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精選17篇)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1
★基礎題
一、讀一讀,拼一拼。
bīng xié fǔ tou suí biàn suàn shù
( ) ( ) ( ) ( )
réng rán suǒ yǐ tái jiē dǒng dé
( ) ( ) ( ) ( )
二、下面每組的五個詞,有四個是同類的,找出不是同類的一個。
1.桌子椅子家具茶幾沙發( )
2.蘋果鴨梨葡萄水果西瓜( )
3.文具鉛筆本子小刀格尺( )
4.夾克衫襯衣裙子褲子服裝( )
三、找出下面句子里用錯的字,把正確的寫在括號里。
1.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彩實。( )
2.場上的小觀眾都仰著頭,跳著,笑著,暴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
3.我們觀看了好多項精采表演,都有趣極了。 ( )
★★提高題
四、找出意思相近的詞。
起初 原來 仍舊 照樣 早先 開始
當初——( )( ) 仍然——( )( )原先——( )( )
五、我會填
一( )木匣 一( )早晨 一( )細紗
一( )孩子 兩( )報紙 五( )雜志社
一( )電車 一( )風景 三( )伙伴
★★★拓展題
六、課文回放
《科利亞的盒子》講的是他( )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
( )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 )年后數了( )
步挖出了木匣的故事。從這件事中他感悟到( )在變化,
( )在變化,( )都在變化的道理。從這件事中
我知道了我的周圍( )也在變化。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材簡說: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廈──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記敘。埋木匣部分講了科利亞和媽媽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埋木匣及木匣里有哪些東西,為什么埋木區和怎樣埋木匣的。挖木匣部分講 4年后,媽媽順利挖出了自己埋的木匣,開始科利亞按原來的步數沒有挖出木匣,經過認真思考后改變了步數,挖出了本匣。最后一段講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啟發,懂得“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的道理。課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這是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課文后三個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講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課文在描寫科利亞思考過程時,層次非常清楚,合情合理,富有邏輯性,令人信服。首先他從媽媽的大木匣沒有丟、還在原地得出三個結論:他的小木匣也不會丟,而且必在原地,媽媽是成年人,步伐的大小一般不會改變。為什么沒有挖出來,他認為這里面一定有原因。經過認真思考,他明白了:時間過去4年,自己的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時從家門口向前走10步,現在只需走5步。他按這樣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從這樣一件具體的事情中,科利亞懂得時間一天天過去,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這樣一個帶有普遍性的道理。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二是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二者均為教學的重點,后者是教學的難點。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3
之三
佚名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課前準備
①生字詞卡片。
②抄寫課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課時
分步揭題
①板書“木匣”,“匣”字注音,學習“匣”的音、形、義。
②完整板書課題。
科利亞是個蘇聯的。這篇課文講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①學生自讀,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講了什么事。
②指名學生朗讀,糾正讀錯的地方。請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寫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讀課文,了解敘述順序
①布置默讀。默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看看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埋木匣,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挖木匣的。
②默讀、思考,做記號,也可與同座討論。
③全班交流。
a.哪幾個自然段講埋木匣,哪幾個自然段講挖木匣?
b.另外的幾個自然段講的是什么?(有的是講情況的變化,有的是講從這件事受到的啟發。)
學習字詞
①出示要求會寫的13個生字,讀一讀,再組詞。
②觀察字形,互相說說寫這些字時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學生寫生字(兩遍),再把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抄寫一遍。
第二課時
復習字詞
①用生字詞卡片指名認讀。
②聽寫本課應掌握的詞語。聽寫后對照詞語表自我批改訂正。
突出重點,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點問題:科利亞是怎么找到木匣的?從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認真讀書、思考。
③全班交流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④教師出示課文最后科利亞說的話。引導學生用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自己經歷過的事例,說說對“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體會。
⑤鼓勵學生把最后一段抄下來。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布置作業
①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一、二年級的小朋友聽。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準備一下,到“口語交際”時和大家交流。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5
貴州省貴陽市第四實驗小學 袁克麗
課文
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他從家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
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進坑里。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
科利亞干嗎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因為德國法西斯快打到他們的村子了。科利亞和媽媽、奶奶決定離開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東西不能都帶走。媽媽把有些東西放進箱子里,從家門口起,走了三十步,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到喀山去了,在那兒住院了差不多四個年頭。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終于被趕走了。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來回到了幫鄉。他們家的房子還在,屋里的東西卻被法西斯搶走了。
媽媽說:“不用難過,我們還有一些東西在地下哩。”
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興地說:“算術真有用。如果當初我隨便挖個坑把箱子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小伙伴們圍上來,都朝著科利亞笑:“你的算術不管事啦!也許,法西斯把你的寶貝挖走了。”
科利亞說:“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兒想。,突然他笑起來,對小伙伴們說:“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還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高興地說:“伙伴們,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
師:昨天,教師已經請大家預習了第18課,大家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下面老師寫課題,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寫。
(師板書課題,邊寫邊講解)
師:通過預習,同學們一定產生了許多疑問,很好,今天,老師把科利亞了帶來了,你們來問問他吧?
生:你為什么要埋那個木匣?
生:為什么你邁的五步有大有小?
生:為什么不選其他東西,而選木匣?
生:你是怎么想到埋木匣的?
師:同學真會提問,而且還很有禮貌,科利亞可愿意回答了。請大家打開課文第96頁,答案都在課文里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看科利亞都對你說了些什么?
(生讀課文)
師:剛才,老師聽到的是朗朗的書聲,你們真是愛學習的孩子。
師:說說看,科利亞都對你說了什么?
生:法西斯打到他們村子里了。
生:因為科利亞把埋在地下,所以用小匣子里。
生:我懂得科利亞的木匣里裝著許多小玩意兒。
生:他告訴我一個道理: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生:我明白他不服氣小伙伴說的話,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師:你真細心。
生:我知道科利亞是個聰明的,愛動腦筋的孩子。
師:你真會讀書。我們知道了很多,那你想對科利亞說些什么?
生:你很聰明。
生:你很愛動腦筋。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你是從哪里看出科利亞愛動腦筋,很聰明的。從課文中勾畫出相關的句段,老師建議你們默讀。
(生默讀)
師:誰能把找到的讀給聽一聽?勇敢點!
