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取火》第一課時點評
三年級的識字教學相對二年級來說,雖然不是教學重點,但仍是重要任務,而三年級恰恰又是錯別字的高發期.盡管教學時間少,教學內容多,但有效落實識字教學,仍是不可忽視的.
課標對三年級的識字教學是這樣要求的:要求學生運用各種識字的方法獨立識字.要繼續培養學生對學習漢字的興趣,繼續堅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在閱讀過程中完成識字.鼓勵學生主動識字,獨立識字.
吳穎老師的這節課就是圍繞"如何有效地處理三年級的生字"這個中心議題來進行研究的.她力求體現學生的獨立識字,沒有像低年級那樣親自教學生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去識記生字,而是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自己去識字.比如:讓學生當"小老師"教讀;抽學生讀生詞;"開火車"等.那么,老師又該擔當什么角色呢 學生獨立識字,老師是否就一概不管呢 不是.吳穎老師處理得非常好.她根據漢字本身的特點,各有側重地進行指導,點撥.比如:在讀音方面,側重輕聲的"攝氏度",平翹舌的"籌,賜",多音字" 幾"等;在字形方面,側重容易搞混的"籌,策,復"等;在意思方面,側重抓"一籌莫展——束手無策"這對反義詞.同時,她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及時地反饋矯正,并關注學得不好的學生,再次給他從不會到會的機會.
中年級也是詞語教學的重要階段.吳穎老師非常注重教給學生理解詞義的方法.比如:查字典,根據字義合成詞義,用近義詞代替等.
雖然是第一課時,重在識字,但老師隨時滲透"以讀為本,以讀促講,以讀引思"的教學思想.哪怕是讀課題,或者讀板書上的短語,都是引導學生讀出理解,讀出感悟.這樣老師少了很多講解,學生多了更多實踐.在讀課文時,注重層次和步驟,每次讀之前的目的性都很強,要求很明確.比如:第一次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第二次讀,要求"把生字帶進課文中再讀,邊讀邊想:你讀懂了哪些內容 "第三次讀,要求"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南極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勾出有關的句子."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主要內容,吳穎老師注重教給方法.她嘗試的一些方法值得大家借鑒.比如:先給學生搭一把梯子,幫學生擬出思路:"課文主要寫了誰在哪里干什么 發生了什么事情 結果怎樣 "然后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適時地引導,點撥,教給學生怎樣用簡潔,完整的語言來概括主要內容,這是一個指導學法的過程;接著就讓學生試著用這樣的方法去組織語言進行概括,這是一個試用學法的過程;最后讓學生在全班來概括,這就是一個運用學法的過程.
吳穎老師在這節課中還有一個亮點,那就是從一開始的引入,到后來進入識字教學,再到最后的初步感知課文,她的語言都非常自然,流暢,親切,如行云流水般給人一種美感!
總之,吳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有幾點個人的想法提出來與同人們進一步探討,商榷.
課后生字條的字是認讀的下限,在課堂上應該都要處理,即使是老師認為學生也許會認不用教的字,也都應該以"檢測"的形式進行處理.識字教學不能只重字音和字義而輕字形.因為"會認"其實還是建立在"認清字形"的基礎上的,否則會出現本課會認的字搬不了家,或者跟形近字混淆,錯別字更加嚴重.所以本課的一些難點字形應該處理,比如:結構容易寫錯的"茫"和"焦";形近易混的"徘——排","賜——踢","縷——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