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袋 麥 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7)、小豬的做法,土地爺爺是什么態度?
(哈哈大笑)
(8)、你覺得這是一頭怎樣的小豬?你是從哪里讀懂的?你們喜歡這樣的小豬嗎?
(9)、揭示小豬的特點。原先老師很討厭豬,因為它又胖又懶。現在聽了這個故事后我不禁對小豬刮目相看,開始喜歡它了,因為他憨厚可愛,還是個美食家,會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這里讓學生覺得小豬非常能干)
指導朗讀:用喜歡的語氣朗讀描寫小豬的句子,讀出小豬憨厚可愛的樣子。
看看大家是否都陶醉在各種各樣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嘗一嘗小豬的手藝。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讀一讀句子,找一找關鍵詞,認識了一頭憨厚老實的小豬,最后通過品讀來再次體驗小豬憨厚可愛的性格。
過渡:現在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自學描寫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問題可在小組內討論解決。
設計意圖:以小豬為教學突破點,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把學習小豬段落的方法遷移到學習小牛和小猴段落上。
4、自學描寫小牛和小猴部分。
匯報:
(1)、小牛又是怎樣處理麥子的?結果呢?
(2)、你從小牛身上發現了哪些優點?(勤勞、節儉、有打算)
(3)、小猴看出這是“上等的麥種”,他會怎么做呢?(種下地)
(4)、 你從小候身上發現了什么優點?(看來小猴不僅聰明,還很有見。)
(5)、土地爺爺是怎樣評價小牛和小猴的?
小結:雖然三個小動物對麥子有不同的想法和處理方式,但它們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非常開心。
指導朗讀:現在我們就是課文里的小牛和小猴,讀出我們當時開心的樣子來!
設計意圖:該環節設計體現了課改的三個維度,讓學生把學到的方法,自己進行實踐,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在學習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5、土地爺爺認為誰的做法最好?你從哪里看出來的?(興奮)你是怎樣理解“興奮”的?請你用興奮的語氣讀讀這句話。
6、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贊成誰的?為什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面對不同的體驗、感受,鼓勵學生深入探究,以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總結
1、讓學生口述故事的內容。
2、學完這個童話,你懂得了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歸整體,談談自己的收獲與感受,從中滲透思想教育。
四、拓展延伸。
1、課前老師說這節課誰表現好,土地爺爺就送他禮物。現在土地爺爺真的從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麥子,送給我們班的同學。學了這個故事后,你一定更聰明了,你會怎么處理你那口袋麥子呢?
2、課后續寫《三袋麥子新傳》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的素質。讓學生的心態 得到開放,個性得到張揚,創造力得到解放。
板書設計:
小豬 吃光 憨厚可愛
小牛 保存 勤勞節儉
小猴 種地 聰明能干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三個小動物的美好品格 ,學生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