生:……小斧頭、小手鋸……
生:從鋪上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
生:……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科利亞看見了媽媽的做法,就學著做,真聰明。
生:他會學媽媽,做得比媽媽還好。
師:我們來讀一讀,把科利亞的聰明讀出來。
(生讀課文)
師:科利亞很聰明,你們也找到相關的句段,也很聰明。還有嗎?
生:……現在我9歲了,……應該走五步。因為旁邊的伙伴都沒想到,他想到了。
生:他用手摸著腦門想,而沒有去問媽媽,說明他愛動腦筋。
師:為什么科利亞一想就想到挖不出木匣的原因,看來,想是很重要的。那么,他到底想什么呢,請同學們讀第五到十八自然段,假如你就是科利亞,你會想什么?
(生讀課文)
師:現在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是科利亞,我想,這個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現在已經是九歲了,步子也大了,就不應該是十步了。
生: 我想,這個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個人都會長大的,我的步子也會長大的,會比以前大兩倍。
師:咱們班的科利亞真會想,那么想的對不對呀,從哪里看出來
生:從科利亞找到木匣子看出來,(讀句子)
師:在這個自然段中,有一個詞語已經告訴我們了,從哪個詞語看出來。
生:果然。
師:作者用詞很準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課文)
師:科利亞的想法,你們明白了嗎?
師:我們用學具把它埋木匣——挖木匣——找到了的過程擺出來。
(在黑板上擺學具,先擺上四年前埋的過程)
師:那么四年后挖木匣還能不能用這樣的一個小方塊做為一步呢?大家來擺一擺第一次和第二次挖的過程。
(學生在自己座位上試擺)
(一學生上臺擺,擺得不對)
師:剛才我發現有一組同學擺得和別人組不一樣,現在看黑板,有沒有不同意見?
師:讀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這種擺法對嗎?(出示詞語:仍然 一倍 不是……而是…… 果然)
(學生自由讀)
師:他們這種擺法對嗎?
生:第一次還應該再加上十塊,第二次還應該加上五塊。
生:我認為不對。
生:我認為是對的。第一次還應該再加上十塊,因為他步子大了一倍。第二次還應該加上五塊,因為他的五步比原來大了一倍。
師:誰還有疑問?
師:那第一次挖木匣和第二次挖木匣的想法變了沒有?
師: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寶貝了,他高興嗎?同學們笑一笑,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
師:還能從哪兒看出來他聰明?
生: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師:我留給同學們作業:思考科利亞的周圍發生了什么變化,如果你是科利亞,你第三次會說些什么?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了,說明你讀懂了。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6
得到的啟發"為思路,啟導學生突破難點,獨立分段,理清事物特點前后變化的內在聯系,從而明曉事理搞好知識的遷移.在強化"雙基"的訓練中,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表達的能力.教學時,可按這樣的步驟進行:
1,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教者可用類比情境演示引入,導出本課讀寫訓練的重點內容,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熱情.上課時,先找一名學生與教師進行跨步比賽:兩人同時演示由教室門口向室內跨三大步,再由學生上前檢測兩人所跨距離的差異.接著,教師提問:同樣是跨三步,為什么距離會有差異 課文中的柯里亞是怎樣來認識這個問題的讓學生各自帶著問題去自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
2,問題引路,訓練閱讀理解能力:
本課記事順序清楚,結構思路明白,可讓學生根據文后思考題默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描寫柯里亞和媽媽"埋木匣"具體情景的語句,然后通過導讀引思,討論口說突破難點獨立分段,弄清事情前后的內在聯系.如:導讀承上啟下的第五自然段,可先讓學生找出"就在那一天"和"住了差不多四年"表示時間的詞語,啟發提問這段側重寫了哪個時間 埋木匣和挖木匣前后相隔有幾年 這幾年中柯里亞會發發生什么變化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獨立思考找出"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那時候還小","步子也小","我已經九歲啦!","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步子比那時候要大一倍呢!"等語句.這樣既能引導學生正確分段,又能在讀思訓練中弄清前后變化的內在聯系,加深對"周圍一切都在變化"一句話的理解.
3,設疑解難,訓練分析表達能力:
本文訓練重點突出,一些句子講出了時間和周圍事物的變化,導出了事物變化因果的內在聯系.因此,我們可以緊扣訓練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閱讀,去尋找事物變化的因果聯系,并且能用自己的話將這種聯系表達清楚,將學生的思維滲透到"雙基"訓練中.如設疑:
⑴ 柯里亞和媽媽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埋東西 又是相隔多少時間才去挖東西的 媽媽為什么一下子就能挖到木箱子
⑵ 當初,媽媽不是隨隨便便地埋箱子的,而柯里亞是因為隨隨便便地埋木匣,所以現在一下子是挖不到木匣的.這樣說對嗎 為什么
⑶ 文中為什么要這樣具體地寫柯里亞埋木匣的情景,這樣寫與下文寫挖木匣又有什么聯系
⑷ 既然知道柯里亞埋木匣跟媽媽一樣不是隨隨便便的,那么他媽媽為什么能一下子挖到木箱,而柯里亞為什么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呢
⑸ 如果他媽媽小時候就認認真真地離門口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到現在也數三十步能一下子挖到當時埋的木箱嗎
⑹ 柯里亞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們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從不同角度設疑,層層深入地推進思維訓練,促進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分析表達的能力.
附:板書設計
以上板書,圖一,圖二對比明顯,讓人一目了然.這樣,柯里亞心中的疑團和同學們心中的疑團(即板書中的" "),都被輕而易舉地解開,省去了許多口舌,學生也樂于接受.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特點,預設以下學習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15個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科利亞愛動腦筋、善于思考的特點,感悟“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4.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感悟“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的道理。
【設計理念】
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機整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訓練、探究、對話為基本元素設計教學,構建自主、合作、開放的課堂,體現“以疑促讀,讀中探究,自主感悟”的教學特色。
【教學準備】布置學生帶些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或成長記錄冊。
【教學過程】兩課時整體設計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啟動閱讀
1.由課文《矛和盾的集合》引出本文課題:科利亞的木匣。隨機學“匣”字。
2.引導據題質疑:科利亞的木匣有什么特別之處?科利亞的木匣里裝了什么?圍繞科利亞的木匣發生了什么故事?
