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案例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屬于數的運算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一些實例,學習加法的運算律。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在加法的計算中和演算中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新教材安排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并先后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
片斷一:
師:談話:天氣漸漸涼了,我們學校又要組織大家進行冬鍛煉比賽了,冬鍛煉比賽有些什么項目呢?看,同學們正在緊張的訓練呢。
(出示情境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參加跳繩活動的有多少人?
2、參加活動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
【反思】
從課堂的引入老師就以最貼近生活的冬季鍛煉比賽為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學生提出了很多加法問題,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后面的學習。
片斷二:
下面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求跳繩的有多少人,怎樣列式計算?
指名口答,教師板書:28+17=45(人)
追問:還可以怎樣列式?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完成板書:17+28=45(人)
這兩個算式都是求的什么?它們的結果怎么樣?那你能用一個符號把他們連接起來嗎?(等號)板書:28+17=17+28,這是一個等式,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仔細的觀察一下這個等式,在等號的兩邊,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反思】
在這樣一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舉例、驗證,表達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的作用,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發現規律的一般過程,從而達到經歷過程,討論提升,歸納概括的目的。結合律的教學過程則更多的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索,推導,驗證的一個完整過程。
新教材的目標設定及教學過程,更多的體現了動態生成,寓數學思考,探究,發現于一體的數學活動過程,教師只有把握住了這個精髓才能去上好課,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