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書(兩課時)
學生對課文中的川川和磊磊所提出的問題也充滿了好奇,有的學生甚至提出更多、更怪的問題,我也不能回答出來,只能讓學生課后自己上網查。
恰逢學校有一塊石頭,午間學生拉著我去看,說是那里的石頭上也有畫和字。說明這篇課文的教學起到了效果,教會了學生平時要學會觀察,學會提問。
提示語的安排的不同形式的學習,對三年級學生是很重要的,也是很難的。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也遇到過不少不同的提示語的形式,但沒有引起重視過,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介紹,學生能很快回想起平時看到過的,并能舉例說說。
在今后的教學中,更要逐步滲透不同的寫作方法,畢竟寫作平時的積累是特別重要的。
課后反思
《石頭書》這一課主要是以生動的對話介紹了化石這本大書的神奇趣味。所以,在導入時,我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許多學生都已經能很好地圍繞中心來提,比如:石頭書是什么呀?石頭書上究竟有什么呢?為什么叫石頭書呢?等等。暫且不管學生能否圍繞這些問題來開展學習,但在平時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是很重要的。
課后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感受化石這本大書的神奇趣味,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利用多種渠道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這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圍繞“川川和磊磊在石頭書上刨到了哪些學問”來開展,一共提出了三方面學問:1、為什么叫“石頭書”?2、石頭書上有“字”和“畫”嗎?3、了解了石頭書上的內容后有什么用處呢?以此來分三部分學習課文。所以我覺得教師能給學生一條線索來學習,會對學生在課文的理解方面有很大幫助。
課后反思:
《石頭書》這一篇課文情趣盎然,寓科學知識于充滿童真的對話之中。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學生了解石頭書里的秘密,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何讓孩子們認識石頭也是一本書呢?光從文中的對話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所以我上課是設計了“石頭書告訴我們……”這個環節,巧妙地突破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讓石頭自己說出秘密所在,孩子們很感興趣的,因為在他們喜愛的動畫片中,很多花花草草等都會說話的。老師的示范很重要,學生也很認真的看,還情不自禁地學了起來。也打開了學生要說話的思維,達到了鋪墊的作用。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語言交流能力等語文綜合素質得到了訓練。
孩子們深入了說出了石頭書中的奧秘,體現了他們對知識的充分掌握,他們不是沒有,不是沒有話說,他們需要我們老師來喚醒,需要激勵。
課前思考:
本文是一篇科學性很強的文章,都是對話,我初上三年級不是很會上,于是找到教學光盤,看了光盤上的老師是怎么上的。
在聽了光盤上無錫某校華蓉蓉的一節閱讀課——《石頭書》,又有了一些感觸。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寓科學知識與人物對話中。對于這樣枯燥的說明文,華老師的這節課,由“刨根問底”引出文中川川和磊磊提出的問題,半節課時間就解決了。后半節課,讓學生找文中對話,選定一個角色進行表演。然后選學生登臺進行了表演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再找提示語的形式,教師進行了板書。課沒有就此結束,教師又創設了一段表演情景:一個星期天,川川和磊磊又在一起,表演了“吹泡泡”。然后,讓學生用上提示語的不同形式,把內容寫下來,真正做到了從文中學寫。原來,知識性課文教學也有如此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