二、通讀感知,了解內容
本環節,主要通過個人自讀、指名朗讀等形式,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熟,為進一步學習和體會課文奠定基礎,隨文認學生字“鋸”“階”。
初步交流讀題目時提出來的問題,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交流后歸納板書:埋木匣——挖木匣——明道理。葉老說,教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的,不是給學生講書的。這也正是課標倡導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再加上本篇課文的特點適合學生自讀自悟,因此下一環節設計為——
三、自主質疑,初步探究
讓學生讀讀文中兩個“泡泡”,明白:一個是說讀懂了什么,一個是提出了問題。
學生認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自己讀懂了什么,有什么問題,以“吐泡泡”的形式記錄下來。
設計“吐泡泡”的學習形式,目的是落實課標對第二學段提出來的默讀要求:一邊讀一邊思考,能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樣的學習形式,學生感興趣,樂于接受。
交流反饋學生所吐的“泡泡”:讀懂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預計學生可能提到的問題:
課文中說的“戰爭”是什么戰爭?“法西斯”是什么?科利亞的媽媽挖出了木匣,為什么科利亞挖不到?科利亞說“這里面一定有原因”,是什么原因呢?課文結尾說“周圍的一切,不都在起變化嗎”,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各種各樣、五花八門,這就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智慧和經驗,臨場作出巧妙處理,或直接回答,或以問引讀,或反問學生,或暫時存疑。在交流反饋中,對提問角度新,思維有深度的同學要特別予以肯定和激勵。
四、重點研讀,體會感悟
本環節主要是體現教學的重點,突破學習的難點。作如下設計:
1.根據前一環節的質疑,引問:科利亞的媽媽挖出了木匣,科利亞卻沒挖到,科利亞覺得“這里面一定有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學生在四人小組內展開討論,教師講清楚討論的步驟與方法:一、是什么原因,首先要從書上找到依據;二、關鍵是怎樣理解這個原因,每個小組成員要積極動腦筋,想辦法;三、討論交流后小組確定一種最有創意的理解方法,準備到班上交流。
3.組織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多種學法來理解和體會“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這句話中所蘊涵的道理,如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道理、用數學的方法畫一畫線段圖、在教室里實地走一走、讓學生拿出自己帶來的照片談一談自己的體會,等等。
語文是開放的,學習語文的方法也應該是開放的,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方法來理解語言文字。
4.呈現課文最后一段話,讓學生反復地讀一讀:
科利亞高興地說:“伙伴們,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
5.師:大家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看,科利亞來到了我們教室,大家夸夸他吧!那么,同學們從文中哪些地方能夠感受和體會到科利亞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呢?
學生回讀課文,找出依據,組織交流,隨機指導朗讀體會下面的句子:
★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進坑里。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多會動腦筋啊!
★科利亞說:“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一個聰明而自信的科利亞!
★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想。突然他笑起來,對小伙伴說:“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還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回找到我的木匣子。”—— 做事情不蠻干,遇到問題不依賴別人,思考問題有根有據,多令人敬佩的一個小男孩啊!
★科利亞高興地說:“伙伴們,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從這件事情悟出一個道理,多會感悟的一個小男孩啊!
五、鞏固識字,指導寫字
重點是指導寫字,注意兩點:一是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識記字形的規律和方法;二是對難寫易錯的字,如“挖”、“鞋”、“搶”、“管”“初”“懂”等,教師要板書示范,指導書寫。
【板書設計】
5歲埋木匣步子小走10步
9歲挖木匣步子大走5步
一切事物都在變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1、學會8個字,認識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4、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在生活中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難點: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過程,培養在生活中思考的習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質疑解疑。
⒈(課前布置學生帶自己的成長記錄冊或小時候的照片)
師:有沒有同學帶來自己的成長記錄冊?
(翻開印有出生石灰私自小腳丫、小手印的一頁)大家看,這是某某同學出生時手和腳的樣子。現在請大家比一比。同學們發現了什么?
⒉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說出:我們在慢慢地長大,我們的身體在不斷變化。
⒊你們在一天天長大,很多事物在時時刻刻變化著。今天我們要學習《科利亞的木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
⒋師:大家已經預習了這一課。通過預習,同學們一定產生了許多疑問,
今天,老師把科利亞帶來了,你們來問問他吧?CAI(出示一個小男孩的圖象)生質疑。
5、教師過渡:同學們可真會提問,而且還很有禮貌,克里亞可愿意回答了。請大家打開課文,答案都在課文里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看科利亞都對你說些什么?
6、生自讀課文,自主質疑。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基本內容。
⒈自由讀課文,看看課文圍繞木匣,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⒉同桌互議。
⒊全班交流,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
三、學習課文1-3自然段,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
⒈找出課文哪些段落是寫“埋木匣”的。
⒉自由朗讀,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和媽媽是怎樣埋木匣的?可在關鍵句子下面做上記號。
⒊小組交流。
⒋全班交流,引導學生了解科利亞和媽媽都使用“量步子”的方法埋木匣的。
⒌指導朗讀。
四、作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說說科利亞和媽媽是怎樣埋木匣的。
二、中心切入,研讀品味。
⒈找出課文哪些段落是寫“挖木匣”的。輕聲朗讀邊讀邊思考邊批注,要求學生在疑難的地方畫上問號,把喜歡的句子畫出來,多讀幾遍。
⒉引導學生質疑,教師小結并板書中心議題。
⒊教師指導學生讀“挖木匣”的部分。
⑴媽媽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亞為什么第一次沒有挖到自己的木匣,而第二次就挖到了呢?他是怎樣想出來的呢?
⑵在讀中品味,感受科利亞的感情與情緒“焦慮——被嘲笑——冷靜思考——興奮”的變化過程。
⒋借助動畫,直觀呈現“挖木匣”部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進一步了解科利亞的思考過程及人物特點。
三、拓展內化,揭示主題。
⒈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你能給最后一個問句換種肯定的說法嗎?
⒉導讀、品悟、揭示并板書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在起變化。想一想:你的周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引導學生用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自己經歷過的事例,說說對“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體會。
⒊結語:親愛的同學們,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周圍事物在一天天的變化,你們也在一天天的長高長大,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還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號,但是只要我們像科利亞那樣勤于動腦、善于發現,面對變化著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那,還有什么困難能難倒我們呢?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9
一、素質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 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詞語造句。
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能按課后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并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 ,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教學疑點
1.課文寫柯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
2.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后面又要寫“科利亞只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亞坦東西和挖東西時量步子的示意圖。
六、教學方法 導讀法。
七、課時安排 三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后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么事?
