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朱麗華老師執(zhí)教《石榴》第二課時想到的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shù):69 by: 淡若水 ]
《石榴》這篇課文記敘了石榴樹長葉、開花、結果的過程,重點寫了果(即石榴)的色、形、味,語言生動形象、情感真摯。今天聽了朱麗華老師上的第二課時,不禁思考起兩個問題。
一、關于直觀教具(多媒體、實物)使用度的問題。
這堂課上,老師為學生準備了一個多媒體課件,四個不同顏色的石榴圖片,一個大大的石榴。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些教具都充分發(fā)揮了作用,但需要思考和把握好一個“度”,把握好了,能化難為易,錦上添花。如果這個“度”把握不好,課堂成為媒體與實物作“秀”,久而久之會淡化學生對語言的的感悟能力。在這堂課中直觀教具用的恰到好處的,我認為有以下幾處:
1、貼圖的妙處用把對詞句的理解落到實處。引導學生閱讀第三自然描寫石榴果成熟過程的語句,老師先讓學生自由讀句,畫出表示顏色的詞語,接著拿出四張與文本所用色彩一致的石榴果圖片,讓學生上黑板按順序貼(可惜那些圖片的大小是一樣的,其實石榴的顏色在變,大小也在變);然后,老師出示了“先、接著、然后”這幾個承接關系的詞語,把石榴果顏色變化的過程說一說。最后讓學生辨別“黃中帶紅”與“一半黃一半紅”兩個詞語的不同。
這幾張貼圖老師用的很巧妙。首先圖片一出示,幫助學生認識了那幾個寫顏色的詞語,尤其為區(qū)分“黃中帶紅”與“一半黃一半紅”提供了直觀形象參照,無須多講學生即明白,還可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要求學生按順序排圖,“序”是石榴成熟的過程,“排”的過程是對學生閱讀的檢驗,讓學生用上老師提供的關連詞說一說,則是加深印象的過程。學生看圖片掌握詞語,記住了石榴果變化的過程。
2、用圖片彌補知識背景上的缺陷。
在引導學生學習第四自然段中,寫“石榴籽,像瑪瑙”一句時,老師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張掰開露出紅紅籽的石榴與用瑪瑙做成的首飾圖。
瑪瑙在日常生活中很罕見,學生沒有見過,但作者卻把石榴籽比作瑪瑙,在學生的心中肯定會問瑪瑙為何物?是什么形狀的?可以做什么?圖片的出示再加上老師的解釋,學生既明白什么是瑪瑙,同時也認識到石榴籽之所以像瑪瑙是因為它的顏色,紅得發(fā)光、透亮,美極了。
此外利用圖片展示一直春天里石榴樹長葉,夏日里開花的情竟,這對于長期生活在南方城市里的孩子是十分必要的,但什么時候出示(因為課堂上,老師都是一講到那句馬上就出示相應的圖片)我覺得值得推敲。
想提出來跟朱老師商討的一點是,當老師引導學生理解石榴籽的味時,老師不時地給三位同學嘗了一下,然后讓同學談感受,讀好最后一句。老師是想給學生以真切的體驗,然后加深對詞語理解,但是我認為在課堂上只讓幾位學生嘗的做法欠妥了,這一細節(jié),忽視了大多數(shù)同學,但會把大多數(shù)同學的注意到嘗石榴籽的味道上來,小朋友可能還在想回家我一定得買個嘗嘗,課堂上三年級的學生注意一旦轉移,很難馬上轉過來,所以當老師提出“你用什么方法能讓更多人想把石榴帶回家時”,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明顯沒有以前的活躍。老師要把每個學生的感受裝在心里,關鍵是落在行動上。要么不嘗,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因為孩子對石榴不陌生,吃過的回憶一下,沒吃過的想聯(lián)系一下吃過的另外的水果,如桔子、楊梅等;如果要嘗,就給每位小朋友分一點,陽光普照一下,也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