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重視情感體驗的閱讀課--聽《雪兒》一課教學有感
二、啟發聯系生活感受, 在回憶中喚起情感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感受,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并以此與文本中的人和作者的情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將有助于學生的情感體驗。教者在教學中為讓學生很好地體驗“我”和雪兒的情感,多次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感受,在回憶中喚起情感體驗。如通過“你們喜歡春天嗎?”“如果你碰到受傷的小動物會怎樣做呢?”“當與你朝夕相處的朋友就要和你分別時你是什么樣的心情呢?”
這樣的一些提問,啟發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感受。這樣,學生不僅對“我腿跌傷了……家里只剩下我一個人”時孤獨的心理有了切身體驗,讀懂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能以“小女孩這時很孤獨,她希望自己能早一天康復,回到學校和同學們一起生活。”“她非常向往美好的大自然。”“我覺得她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回答教師提出的“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也以自己平常對小動物的愛,體驗到“我”對雪兒的種種關愛,并由此理解了“我”希望雪兒安心養傷,盼望它早日傷愈重返藍天的心情。
三、引導直接與文本對話,在誦讀中加深情感體驗。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課上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機會。朗讀是讓學生感悟體驗品味文本必不可少的環節。教者給學生以充分的讀,尤其是文中充滿情感的句段。如,“我”對雪兒說的話:“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傷吧!”“雪兒,你去吧,藍天才是你施展本領的地方。”和表現“我”盼望雪兒傷快點好起來以及看到雪兒能展開雙翅飛起來時為雪兒歡呼的句子,更是抓住不放,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學生不但讀出了感情,也從讀中加深了對課文、“我”和雪兒的情感體驗。
四、抓住課文的空白點,在想象中激活情感體驗。
伊瑟爾提出的“空白”理論,認為文本給讀者留下的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讀者用想像去“補充”。教師要善于挖掘課文中的空白點,通過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放飛思維,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既豐富文本的內涵,又激活情感體驗。教者在學生精讀課文的同時,有機結合選取課文中這樣三處空白點,引導想像。一是“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中的省略號,讓學生想像“小女孩和雪兒還會看什么?”“這時她心里會想些什么?”學生邊讀書邊思考想像。回答時思維活躍,盡管說法各異,都能讓筆者感受到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他們和“我”有著同樣的心情,希望看到的是外面美好的天地,企盼著雪兒盡快康復早日重返藍天。二是“雪兒又飛回陽臺,轉著圈兒咕咕直叫”,三是“雪兒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藍天飛去。”教者要求學生先認真讀讀書,想想①“雪兒咕咕直叫”,它會說什么呢?②回顧小女孩為雪兒所做的一切,想想雪兒會向她祝福什么呢?再分小組討論。在全班交流時,課堂上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們爭相發言。學生的想像不僅合理,而且情真意切。從他們的話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