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 sh))、德(進行字形分析)
3.簡介衛國戰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蘇聯人民為了保衛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爭。蘇聯人民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戰斗,至1945年9月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
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
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
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業
1.填空。
(1)戰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 )步,很快( )。
(2)戰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量了( )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后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這是因為( )。
2.準備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2.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客的內在聯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三)鞏固練習,總結全文
1.學生分段讀課文,并練習給各段列小標題。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
2.領會課文寫法。
(1)課文主要寫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過程,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亞埋匣子是模仿媽媽的樣子干的,寫媽媽挖到箱子與科利亞挖不到匣子進行對比,從側面說明匣子埋在地下,沒有被人拿走。科利亞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時沒有認識到自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了。)
(2)課文寫小伙伴的話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話襯托科利亞的毅力和決心,另一方面說明伙伴們也并沒認識到事物已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生了變化。)
3.請學生畫出科利亞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時怎樣量步子,怎樣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圖。
(四)指導朗的讀課文
(五)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六)指導造句
1.分析句子(幻燈出示句子)
(1)科利亞把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仍然”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如:你現在仍然是我的老師。補一補,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結果跟預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這樣”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亞不光找到了匣子,還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不光……還……”是表示更進一層。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僅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件事受到了啟發,明白了道理。
(4)媽媽高興地說:“算術真有用。如果當初我隨便挖個坑把箱子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
這句話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設一種情況,后半句表示這種假設實現后出現的結果。
2.學生口頭造句,師生共同評議。
(七)布置作業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書設計
15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設計意圖】
通過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齡變化,步子和步數變化的對比,明白“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難點。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10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將會告訴我們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
故事的題目是……(師出示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木匣是什么東西呀?
生:是木盒子。
師:你真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通過查字典知道的。
師: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能通過查字典解決問題,這種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二、檢查預習,認讀字詞
師:要讀懂這個故事,必需先闖字詞關,準備好了嗎?先開哪列火車?
(生紛紛踴躍舉手)
(師出示生字卡,生開火車讀生字,讀對的全班跟讀,讀錯的指名協助正音)
師:火車順利地到達終點,有的火車還開得挺快的呢!現在我們把字娃娃帶到詞語 里來讀讀吧!
(師出示課件,生齊讀生字詞)
師:“免得”“懂得”的“的”應該讀輕聲,請同學們再把這兩個詞語齊讀一遍。
(生讀“免得”“懂得”兩個詞語)
(課件出示多音字)
師:誰來讀讀這三個詞語或短語。
(指名讀)
師:你們真棒!都讀對了!老師送你們每人一個大拇指。
(師送給同學“大拇指”,全班齊讀那三個詞語或短語)
三、初讀感知,質疑問難
師:同學們一定迫不和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內容,那就請你們趕快打開書本,用自身 喜歡的方式把課文讀一讀,看看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假如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就請你們在文中的空白處畫上問題泡泡吧!
(生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讀得真認真,誰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1:課文講科利亞埋木匣的事。
師:有沒有補充的?
生2:還寫科利亞找到了木匣。
師:科利亞什么時候埋下木匣?什么時候找到埋下的木匣呢?
生3:科利亞四年前埋下木匣,四年后又挖到了木匣。
師:很好!四年前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什么時候?
生4:戰爭開始的時候。
師小結、板書:戰爭開始 埋木匣
四年后 找木匣
師:同學們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大膽地提出來吧!
生1:老師,什么叫手鋸?
師:老師這兒剛好有圖片,一起來看看。
(課件出示“手鋸”圖片)
師:這又是什么?
(課件出示“斧頭”“冰鞋”圖片讓同學認識。)
生齊答:斧頭、冰鞋。
生2:科利亞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來?
生3:因為法西斯快打到他們的村子里來了,東西不能都帶走。
生4:法西斯是什么?
生5:是一座城市。
局部生答:不是。
生6:是一個人。
師:也不是。法西斯是德國侵略者的代號。
生7:這場戰爭是怎樣的?
師:這個問題提得不錯。老師送你個“大拇指”。
(送給生7一個“大拇指”)
師:是這樣的。這場戰爭指蘇聯的衛國戰爭。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蘇 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4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取得戰爭的勝利。現在,大家明白了嗎?
生齊答:明白了!
生8:老師,我想提個問題。為什么科利亞走十步找不到木匣,媽媽走三十步卻能找 到木匣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有考慮價值,老師送你一個“大拇指”。誰能解答?
(送給生8一個“大拇指”)
生9:因為媽媽過了發育期,個子不會長高,步子也不會再變了。
師:你的回答真精彩。老師同樣送給你一個“大拇指”。
(送給生9 一 個“大拇指”)
生10:課文的題目為什么不改為“科利亞挖木匣”?
師:哎呀!連老師都不會想到提這樣的問題。你可真會考慮!
生9:老師。我知道。因為課文除了寫科利亞挖木匣,還寫到他埋木匣。假如以“科 利亞挖木匣”為題,那就不完整了!
師:真是了不起。老師由衷地稱譽你們,問得好,答得妙,每人各得一個“大拇 指”。
(送給生9、生10每人一個“大拇指”)
(生情緒高漲,踴躍舉手要求發言)
師:還有一些同學要發問,你們暫時把問題存起來,先幫老師解決個問題,行嗎?
(課件出示:科利亞是怎樣找到木匣子的?讓我們來交流交流。)
師:自身再讀讀課文,在文中找找答案。然后到小組內和其它同學交流交流。
(生自由讀課文,考慮。小組討論、交流)
三、突破重點,感悟交流
師:誰先來說說。
生1:科利亞是通過認真考慮找到木匣的。
生2:科利亞量了五步找到木匣。
師:你們回答得都不錯,現在我們來看看科利亞是怎么考慮的?
(課件出示第11自然段的內容,齊讀)
師: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上臺來和我做個跨步競賽。誰愿意?
(生踴躍舉手,點一名同學上臺)
師:我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請你按平時走路的步子向前走十步。老師也走十步, 下面的同學一起數。
(生和師一起向前走10步)
師:從剛才的演示,你們明白了什么?
