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滾得遠”教學反思
“怎樣滾得遠”這一內容是教材安排在本冊第二單元“直線、射線、角”后的一次數學實踐活動,由于多種原因,一直拖到了第四單元“平行和相交”結束才進行教學。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拖,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回顧組織這次活動的全過程,我覺得以下一些做法比較成功:
1、保證活動材料。如果不能提供合適的材料,那么,活動是絕對無法開展的。活動之前,我一直在考慮這次活動需要的材料怎么準備的問題。測量長度用的尺可以從其他班借米尺,三角板學生有,用來墊木板的磚是不需要的,有一名學生扶著就行了,可以滾的東西就多了。可教材要求用30~50厘米長的木板來搭一個斜坡,木板準備起來并不方便,因此一直在考慮,有什么可以替代。因為中秋節過去不久,我無意中看到一些中秋月餅的包裝盒材質比較硬,而且長度也差不多,就發動學生從家里帶來一些月餅包裝盒,這樣就解決了木板這個大問題。
2、分工合作明確。這次實踐活動的操作性很強。如果沒有明確的分工,學生很難完成這次的實驗。因此,在通過回憶生活情景的基礎上,我馬上提出了問題“斜坡與地面成什么角度時,物體滾動得最遠?”,讓學生明確這就是這次活動要解決的問題。隨后,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第28頁的最后一段文字、下面的四幅圖及第29頁的上面一部分內容,明確實驗的幾個主要步驟依次是:搭建斜坡、滾動物體、測量長度、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其中前四項是要分散在室外完成的。我問學生:“這些事情你一個人能完成嗎?”學生表示不能,需要幾個人合作。這時,我讓學生根據前四個步驟考慮至少要幾個人,學生認為5個。考慮到活動時教師對學生的必要指導,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把全班47名學生按照自然組分成了8組,有的組多出來的1名學生可以協助測量等。具體的分工有學生自己商量決定。在隨后的實驗中,我明顯感覺到了這樣分工的好處,各小組的學生忙而不很亂,看他們合作得挺愉快,我也很高興,因為我一直很擔心的紀律秩序等問題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
3、提前預設問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必須成為一個思考周密的設計者,要針對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科知識的特點預設教學問題,指導教學活動,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由于這次活動的地點是有變化的,室內—室外—室內。第一階段的室內指導很關鍵,因為到了室外,學生分散后,再要指導就比較困難了。因此,對于操作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先進行了預設。例如,物體滾出去時被阻擋而停下了,怎么辦?物體滾歪了,怎么量長度?這些都通過學生的交流來解決。對于滾歪了,怎么量的問題,有些學生馬上想到了剛學過的點到直線的距離這一知識,也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把“板”平移,還有的學生認為把滾的物體平移比較方便。我心里暗自高興,看來,活動拖到現在進行也不是一件壞事,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這不正是開設數學實踐活動課的目的之一嗎?如果按照教材的順序,這個問題反而不容易解決了。
應該說這次活動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但我也有一些困惑:
1、我的提前預設是否影響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滾歪了,怎么量的問題是否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時自己發現并想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