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認識容量和升 第2課時(精選2篇)
第二單元 認識容量和升 第2課時 篇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1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容量”的概念,體會“容量”的含義,通過操作讓學生體會采用統一的容量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容量單位“升”,了解“1升”的實際意義。在自制量器的過程中感受并進一步認識容量以及升。在練習用自制的量器測量一些液體的多少,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對現實情境中提取的數學問題加以解釋和說明。
3、讓學生聯系實際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應用,培養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以及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并在探索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難點:使學生認識“升”這個容量單位的大小,加深對“升”的認識。
教具準備:教學光盤、水杯、水壺、量杯、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容器,學生收集的飲料瓶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森林里正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爭奪冠軍比賽,就是老虎和獅子正在進行的“喝啤酒比賽”。老虎連喝了5杯,還沒有醉,獅子剛喝了兩杯就開始搖搖晃晃,老虎得意地說;“我是森林中的酒仙!“獅子不服氣地嚷:”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酒仙。獅子和老虎誰都不認輸,打起來了。你認為誰說的對呢?(師生討論)
一、探索領悟,認識容量。
1、課件出示:兩個茶杯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個茶杯,誰來說出哪個杯子里盛水多?
3、說明:哪一個杯子盛的水多,我們就說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們就說它的容量小一些。(板書:容量)
4、出示兩個水壺
5、你知道哪一個水壺的容量大一些嗎?(如果學生是通過觀察得到的結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樣來證實)
6、你說舉例子來比較容量的大小嗎?(如家中的熱水壺跟水瓶比較)
7、請同學們觀察在這個水壺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說出這個水壺的容量是多少嗎?你是怎么想的?
9、我們可以把這壺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組活動,將一壺水分別倒入各自準備的水杯中。
11、誰來說一說,這壺水有幾杯?
12、同學們說的都不太一樣,大家覺得這樣說科學嗎?如果別人這樣告訴你,你能知道這壺水的容量嗎?
13、因此,人們就給容量定出了統一的單位。
三、聯系生活,認識容量單位升
(一)認識升
1、請同學們拿出從家中帶來的各種容器。
2、請同學們分別在小組里交流一下你帶來的容器上標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單位?
3、指名兩小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書:升或l)如果有毫升則向學生說明下面再來學習。(板書完整課題)
(二)認識1升
1、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單位之一,那么,你認為1升有多少呢?小組交流一下。
2、要想科學的認識升這個單位,我們先來認識這個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來測量液體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標著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3、現在,老師將一個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中裝滿水,再將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發現什么?
4、板書: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容量正好是1升。
四、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題
(1)實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圖
(2)圖上的3個容器,哪個容量最小,最個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辦法比較嗎?
(3)指名生上臺操作。
2、“想想做做”第2題
(1)請每個小組將準備的杯子拿出來,先估計一下,哪個容量最大,哪個容量最小?
(2)接下來,請每個小組像剛才一樣實驗一下,你估計對嗎?
(3)指各兩小組回答:你們是怎樣做的?
3、“想想做做”第3題
(1)指名讀題
(2)指名口答。
4、“想想做做”第4題
你能估計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嗎?說說你的理由。
五、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如果老虎和獅子要舉行第二次比賽,你認為應該有一些什么規定?
課前思考:
1、“容量和升”這一教學內容,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可能比較枯燥和抽象,所以課始通過一個有趣的喝酒比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很想幫助老虎和獅子確定誰是森林中的酒仙。
2、通過直觀觀察杯子能盛酒或水的多少,引入容量概念,通過比較不同容器大小,學生加深對容量概念的認識。
3、通過用大小不同的兩個杯子計量同一壺水的容量的活動,引導學生從中進一步感受容量的含義,并產生統一和認識容量單位的心理需要。通過實驗認識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容量的含義,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形成1升的容量觀念。
課后反思:
本課內容包括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容量單位經常用來表示容器里容納的液體的體積。本冊教材在教學體積之前先教學容量和容量單位,是因為這一內容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極廣,幾乎隨時隨地都可能接觸到。盡量早些教學容量忽然容量單位,既方便學生生活,又為以后教學體積積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體積之前教學,因此采取了直觀認識、直覺感受為主的教學方法。
第一道例題通過三個活動使學生從不同的層次認識容量這一新的概念,同時產生認識容量單位的心理需求,由此過度到第二個例題容量單位“升”的教學,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并通過實驗認識1升容量的大小,從感性上認識1升有多少。
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學生已有的對升和毫升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容量的意義,再通過兩個大小不一的杯子的比較進一步加深對容量的認識。這樣的導入,比較符合學生的實際,以生活經驗為基礎,逐步上升為數學的概念,然后再回到實際中加以理解,這同時也是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
課后反思:
本課有兩個教學重點:容量和容量單位。容量這一概念比較抽象,課堂上通過寓言小故事激趣,通過直觀的物體兩個水杯,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杯子裝的水多一些,切入正題。學生在比較興奮的狀態下,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得到初步認識,既而通過媒體動態的演示,比較出兩個冷水壺容量的大小,學生對容量的認識得到強化。
容量單位的認識是在學生觀察到將冷水壺中的飲料到進不同大小的杯子,得到不同的結果,產生統一單位的強烈愿望。
升的認識也是通過直觀的操作,媒體演示和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強化。
課后反思:
這節課師生都是“有備而來”,課堂上學習氣氛很好。估計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在這課上,我先是借標準容器來認識1升,再是以學生帶的各種容器來鞏固認識,努力使學生在頭腦中能形成比較豐富的1升的表象。在此基礎上,我著重讓學生以已知容量為參照物,去進一步估計一些大小比較接近的容器的容量,并鼓勵學生展開一定的想象,把一些差不多大的容器聯系到一起,去認識它們的容量。這樣以點帶面,學生借有限的物品認識足夠多的物品;這種學習方法的獲得對學生來說也非常重要。再說教材的編排問題:感覺整個例題的設計,包括想想做做的第1、2題都非常好,而第3題的前2張圖對學生來說太陌生了,個人覺得沒多大意義。第4題覺得太簡單了。再看后面一課時的安排,有的內容在這一課時學生已經學掉了,剩下的內容就顯得比較少,安排得也不是很合理。
第二單元 認識容量和升 第2課時 篇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3~1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自制量器的過程中嘎巴手并進一步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2、讓學生練習估計一些常見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對自己的估計作適當解釋,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
3、讓學生練習用自制的量器測量一些液體的多少,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對現實情景中提取的數學問題加以解釋說明。
4、培養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并在探索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難點: 感知1升有多少,培養學生對容量的估計能力。
教學準備:教學光盤,紙杯等實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了解了容器的含義、認識了升;還知道長、寬、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形容器的容量是1升)升可以用字母符號來表示?(l)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升?