生1:老師十步走得比較遠。
生2:老師的個子高,步子大,潔兵的個子矮,步子小。
師:你們觀察得可真仔細呀!科利亞就是這么想的。戰爭開始時,科利亞從家門口 向前走幾步埋下木匣?
生齊答:十步(師用“腳印”演示)
師:當時他的步子怎樣?
生齊答:步子小。(師板書:步子小)
師:四年后,科利亞的步子怎樣?
生齊答:步子大一倍,(師板書:步子大一倍)
師:所以現在只要走幾步就可以找到木匣呢?
生齊讀:五步。(師用“腳印”演示)
師:最后科利亞有沒有找到木匣呢?
生齊答:有。
師:文中哪個詞語說明結果和他想的一樣?
生:果然。
師:很好。請同學們一起把第十二自然段齊讀一遍。
(課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齊讀)
師: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么道理?
(課件出示第十三自然段,齊讀)
師:是啊,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師板書: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師:這個故事使我們很受啟發。同學們愿意再來讀一遍課文嗎?
生齊讀:愿意。
(生齊讀課文)
四、聯系生活,觀察發現
師:我們的周圍哪些在起變化呢?請同學留心觀察一下,看看有沒有新發現。下節 課我們再來交流交流。
【自我反思】
這節課我上得輕松灑脫,同學學得開心自在。
我想問題是小朋友們學習的動力。我設計了讓同學大膽質疑,師生一起解疑,把提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同學,同學興致高漲,踴躍發問。分別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考慮價值的問題,令我驚喜。這不由使我想起保守教學,以前老師一問一答,同學圍著老師的問題轉,老師的答案是的規范,同學的思維經常被束縛。可憐的小朋友只能成為知識的接受者,沒有爭議,沒有創新,不懂的問題只好“珍藏”在心里。
“教師應越來越多地激勵考慮,越來越成為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協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這句話,讓我回味無窮。
【同行研討】
這是《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是一堂別具一格的語文課,教師和同學都體驗到了課堂生活的快樂。剖析這堂課,我們發現,這節課,有幾個亮點值得一說: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11
1、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教師可準備埋木匣、挖木匣的示意圖,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2、生字“匣多多,讀xiá,不讀jiá;“避”,讀bì,不讀pì;仍,讀二聲,不讀一聲。要求寫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區別: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灘,階和價。要注意“搶”右邊是“倉”,不要寫成“侖”;“初”部首是衣豐,不要寫成示補。“懂”的筆畫比較多,要指導學生寫正確,寫勻稱。
3、指導學生閱讀,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即按“埋木區”“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課文可分成三個部分,讓學生根據三部分講述的意思,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其中,科利亞怎樣從挖木匣中得到啟發,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可采用對比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課文。比如,可以把媽媽埋的木匣和科利亞埋的木匣相比(媽媽的大,科利亞的小);把媽媽走的步數和科利亞走的步數相比(媽媽走了30步,科利亞走了10步);這樣的對比,就為后面科利亞的思考作了鋪墊。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寫媽媽埋木區的意圖所在。第一次挖木匣時,媽媽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說明木匣沒丟,仍在原地;這就為科利亞判斷自己的木匣也不會丟且還在原地提供了依據。讀到這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描寫科利亞埋、挖木匣的同時,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挖木匣,這個問題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還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可用下面的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最后一段寫的是科利亞受到的啟示。由挖木匣這件生活中的小事,他懂得了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想法和行為順應這樣的變化。“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這句話是以問句的形式出現,表達了肯定的意思。教學中可結合文后泡泡的要求“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呢?”啟發學生關注和發現生活中不斷變化的人和事,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4、本課使用了很多生活用語,可指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比如,冰鞋、手鋸、斧頭,讓學生聯系生活用品識記詞語。“難過、懂得、搶走”要結合課文中有關描寫心情和動作句子來理解。
有些句子,可通過理解重點詞語,讀懂句子的意思。比如“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這里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亞無論是向左挖,還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結果一樣,都沒有找到木匣子。“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這里表示的是結果與所預料的相符。這里的“果然”也印證了他的想法是正確的。“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不光……還”表示意思進一步,即由具體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規律。
5、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敘述清楚。朗讀時,在埋木匣-挖木廈-得到啟示的轉換處注意停頓。
課文11~13自然段是朗讀指導的重點。第11段寫科利亞第一次挖木匣失敗后的思考和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高興。“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說話時速度快,語調是上揚的。“本區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這是對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體現對比的詞語要讀重些,如:“四年前”“我還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亞相信自己的分析沒有錯,因此,語氣是肯定的。“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這是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亞心里特別高興。心中充滿自信,語調要上揚。要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老師也可以用范讀加以指導。
6、課后第二題“科利亞是怎么找到本區的?從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們來交流交流。”第一問可結合課堂學習來進行,第二問可以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如,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還可以聯系已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感想。通過聯系已有知識,聯系生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面對周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變的態度。自己也要順應變化,采取靈活的方式對待變化的道理。可以先小組交流,讓每個同學都有思考、發言的機會,然后課堂交流。
第三題是抄寫課文段落二可以讓學生先讀一讀,再背下來。然后,邊抄寫邊體會這段話的內容。
課后要求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復述練習。
7、可以結合課文最后一段的學習,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在交流的基礎上,以“由《柯利亞的木匣》想到的……”為題目寫下來。然后放入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這種認識和體會可多可少,內容不限。教師不作硬性要求。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12
《科利亞的木匣》主要教學環節
一,檢查預習,疏理線索,整體感知
1,游戲方式檢查生字
①認字大迷宮(多媒體課件) ②玩玩詞語魔方(自制教具)③ 我會讀(開火車等方式)
2,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誰 做了什么事
二,學習埋木匣部分
1,自讀第1,2段,劃出寫埋木匣的句子,反復讀句子.
2,邊讀邊想想,科利亞心里在想什么
三,學習挖木匣部分
第一次挖木匣
1,學生讀第8,9自然段,體會科利亞的心情.理解仍然.
2,指導朗讀,從讀得正確流利到有感情.
第二次挖木匣
1,學習第11,12自然段,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
2,自讀科利亞說的話,你讀懂了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與同伴議論,師生交流)
3,用圖示法幫助學生理解大了一倍.聯系上下文理解果然.
