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次》案例評析:真實是課堂的生命
這就是假課!
其實,特級教師薛法根也上過假課。十幾年前,薛老師上過一堂《十六年前的回憶》,其中要求學生寫一段對李大釗的學習感言,為了給領導老師留一個好印象,他生怕學生當堂寫不好,就讓學生連夜回家作些準備。結果,課堂上,學生的感言寫得激情澎湃,教學似乎達到了高潮。然而,這種小把戲哪騙得了專家的眼睛,他被莊杏珍罵得無地自容。
再來看今天的薛老師,已經脫胎換骨。同一個學生,他不緊不慢的幾句引導,就讀出了感情,取得了進步,全班同學在他和那位同學的對話中,受到了啟發,朗讀出了感情,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獲。
薛老師在他的文章中寫道: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生活的另一種樣式,而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在于它的真實、本色。語文教學的價值就是要讓學生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學習過程,并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成長。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特別是比賽課、展示課中,常常看到一些省略復雜的訓練過程,只呈現精彩的學習結果的語文課,一些以部分優秀學生的發言掩蓋其他學生學習真相的語文課,一些游離文本的媒介煽情替代潛心感悟語言內涵的語文課……失卻了真實與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虛假的“塑料花”,鮮艷得很,卻沒有生命,沒有成長的氣息。
真實是語文課堂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