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射虎教學實錄(通用2篇)
李廣射虎教學實錄 篇1
師板書課題:李廣射虎
學生齊讀課題
師:同學們,經過上節課的初讀課文,你們對課題有什么疑問嗎?
生:老師,我覺得這個題目起得不對。課文中明明寫的是李廣射石頭不是射老虎,為什么課題要起“李廣射虎”?我覺得有問題。
生:我也覺得有問題。題目應該是李廣射石才符合課文內容。
師:嗯,我覺得你們說得有一定道理。這課題似乎有問題。到底有沒有問題呢?讓我們一起去細讀課文,找找原因吧!想想為什么作者會起這個令人疑惑的課題呢?
(老師給時間讓學生放開讀書,并在書中找依據。學生開始仔細讀課文,有的深情并茂的讀,有的用筆在課文中畫。有的則轉身與后面的同學組成學習小組討論。師巡視其中,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師:剛才,我在轉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同學做得都不錯,不但能仔細讀課文,在書上找依據,更可貴的是能用筆在旁邊簡單寫出理由。現在,我們來聽聽他們怎么說吧。
生:經過我剛才的讀課文,我發現作者沒有起錯題目。課文中說了:李廣是在夜晚巡邏時,發現早間影影綽綽,以為是老虎才射的,他并不知道那是石頭。
生:我覺得他說得不夠完整。課文中還說了,那里常有猛虎出沒,我想李廣肯定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射的。
生:我覺得作者其題目起得很好。我覺得除了他們說的以外,我認為這樣起題目更加能體現李廣將軍的神勇無比。因為在第二自然段里就提到了李將軍“神勇無比”。
生:我認為題目起得好。因為如果把題目改成“李廣射石”的話,不僅不能體現李廣的神勇無比,反而讓人覺得李廣腦子出問題了。(同學們大笑起來)
師:你們分析得真好,說得很有道理。看來你們讀書讀得真仔細,而且很有自己的見解。更可貴的是能有理有據地說話,讓人信服。現在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吧。
李廣本意是為了射虎,不是射石。而這射虎又是在一種特殊的條件下完成的,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部分課文吧!
(學生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師:李廣是在怎么樣的情況下射“虎”的?
生:當時光線很暗,因為是在夜晚巡邏時發生的,所以李廣一定看不清楚。
生:當時還刮著風,草叢里發出聲音,像是有東西。容易讓人判斷有什么東西潛伏在里面。
生:還因為傳聞那里常有猛虎出沒,因此會讓人以為那就是老虎。
師:這三位同學都各自說出其中的一個原因,我們綜合起來便不難看出:李廣射虎是在“光線差,風吹草動,此處常有猛虎出沒的傳聞”,這三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做出了判斷——草叢里有老虎。所以李廣才拈弓搭箭射了那一箭,他并非要射石頭。因此,我們的課題能不能改成“李廣射石“呢?
生:不能!改了就不能表現李廣的神勇無比了。
師(追問):那一箭射出后,情況怎么樣呢?請同學們看后面的課文。
(指名學生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讀讀描寫白羽箭的句子。
(指名讀句子。)
師:白羽箭射進了石頭里,怎么拔也拔不出來。你從這里感受到了什么?
生:白羽箭的力量很大。
生:石頭都很硬了,這白羽箭更厲害,它都鉆進去了石頭里了,還拔都拔不出來。
生:我從這個句子看出了李廣的神勇無比。如果他不神勇,白羽箭也不會深深扎進石頭都拔不出來。
師:你們分析和感悟得真好。不但能直觀地感受到白羽箭的力量大,更能結合課文感悟到李廣將軍的神勇,很了不起!(師豎起大拇指,學生興奮地為自己鼓掌)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課文都理解了嗎?還有沒有覺得疑惑的地方呢?
(大部分學生高興地說:“沒有不懂的了!”,個別學生仔細看著課文。一生舉手。)
生:老師,課文中還有一處,我不大明白。這篇課是文包詩,詩是唐代的盧綸寫的,可詩的內容卻是記錄的西漢時期的“飛將軍“李廣的事情。他們都不是一個朝代的。我搞不清是怎么回事。
師:這位同學讀書非常細心,邏輯性也很!老師為他驕傲!(走上前,握握孩子的手,豎起大拇指。)
師:對于朝代這個問題,由于我們的所涉及的知識范圍還比較窄,所以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些麻煩。現在這樣吧,老師給你們指路,你們去找答案好嗎?
生:好!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新華字典》,在字典“總目錄”處找到“附錄”,在附錄下的目錄里有一個“我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看看后面的頁數并翻到那里。我們來一起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學生很積極地開始翻看字典里的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
師:找一找西漢時期
生:西漢時期是在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年這段時間。
師:是的。李廣出生日期不詳了,但老師知道他死于公元前119年。
(板書:李廣?——前119年)再找找唐代吧?