4,朗讀讀11,12自然段
四,悟道理
1,師生合作朗讀13自然段
2,引向課外
《科利亞的木匣》教后說課
一,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通過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這是課文表達上的特點.從教材出發,從學生認知基礎出發. 本課目標設定為1,認識生字2,理解仍然果然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4,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 周圍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5,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其中要達成的第4個目標也正是本課要突破的一個重點難點.三個難度滲透整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高.
二,說教法,學法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愛提問受發現,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喜歡參與多種游戲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在感興趣的,主動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給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學習,享受閱讀的快樂.
三,本堂課教學的主要特點
(一)大膽取舍,長文短教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的重要途徑,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的東西很多,而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提供給他們的學習菜單不能不經過精心的篩選.要選擇那些最利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材料,最利于實現預習目標的材料來學習探究.在認真鉆研教材后,我依據課文寫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這條線索,抓住三個點來教學:埋 1,2自然段,第一次挖第8段,第二次挖及啟示第11,12,13段.語文學習是講究效率的,語文學習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實踐證明這樣的處理是妥當的,也避免使整篇文章來講字詞的瑣碎分析講解,突顯了重點.
(二)多種方式推進語文的學習
1,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新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體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體驗文本作者的喜,怒,哀,樂.第一部分以科利亞一邊埋一邊在想什么為話題,引領學生讀文,體驗文中角色的內心世界,第二部分以科利亞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為話題,來對話,來指導朗讀.課堂上,我分明感覺到了孩子們的心與科利亞的心通過對話緊密聯系在一起.
2,朗讀
朗讀永遠是語文學習的最基本手段,通過讀文,情感得到熏陶;通過讀文,理解和積累語言;通過讀文,學習寫作表達方法.這節課的朗讀有兩點可取:①朗讀做到有層次.從正確,流利到有感情;②如何做到有感情呢,當然由于讀文的主體不同,應當呈現出來的方式也就不同,但最關鍵的是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有自己的感受和體驗,通過朗讀展觀給大家.我印像深刻的是第8自然段朗讀的教學,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由讀不通到讀得正確流利再到讀得有滋有味.
3,自主,合作,探究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第三個點是文本重點,我采取的方式是:學生自主質疑——通過討論,探究解疑——領悟語言文字.首先讓學生讀句質疑,接著讓學生和周圍的小伙伴們討論想辦法解決問題 ,然后師生合作完成板書圖示,最后回到語言文字,齊讀課文.
(三)開發課程資源,服務于語文學習.
新課程倡導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動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作為教師,我們要努力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自行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如理解大了一倍,讓學生們自行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方法來理解.然后請學生觀察自己的周圍起了什么變化來引領學生走向生活更廣闊的天地.
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樸實,真實,扎實.我認為這節課始終凸現語文課的本色.語文學習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支撐點.我們讀文,我們交流體驗,進行對話,我們合作探究,都是為我們學習語文所服務的.語文學習是整個課堂的靈魂.短短的四十分鐘,孩子們感受到了語文學習是快樂的,幸福的,學得有滋有味.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13
《科利亞的木匣》的教學反思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亞的木匣》一課,第一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上課開始,我在簡單介紹背景之后引出課題,然后同學針對課題來提問。學生的問題有:
1、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
2、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
3、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接著,讓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初步感知課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讀課文。第一次,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讓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這一部分學生的朗讀方式很多,有一個人讀的,有四人小組讀的,也有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三次,是請學生幫助老師完成下面的板書:( )木匣→( )木匣→( ),讓同學再一次認真仔細地朗讀課文。在完成板書的同時,也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講讀埋木匣的部分,為了不使教學過于呆板,我沒有逐段逐句來講讀,而且從學生最感興趣的,科利亞怎樣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聯系學生提示的問題: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來找找木匣里的東西。其中,對于“小玩意兒”還展開了想象,"木匣還有什么東西?"學生的想象很豐富。第二步,是讓學生來看看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我首先讓學生找出用了哪些動詞,學生很快找出了“放、蓋、踩、撒”這四個動詞。然后請幾位同學來讀好這句話。接著請學生說說從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與前面問題相聯系)學生回答他是個細心、善于思考的孩子。在這基礎上請同學再讀這一句,然后齊讀。這樣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在去讀,那么學生的體會就更深刻了。
在講完《科利亞埋木匣》之后,我讓學生比較一下科利亞和他媽媽埋木匣有什么不同?學生也找了四處不同。之后,我又順水推舟問:“那為什么他倆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學生很容易的在課文中找到答案。(聯系剛才提出的問題)
最后,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來畫一畫科利亞的木匣在哪里。這一部分其實也是為下一堂課作鋪墊。學生興致很高,大部分能準確地畫出木匣在哪里。
這就是我的教學設計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趙主任也聽了我的這堂課,并且用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對我這堂課作了全面深刻的評價。趙主任這種運用先進的理念的發展評價觀,讓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來重新審視我的這堂課,感觸很深啊!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作者通過一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事物都會變化,我們做事情的方法也要變。.課文描述的故事脈絡清晰學生能通過閱讀大致弄懂,但是課文蘊含的道理,以及怎么從敘事中領悟道理進而明白通過敘事來講述道理這種文章體裁,,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這節課,我按照生命化課堂教學的流程: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歸納梳理——拓展延伸進行設計。整個課堂以孩子的疑問為主線,讓學生大膽質疑,師生共同解疑,把提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興致高漲,踴躍發問。分別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令我驚喜。這不由使我想起傳統教學,以前老師一問一答,學生圍著老師的問題轉,老師的答案是唯一的標準,學生的思維常常被束縛。可憐的孩子只能成為知識的接受者,沒有爭議,沒有創新,不懂的問題只好“珍藏”在心里。
而且課上我還躺學生用圖表示科利亞買木匣和挖木匣的過程,并口頭闡述。既鍛煉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不過這堂課中,雖然也注重學生的朗讀,但是在指導的時候卻比較缺乏,他們的朗讀還不夠到位,不夠體現層次性,沒有讓他們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讀中得到啟發。這一直是我教學中的一塊短板,所以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注重朗讀教學的研究。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作者通過一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事物都會變化,我們做事情的方法也要變化。課文描述的故事脈絡清晰學生能通過閱讀大致弄懂。但是課文蘊含的道理,以及怎么從敘事中領悟道理進而明白通過敘事來講述道理這種文章體裁,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講了什么事。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還是把重點落實在讀準字音,分析字形記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雖然是三年級學生了,寫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經常也錯別字,因此我尤其重視記字形這一塊,在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按漢字的特點,記字形,理解字義,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2)用比較法記字形、理解詞義,另外還可通過教師范寫學生書空等形式讓學生記住這個字,在字義理解方面,我們也可通過多種形式達到。有了這些做基礎,學生理解起課文來也就更方便了。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14
之一
作者:郎老師
一、素質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 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詞語造句。
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能按課后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并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 ,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教學疑點
1.課文寫柯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
2.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后面又要寫“科利亞只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亞坦東西和挖東西時量步子的示意圖。
六、教學方法 導讀法。
七、課時安排 三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后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么事?
