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取火》教學反思
【3】執教這節課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收獲,使我對課改的新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反思這節課,有以下幾點比較成功的地方:
1,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與“師生共同交流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首先,在自讀感悟的環節中,學生分別畫出了能夠解決疑問的重點詞語,來理解取火的方法。因為學生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然后再安排組內交流,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思維互相碰撞,以便從別人身上汲取靈感,互相補充。接著,在理解取火方法時,安排小組用自己組內喜歡的方式,可以抓詞語談理解,也可以畫圖來理解年輕探險隊員的做法。這樣做在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指導學生合作的方法。采用畫圖法更能突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圖畫的過程,需要孩子們在交流的時候思維碰撞,暢所欲言,才能完成小組內共同的成果。這種合作是有著很強的目的性,學生有的可抓,有的可說,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該說是比較有效的。
其次,文章有不少地方適合感情朗讀,比如南極氣候惡劣、隊員陷于絕望等句子,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好教材。教學一開始我就范讀了整篇課文,讓學生通過評價老師的朗讀,而將句子讀得有聲有色,這樣就實現了師生、生生的互動。
2,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創設了情境,突破了難點
在學生理解冰透鏡取火的原理時現場演示:讓學生兩人一組用手電筒、放大鏡、還有紙張代替太陽光、冰透鏡和火絨。將光如何通過凸透鏡發生折射、形成聚焦演示出來,這樣就很容易突破難點。另外,在體會南極的惡劣氣候,同時也是理解火的重要性的時候,我播放了南極風暴的視頻,給了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并制造情境,讓他們身臨其境,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課文。
講課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下來,總有些感到不足的地方。首先,整堂課銜接得不夠緊湊。有些環節可以省略。如讓學生用橡皮泥制作“冰透鏡”,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刮”“摩挲”等詞語。但課堂時間有限,在規定時間里完成的只有一兩個學生,其結果是理解不完全,還占用了一些時間。對課堂上的一些細節把握和處理還不夠到位。設計初衷是好的,但是實施過程中往往蜻蜓點水。例如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取火的方法時,學生一古腦地將所畫的重點詞說了出來,并沒有真正把他的理解談透徹,只是模仿課文的敘述簡單說了說,這時我的指導有些偏弱。很有可能使個別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
其次,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雖然大多數學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識、合作方法,但是總體感覺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合作方法上,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或者分工就耗費了不少時間,顯得學習過程不夠緊湊,效率不夠高。還有,組際間的交流合作在狀態和效率上有較大差別。有的小組四個人合作默契,小組長發揮很好的作用,效率較高。有的小組可能和學生性格有關,整體感覺還是比較沉悶,缺乏一種合作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從小組成員的配置、合作意識、合作方法等方面,做更細致的指導和訓練。最后,課堂上每一個環節會出現的幾種情況都需要考慮周全,如何去引導成了關鍵。雖然,我在課文的銜接之處動了不少腦筋,設想了多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并精心準備了過渡語,但學生的回答和我的安排有出入,我還是按照安排引導他們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后來細想,學生的答案比我準備的還要好。在課堂上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硬牽著學生走,而是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學生談到了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就應該按照學生的興趣點進入到那個要點。再利用過渡語自然過渡到其他要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