生:始于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滅亡。
師:不錯。盧綸約出生于公元737年,死于公元799年。
(板書:盧綸737——799)這樣一看,我們可以算算,他們倆相差了多少年呢?
(學生開始拿筆出來計算。)
生:老師,我算出來了。他們之間整整相差了八百多年呢。李廣比盧綸大了八百多歲。
(學生們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
師:是啊,他們相差了八百多年。為什么盧綸會這么清楚這件事呢?而且還為他專門做了這首詩?
(學生沉思片刻。)
生:我想可能是李廣將軍射虎的事情太有名了,被一代代傳下來了。
生:我想是因為有歷史書,書上記的有事情經過,盧綸讀到了,覺得很了不起才為他寫的吧。
生:我覺得可能是李廣將軍射虎的這件事情太特別了,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師:你們說的都對。李廣將軍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家。他接受世傳弓法,射得一手好箭。他治兵有方,寬嚴適度,能與士兵同甘共苦,所以深受邊關軍民的愛戴,在歷代的邊疆士兵中都有著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氣天下無雙”的將軍。他一生與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遠揚,匈奴望風而逃,稱他為“飛將軍”。古詩更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都是贊揚他的名句。(學生鼓掌,不時有同學發出贊嘆:“太厲害了!”、“李廣將軍真讓人佩服呀!”……)
師:是啊,李廣將軍真令人佩服!他的神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毋庸置疑的是我們每個讀過這篇文章的人或讀過文中這首《塞下曲》的人,都會由衷地為他贊嘆,被他的神勇折服。那么,讓我們再次品讀一下這篇文章,去感受李廣將軍的神勇吧!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感受李廣的神勇無比,體驗語言文字的精妙。)
李廣射虎教學實錄 篇2
時間:2005年3月29日上午八點三十五分
地點:溧陽市新昌中心小學三(2)班
上課學生人數:43人
一、激疑導學
師:(實物投影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請你來讀一讀這首詩。
生:讀。(讀得通順,但沒有什么感情。)
又請三位學生讀,情況一樣不妙。
師:你們知道為什么剛剛幾位同學讀得不太好嗎?
生思考,有一位舉手。
王成成:我想是因為我們沒有理解這首詩的意思。
師:你們理解這詩歌的意思嗎?
生:不理解。
生:有一點點懂。
師:是呀,要朗讀好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除了多練習,多琢磨朗讀技巧,恐怕首先得深刻地理解它才行。你們說是嗎?
生:是。(回答大聲)
師: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呀,課文中已經告訴我們了。《李廣射虎》是一種特殊的題材,就做文包詩。(板書)什么叫文包詩呢?你們看看這三個字,也許能猜出來。
生:文包詩的意思就是文章里面包含著一首詩。
師:你們明白了沒?其實,所有的文包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詩的意思蘊涵在文章里面。你們能找找這首詩的意思在文章的哪里嗎?
生:在第2、3兩自然段。
師:是的,而且巧的很,這兩段合起來正好的一個小——?
生:故事。
二、激趣引探。
師: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當我們真正理解了這個故事,我們也就明白了這首詩的意思。那么,怎么才算理解了這個故事呢?在古代,人們知道一個故事,一般是從“說書人”的口中知道的,所謂“說書人“,是指一種職業,也指專門從事給別人說故事的人,一般說的是整本故事書。說書人講故事很好聽,他們能即將故事說得非常有意思、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有趣,讓人聽后深有體會。你想聽嗎?
生:想呀!
師:那你一邊聽,一邊想想你從我講故事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什么?能做到嗎?可以用筆做做必要的簡單的記錄。現在開始了。
師:我拿一個塑料的磁帶盒子往桌子上一拍,(告訴學生,這是驚堂木,驚堂木一拍,就表示請安靜,故事即刻開講。)再一拍。話說——
(我學著說書的在講臺前繪聲繪色地講了開去。學生聽得入迷了。等我講完,有兩位學生開始帶頭鼓掌,其余學生馬上也鼓起掌來了。)
點評:這里以說書人的角色,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好地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的2、3兩段。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目標的暗示:即像說書人一樣將這個故事說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其實,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學生就一定能夠將這兩段朗讀好。但是,這樣的寓目標于無形之中,讓興趣增濃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生動活潑。
三、精讀感悟。
師:你從我的講故事中體會到了什么?請整理一下,一分鐘后交流。
生:動筆整理。
生:我從你講故事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李廣的神勇無比、力大無窮。
師:(驚喜地)哦,你從什么地方體會到的?