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 sh))、德(進行字形分析)
3.簡介衛國戰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蘇聯人民為了保衛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爭。蘇聯人民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戰斗,至1945年9月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
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
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
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業
1.填空。
(1)戰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 )步,很快( )。
(2)戰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量了( )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后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這是因為( )。
2.準備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2.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客的內在聯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三)鞏固練習,總結全文
1.學生分段讀課文,并練習給各段列小標題。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
2.領會課文寫法。
(1)課文主要寫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過程,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亞埋匣子是模仿媽媽的樣子干的,寫媽媽挖到箱子與科利亞挖不到匣子進行對比,從側面說明匣子埋在地下,沒有被人拿走。科利亞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時沒有認識到自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了。)
(2)課文寫小伙伴的話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話襯托科利亞的毅力和決心,另一方面說明伙伴們也并沒認識到事物已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生了變化。)
3.請學生畫出科利亞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時怎樣量步子,怎樣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圖。
(四)指導朗的讀課文
(五)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六)指導造句
1.分析句子(幻燈出示句子)
(1)科利亞把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仍然”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如:你現在仍然是我的老師。補一補,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結果跟預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這樣”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亞不光找到了匣子,還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不光……還……”是表示更進一層。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僅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件事受到了啟發,明白了道理。
(4)媽媽高興地說:“算術真有用。如果當初我隨便挖個坑把箱子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
這句話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設一種情況,后半句表示這種假設實現后出現的結果。
2.學生口頭造句,師生共同評議。
(七)布置作業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書設計
15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設計意圖】
通過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齡變化,步子和步數變化的對比,明白“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難點。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15
【近義詞】
躲避──回避 漸漸──逐漸 原因──緣故
難過──難受
【反義詞】
原因──結果 難過──開心
盛chéng(盛飯) 量liáng(量具) 難nán(難過)
shèng(盛大) liàng(量詞) nàn(遇難)
數shǔ (數不清)
shuò(數見不鮮)
shù (數學)
鋸(電鋸)──具(工具)──句(句號)
階(臺階)──街(大街)──接(迎接)
鞋(鞋子)──協(協助)──斜(斜坡)
斧(斧頭)──俯(俯身)──府(政府)──撫(撫摸)
難(難過)──男(男人)──南(南方)
初(初級)──出(進出)
匣(木匣)──暇(閑暇)──峽(峽谷)──狹(狹窄)
鋸(電鋸)──居(居住)
階(臺階)──介(介紹)
鞋(鞋子)──佳(佳節)──桂(桂花)
兔(兔子)──免(難免)
搶(搶奪)──槍()
難(難得)──攤(小攤)──灘(海灘)
管(管理)──官(官員)──棺(棺材)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16
一.設計思想:
讓學生讀懂文本,首先教師自己讀懂文本。仔細研讀這篇課文,我們覺得可以分3課時從三大板快去落實動作詞的妙用,思維能力的訓練和片斷寫作訓練。讓學生在了解課文的同時落實文中兩處通過動作詞的描述,理解科利亞當時的不同心情,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重點是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的這一思考過程。
二.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要求:
《科利亞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五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故事生動有趣,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2.本課內容和組成成分:
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記敘,條理清晰。描寫埋木匣、挖木匣中動作詞的妙用,這是語言上的特色。課文就是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這是課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有所明白。
三.學情分析:
1.三年級學生,識字和閱讀能力加強了,他們已能通過聯系上下文大致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能大致讀懂課文內容。
2.在二年級已學過有關思維方法的課文。
四.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手鋸、冰鞋"等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通過具體語言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五.重點與難點:
課文后3個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講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采用情境教學,運用多媒體,采取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前準備:①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了解有關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旨在掃除在課堂學習中在故事背景方面的障礙。②布置學生帶自己小時侯的照片
2.教師的準備:一個簡單的課件
八.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生活導入,揭題質疑
1、觀察自己小時侯的照片:涉及文本主旨,初步破解學習難點
師:請同學們看看照片,再看看現在的自己,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變大了,我們在慢慢地長大,不斷地變化……)
師:對!不僅你們在一天天長大,很多事物都在時時刻刻變化著,請你們想一想,一年級時看到的學校與現在的學校一樣嗎?
(生:我們的學校變大了,變美了!)
師: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變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科利亞的木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設計理念〗生活小事中往往蘊藏著很深的道理。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學生接受,同時也能夠激起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思考。這種導入方法自然生動,將生活和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對課文濃厚的學習興趣。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質疑課題。
⑴指導學習生字"匣",讀準音,聯系"木盒子"記形,了解義,拓展詞匯:用木頭做的盒子稱(木匣),那用鐵做的盒子呢?裝火柴用的盒子又可以叫什么呢?……
⑵齊聲讀課題,問:讀了課文,你想知道什么呢?
⑶梳理學生問題,一一板書。
〖設計理念〗"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引導學生質疑、解題,實質是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是進行科學研究的起跑線,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分折問題解決問題的知識、思維和方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初讀要求,帶著問題初次讀文。
三、檢查初讀,學習字詞
1、解決容易的問題。如①科利亞的木匣里裝著什么?
借機檢查讀通語段:"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其他小玩意兒。"認讀"鋸"字:利用形聲字和組詞等方法。
②科利亞和木匣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嘗試幫助老師完成板書:( )木匣--
( )木匣--
懂得( )
借機找讀課文里相對應的語段,逐一讀通,并隨文學習字詞。
在找讀"埋"木匣時,相機解決問題③科利亞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來?連帶了解故事背景,請學生說說課前搜集到的有關蘇聯衛國戰爭的知識。
(隨文學習字詞,包括指導書寫等略)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的設計將字詞教學,通讀課文,了解大意,理清文脈有機地集于一體,省時高效且整體性強,避免了設計上的零碎和機械。
(第二課時)
一、研讀課文,感悟語言
1、仔細讀讀"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出示句子: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
⑴圈一圈這句話中描寫動作的詞:放、蓋、踩、撒
⑵科利亞為什么要這樣做?
