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行》評課
(由報慈小學沈陽老師執教)常熟市報慈小學 錢振玉
“認識平行”是蘇教版國標本教材數學第七冊的學習內容。本課的學習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探索平行線的畫法,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重點是: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 教學難點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創造一組平行線,能借助工具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沈老師所設計的教學方案,切實可行。學習重點、難點隨著師生的共同探討被逐步突破,被學生理解掌握,可以說層層深入,水到渠成。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即“設疑激情———引導探索———應用提高”。
1、設疑激情: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課始沈老師讓學生隨意擺兩根小棒導入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通過分類辨析,突出兩條直線相交與不相交的區別,并借助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理解了“看上去不相交的兩根小棒,看成直線可以無限延伸的話是相交的”。從具體圖形中抓住了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永不相交的特征,讓學生理解“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2、引導探索:當學生產生探索欲望和興趣之后,教師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通過去探索知識,從中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師只是引導、參與學習,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生動場景。在新課教學中,沈老師出示了一組判斷題,讓學生根據剛才所學的平行的意義,“判斷哪兩條線互相平行,為什么?”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辨析,進一步理解了“直線、不相交”等關鍵詞,而且借助長方體的操作、多媒體演示立交橋等,得出了“不同平面”和“同一平面”的區別,使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從而使學生主動反思剛才關于“平行” 的定義,產生了完善定義的內在需要,這時師生共同補充完整定義就水到渠成了,難點被有效突破。
3、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在這一環節中沈老師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線,體會平行線在生活中的作用。學生從身邊的實物形狀,如黑板、課桌、課本……的兩條對邊到運動場上的直跑道、電線桿……驗證了平行的意義。當老師出示一些平面圖形要求學生指出上面有幾組平行線段時,對于學生來說更是一種挑戰,也進一步深化了平行的意義。
4、“折平行線”的環節,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到了一組互相平行的直線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這正是平行線的特點!學生在實踐中再次應用了平行的概念,更理解平行的意義了。
整節課,老師創設的學習氣氛是寬松和諧的,注重了數學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注重了自主探索和接受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交流、發言;還注重了課堂教學的合理評價,體現了知識線與情感線的相輔相成。
本節課留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兩點:
1、 “同一平面”的處理有創新:平行是幾何學名詞,也是普通名詞。小學關于平行的基本要求就是讓學生認識平行以及會畫平行線。但是兩條平行線必須是在同一平面上,而小學里對于“平面”是和“直線”“點”“相交”等概念一樣,是不定義的“原始概念”,最多作一點直觀的描述,如:“拿一條線,兩個同學把它拉緊,就成了一條直線。”(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1994年10月第2版,2000年5月印刷)因此小學數學中關于“平行線”內容的教材設計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上海新教材定義為“垂直于同一條直線l的兩條直線a和b,它們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也就是它們之間的寬是一樣的,它們是互相平行的。”蘇教版則沿襲了老人教版,定義為“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這樣的定義,“同一平面”就成為了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沈老師巧妙地這個問題放在初步認識平行之后的判斷題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辨析,并借助長方體的操作、多媒體演示立交橋等,得出了“不同平面”和“同一平面”的區別,從而突破了難點。設計和處理有創新,是本節課的亮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