴我:要讓孩子在簡單而富有詩意的情境中積淀一份情感,收獲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化作一種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