二、自主探究,實踐求知
1、前面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容量的概念,并學習了升這個容量的單位,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出示課題:認識升)
2、請每個小組拿出課前準備的瓶子。我們將用這個瓶子來制做自己的量器。
3、師用量杯給每個小組的瓶子里倒入一升水。現在,每個小組的瓶子里都有了一升水。請小組的同學在瓶子上貼上一張紙,并在一升的地方做上記號。
4、接下來,請小組里的同學把紙條1升處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別做上記號。現在,我們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量器,感覺一下1升, 1/2升,1/4升, 3/4升各是多少。
5、請每個小組拿出課前準備的紙杯,試試你們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滿幾個紙杯?(小組活動)
6、各小組匯報結果(結果不同可提問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
7、請同學們再拿出另一個容器,小組里先估計一下它的容量比1升多還是比1升少。再用你們的量器量一量,大約有多少升。
8、小組里如果還有不同的容器,讓學生多做幾次。
三、運用新知、展示能力。
“想想做做”第1題
1、師拿出6種不同的容器,分發給6個小組,并將一升水分別倒入幾個容器中。(生可下面觀察其他小組)
2、請同學們觀察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計出它們的容量是多少嗎?說說你的理由。
4、請同學們將它裝滿水之后再量一量。
四、解決問題,升華提高。
“想想做做”第2題
1、指名讀題后生獨立完成。
2、師公布答案后了解學生完成情況。
“想想做做”第3題 (課前布置完成)
課前讓同學們在家里稱一稱1升的水有多重,誰來匯報一下。
五、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1、這節課同學們能積極動腦筋,與同伴合作一定收獲不小吧。誰能談談有什么收獲?
2、同學們回到家里再找一找一些容器,先估計一下能盛多少水,在實際量一量,并向家長匯報。
課前思考:
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1升的容器,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平臺,想信學生一定熱情高漲。
2、當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后,對1升的認識由理性再回到感性時,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也印證了美國一個圖書館中的一條格言:聽過了,忘記了;看過了,記住了;做過了,掌握了。
3、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及時評價學生探究效果,隨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估計的容量和實際值差不多時,教師進行及時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會非常強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后反思;
這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也容易掌握,但在教學中我有這樣的困惑:書上第2題的“下面的容器大約各能盛水多少升”,教材所給我們的數據似乎都與我們的是生活不大相符啊。例如塑料盆的容量我們測量的大小是6升左右,選升左右,選10升也就無所厚非了,可浴缸的容量似乎是比升也就無所厚非了,可浴缸的容量似乎是比40升大,比升大,比400升小啊。總之圖片的形式,對孩子的估測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我覺得這一單元還是要多讓學生對實物進行估測。升小啊。總之圖片的形式,對孩子的估測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我覺得這一單元還是要多讓學生對實物進行估測。
教后反思:
“繼續認識升”是在上節課初步認識容量和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制一個1升的量器,并標出升、 升和 升,再用這個量器量1升水倒入紙杯或碗里,通過親身經歷和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進一步感知1升有多少,并通過“想想做做”中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自制量器的過程中感受并進一步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讓學生估計一些常見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對自己的估計作適當解釋,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讓學生練習用自制的量器測量一些液體的多少,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對現實情境中提取的數學問題加以解釋和說明;培養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并在探索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重點是繼續認識感受升,通過動手操作、聯系生活,倒一倒、估一估、量一量體會1升實際有多少。
課堂上由于是上個星期布置的任務,班上好多學生都沒有帶上制作1升的容器,所以很多學生都在觀望,只是大概了解了制作的過程。這一部分非常欠缺。
在例題里、練習里出現了許多估一估然后再選一選、量一量的題目,由于書本上的圖片和實際生活中器皿存在著差異,器皿的規格大小也不一樣,老師也很難提供與書本上一模一樣的器具,所以課堂上學生的答案存在著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