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滾得遠》課后反思
數學活動課《怎樣滾得遠》是我本學期的第一堂活動課,為此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課前,我仔細的閱讀了教參,制訂了課堂教學目標,盡量考慮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活動中來,體驗到做實驗是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同時,自己親自將整個實驗做了一遍,是為了能夠想到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哪些困難,以便提前預設。課雖然是備好了,說心里話,還是沒有底。都說活動課不好上,學生興奮度高,課堂比較亂,不好控制,教師喊破喉嚨,學生依然沉浸在自我活動中;另外就是學生不會合作,造成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用。這節活動課能否成功上下來,關鍵在于學生能否有效地分工合作,所以教師對學生動手操作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
上課了,大家席地而坐,來到體育館上數學課,他們透著一股新奇勁。我拿出一個圓木棍,問:“如果將圓木棍不借助外力,輕輕地放在平地上,它會滾嗎?”“不會。”“那怎樣才能讓它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滾動起來?”“放在斜坡上。”“對,有時候為了節省體力,我們經常會利用斜坡,生活中你見到過這樣的例子嗎?”在學生例舉了一些例子后,我引入了正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怎樣滾得遠。”然后引導學生猜測,“你覺得怎樣滾得遠?”學生大多認為板放得越高(既斜坡的坡度越大,)滾得越遠。適當介紹坡度就是木板與地面的夾角,并畫出圖示。也有個別學生認為不是這樣,他們覺得坡度越大,向下的沖擊力越大,反而影響它向前,坡度應該適中,才會滾得遠。“那么,我們就需要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你準備怎樣做這個實驗?”大家一致認為在0到90度之間選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度數來進行實驗,最后選定了30、45、60這3個度數進行實驗。
接下來就是本節課的重頭戲了。
我請了幾個學生和我一起做了第一個實驗,邊做邊講了一些注意點,特別強調了要反復實驗幾次,求出平均數的必要性。然后再由學生分小組完成剩下的兩個實驗,得出結論。然而,我觀察到,請上來的學生對于即將要做的工作毫無頭緒,在我的指點下,完成了分工和實驗,而其他旁觀的學生,則只是好奇的看著,有的干脆一副與我無關的樣子。到了分組實驗的時候,我觀察到一些小組分工不明確,有的學生無事可做,造成其他學生既要做這個又要做那個,費時費力;再有學生坡度搭好后,不經意間慢慢塌了,他們還沒有感覺到,繼續在實驗,操作的數據不準確,影響對結果的判斷。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我覺得我先前對學生的預設還是沒有到位,對學生的困難分析不夠。學生不會合理分工,課堂上除了對實驗本身的指導外,對于如何合理分工也需要指導,而且在觀摩實驗時需要調動每一個人的注意力,以便對自己的獨立操作有個好的參照。在反思之后,我開始第二個班的教學。
我將實驗指導分這樣幾步進行:
首先我請學生思考:“你覺得在這個實驗中要做哪些工作?六個人該如何進行分工?”指名學生回答,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提出了要有人測量斜坡并要給予固定,要有2人;有人測量,要有2人;有1人滾木棍撿木棍;有1人記錄。在此基礎上讓小組先進行分工。由于有了指導,學生很快就完成了。
然后請一個小組上來演示第一個實驗,同時要求其他的小組關注,并思考:“你從事什么工作,你認為他們這組在這個環節中有沒有要改進的地方?。”這個小組由于分工明確很快完成了第一組實驗,而其他學生由于剛才已經進行了分工,對于自己所要做的工作很清楚,觀察別人實驗時就有目的的觀察,而且觀察得也很仔細,并不時在竊竊私語。之后,大家針對剛才操作的情況,提出了改進,如:坡度要量準并適當用手固定,測量時皮尺要繃直,并在接頭處做好記號,滾木棍時要輕放,不用力,每一次測量的結果都不相同,要多量幾次,算出平均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