生:我從“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里,任將士們怎么拔也拔不出來。”這句中體會到的。
師:請你讀一讀。注意將你的感受讀出來。讀完再談談你的體會。
生:(讀得還不錯。)我從中體會到,箭扎得很深,肯定要很大很大的力氣才能做到。
(附:第一課時,我受到黃達愿的橡皮泥和小的塑料大刀。在教繩子“扎”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這兩樣東西用得著。便將它們從口袋里掏出來,然后把刀插進了橡皮泥的深處,于是學生自然輕松明了扎的動作和程度。)
師:還有誰來讀一讀。
生:(喊了兩位,后半句都沒有讀好,問題出在句中的停頓上。)
師:點撥——在怎么拔后面停頓一下將會讀得更好。
(示范后,請同學自己練習。)
生:讀得很好。
師:我從你的朗讀中體會到了利廣力量很大。這不光是你讀得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文章寫得好。如果這句話變成這樣,你讀讀看,感覺如何?(出示句子: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里,將士們拔不出來。)
生:我感覺沒有原文的那種氣勢了。
生:我覺得沒有原文好,因為如果這樣說,讓人感覺不到將士們為了拔箭是用盡了辦法和力量的。
師:比較得好!的確文章是用了“任……怎么也……”這個句式來表達的,這種表達方式讓人覺得堅定。你也用它來說句話。
生:今天的家作真是多,任我們怎么寫也寫不完。
師:說出了作業多,很好。不過有一點不能說謊。今天家作不多吧?!
生:這首詩很難懂,任我們怎么讀也讀不明白。
師:道出了這首詩很難懂。剛才同學們造的這兩個句子,讓人覺得表達很堅定。現在將你造的句子講給同桌聽,相互學習和提提建議。
生:練說。
師:請再次齊讀一遍。
生:有感情地齊讀了一遍。
師:請接著發表高見和體會。
生:我體會到聲音很大。
師:哦?哪里感受到的?
生:讀“一陣疾風吹來,樹木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
師:你們也覺得聲音很大,是嗎?(生都點頭)好請再讀一讀體會一下聲音的大小。
生再次朗讀。
生:我覺得聲音并不大。因為是“沙沙”的聲音。
師:你們一起模仿一下沙沙聲。
教室里發出了一陣沙沙聲。這種聲音不是很大。
師:聲音不大呀,剛才為什么你們都感覺到聲音很大呢?你們可以將這段的前兩句讀連起來讀讀看。
生讀完,覺得當時周圍很安靜。雖然是巡邏,但是肯定不會有多大的聲音的。
師:你們體會得很好。是呀,當時,環境安靜。你來讀一讀吧。
生:(個人和集體讀都讀得很好,已經入當時的情境了。)
師:請繼續。
生:我覺得李廣聽到沙沙聲,以為是老虎時,顯得很慌張了。讀“猛然間,李光發現前方的草叢中,影影綽綽蹲著一只老虎,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我從連忙這個詞語體會到的。
師:同學們,你們也來體會體會呢?有道理嗎?
生:我覺得不是慌張,而是如果不連忙射的話,老虎可能會走的。
生;老虎也有可能會朝他們撲過來的。
師:那,這樣說來,還是說明李廣慌張嗎?
生:不是,應該是沉著,要是一般人,給老虎嚇的手都發抖了。
生:是呀,我覺得是他動作迅速,能夠抓住機會,不愧是一位神勇的將軍。
師:確實神勇,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還能動作迅速,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這一連串的動作是那樣熟練,令人佩服。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將這一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
生練習。
生:(兩位依次讀,接著是齊讀,學生讀出了夜的靜謐,情況的危急,李廣的神勇,讀得很好。)
師:那,現在同學們都理解這個故事了吧。你想和老師一樣將這個故事說一說嗎?(多數學生說想。)你們肯定行,只要稍加練習,肯定能說得很好,爭取超過我。
生很起勁地練說。
生:象模象樣地說了起來。
一共有兩位同學上講臺講,他們都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隨后,為了給每位同學都有說的機會,就請同學們回家后講家人聽。
師:你們不僅讀懂了故事,而且說得這樣好,我想,現在這首詩也懂了,是嗎?那么現在請你讀,能讀好了嗎?
生:(讀得很好。)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這首詩。
師:下課。
點評:這里還是以講故事的形式來結束教學,用意是二,一是為了檢查學生的理解,就是反饋作用,二是為了激起學生投入地學習“說書“,其實就是練習有感情地誦讀。
總評:以“說書”的形式激發興趣,以“說書”的形式促進誦讀,這樣的實踐是故事語文的思想的一種很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