回讀句子: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重點讀好"好玩"。
⑶從這些動作詞,你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
2、再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讀讀。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⑴仔細找一找,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
⑵從這5個"挖"字,你又讀懂了什么?(可以說科利亞很想找到木匣子,因為匣子里裝著他心愛的玩具。)
〖設計理念〗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準確,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怎樣適當地運用動作詞,以達到最佳效果。
二、抓住關鍵,引發思考
1、教師引導學生讀課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寫科利亞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應的一個句子讀給大家聽。
出示句子: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兒想。
引導學生思考:科利亞當時在想什么?
讓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去思考,展開討論。
學生思考討論,師生總結出科利亞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種:(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 數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對。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問題。
2、科利亞是怎么排除前3種可能性,只確定步子有問題的呢?讓學生再幫助科利亞分析分析,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三、細讀探究,討論排除
1、討論第一種可能性:
⑴讀課文找出科利亞找不到木匣子之后與小伙伴們的對話。
出示對話:伙伴們說:"也許,法西斯把你的寶貝挖走了。"
科利亞說:"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
⑵讀一讀,想一想,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據?
師:由此可知,科利亞斷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標大,木匣目標小,目標大的箱子沒有被發現,目標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發現,所以木匣一定還在。
2、討論第2種可能性。
找出描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并出示:
媽媽把有些東西放進箱子里,從家門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媽媽從家門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讀讀這兩句,想一想媽媽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數步法)
師:肯定了"算術真有用"。可見數步法是管用的。
3、討論第3種可能性。
師:那么,挖的方向有沒有搞錯?再讀讀課文,找出描寫科利亞他們家的房子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們家的房子還在,屋里的東西卻被法西斯搶走了。"
老師引導:"房子還在"告訴我們什么?(科利亞不可能把方向搞錯)
4、歸納排除,得出結論。
師:既然木匣一定在,算術真有用,挖法沒有錯,那錯的無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錯在哪里呢?找到寫他們離家出走的句子:
"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到喀山去了,在那兒住了差不多4個年頭。"
老師引導:4個年頭,科利亞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同桌互相討論)
讓學生上臺畫示意圖幫助理解(師畫好線段)
〖設計理念〗體現多種形式解讀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數學知識,上臺畫線段圖代表步子,幫助他們理解科利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元性。
四、結合生活,深化道理。
過渡:科利亞通過自己的分析,想出了辦法,找到了心愛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興,我們一起讀讀最后1小節。
1、聯系上文,說說你理解了科利亞受到的啟發嗎?
2、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呢?"
根據學生的交流,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通過一件事寫下來,可以是《由<科利亞的木匣>想到的》為題。
3、學生小練筆。
〖設計理念〗創設情境說啟示、悟道理,使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達到和諧統一。
九、板書設計:
埋木匣 放、蓋、踩、撒
挖木匣 挖呀,挖呀 挖得很深 朝左邊挖,朝右邊挖(?)
懂 得 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變化。
《科利亞的木匣》練習設計 篇17
教學目的:
1、了解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并從中獲得啟示。教育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根據情況的變化采取相應的辦法。
2、學習生字新詞。能用“仍然”、“果然”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根據“思考·練習”的提示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了解科利亞挖著木匣的原因;繼續練習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難點:學文明理,懂得事物總在不斷發展變化。無論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了變的眼光對待它,而是要根據事物的變化采取相應的做法。
教具準備:課文內容錄像帶,投影片若干張。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新課
生活中的事往往能給人以啟發。圍繞著科利亞的木匣發生的事就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二、觀看錄像,了解課文大意
邊看邊想:這篇課文圍繞科利亞的木匣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導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1、自由輕聲讀課文.
邊讀邊想:課文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的?如何分段?
2、重點討論:第四自然段的歸并。
交流:這一段主要講四年以后的事情,應歸并到下一段。
3、歸納段意。
指點:可根據小標題,歸納各段段意。
要求:作為段意的句子要簡練、完整。
四、學習第一段“埋木匣”
1、指名讀第一段課文。
邊讀邊想:把第一段分為兩層,并概括層意。
2、重點討論:
(1)兩層之間有什么關系?
(第一層寫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第二層交代他埋木匣的原因。)
(2)如果調換敘述順序,先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然后寫他是怎樣埋的,與原文相對比哪一種寫法好?好在哪里?
(先寫科利亞埋木匣,后寫埋的原因,設置了懸念,可激起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
3、質疑。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段內容
提問:媽媽和科利亞是在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根據回答,相機板書)
二、學習第二段“挖木匣”
1、默讀課文,圈畫有關詞句,討論填寫表格。(投影出示表格)
2、指點:
(l)媽媽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
(2)科利亞為什么開始沒有挖到木匣,后來又為什么挖著了?(根據回答,相機板書)
3、重點理解文中兩次描寫科利亞挖匣子的句子,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用“果然”、“仍然”說話。
讀下面的句子,注意帶橫線的部分,理解句意。(投影出示句子)
(1)科利亞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科利亞盡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圍大,結果都沒有找到匣子。“仍然”說明科利亞無論是朝左邊挖還是朝右邊挖,都和把坑挖深沒找到匣子的情況一樣。)
(2)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匣子。
(科利亞想出了找不到木匣的原因,還想出了找到木匣的辦法,然后按所想的方法去挖,結果找到了。“果然”說明他的想法是正確的。)
三、學習第三段“受到啟發”
1、指名用高興的語氣讀第三段。
思考:科利亞通過動腦筋挖到了匣子,從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
2、理解句子: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投影出示句子)
(1)用陳述的語氣說出“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一句的意思。
(2)想一想、說一說:“周圍的一切”在文中指什么?你還想到了什么?說說身邊類似的事和處理的方法。
四、說話練習
用“不光……還……”這個關聯詞說說學了這篇課文的收獲。
五、總結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世界上的萬物都在不斷變化,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多動腦筋,根據情況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