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書(兩課時)
5.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第七或第九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十二到十四自然段
1. 學生自由讀讀這幾個自然段。
2. 引導學生注意“用處可大了”、“……”、“石頭書里的學問可還真不少呢”這些句子和標點。
3. 學生相互交流各自收集的有關資料。
4. 教師推薦閱讀一些淺顯的科普讀物和相關網站來進一步說明“用處可大了”。
5. 引導學生通過“刨根問底”、“高興”來體會他倆已經被這本博大精深的“石頭書”深深吸引住了,孩子們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愿望也在這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三、總結全文
1、總結談話。
2 、朗讀全文。
四、遷移練習
1、讀讀下面的詞語。帶點的字還有另外的讀音,你能用另外的讀音再各組一個詞嗎?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字典。
好奇 地殼 藏著礦石
2、學完課文后,你能聯系上下文,說說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嗎?
“我在讀書呢?”叔叔笑著說。
“看懂了這些又有什么用呢?”川川特別愛刨根問底。
五、布置課內外作業
1、完成《補充習題》上的作業
2、組織讀歷史故事、講歷史故事的活動。
3、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人物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
板書:
有字
17、石頭書 有畫
學問真不少
[1] [2] 下一頁
課前思考:
《石頭書》這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感受巖石這本大書的神奇趣味,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和探索精神。培養利用多種渠道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課堂上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朗讀深入感悟課文,了解“巖石”這本大書中的自然科學知識,使學生有感“趣”、知“趣”到探“趣”,并拓展視野,自覺的探索大自然,開發初步的探究精神。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使整個過程體現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這節課其實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分角色讀、表演讀、示范讀、小組合作讀等方式從正確流利達到有感情。在讀中落實重點詞句,在讀中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初步的探究精神,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訓練,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課前思考:
本課的教學,采用從題目設疑的方法展開教學,學生能從題目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石頭怎么能做書呢?石頭書有多重啊?石頭書的作者是誰?石頭書上有什么內容?石頭書有什么作用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初讀課文,能在文中找到部分內容的答案,這種學習有助于學生今后完成課外閱讀內容。
本課的多音字比較多,在教學時也因重點知道學生讀好了。
本課千萬不能上成科學課。
教學反思:
本課部分生字學生很容易寫錯,“叔叔”、“怪”、“刨”,在課堂上就著重指導了。從學生作業批閱下來,還有少數幾個學生寫錯了,再通過再其他學生交流是如何記住的,寫錯的學生也能掌握了。
本課多音字比較多,在初讀課文時,就著重讓學生注意了。所以初讀課文,學生能朗讀的比較流暢。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但是本課沒有用科學的術語來介紹地質的有關知識,這樣會覺得比較枯燥,而課文用川川、磊磊和一位叔叔的對話,頓時讓枯燥的文章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