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鵝》課堂實錄及反思
師:語言生動形象,白公鵝栩栩如生。(板書:生動形象)
小試:
生:“當白公鵝在淺水灘里挺直身子,扇動起兩只長長的有力的翅膀時,水面上便泛起層層漣漪,岸邊的蘆葦也會沙沙作響。”用水面與蘆葦側面說明白公鵝翅膀威力之大。
師:啊,是這樣啊!我正納悶,明明寫白公鵝,卻寫水面與蘆葦,以為是多余的,看來寫水面,寫蘆葦并不多余。這叫做語言簡練。(板書:簡練)
大鬧:
生:“有時它率領一伙公鵝橫成一排,直奔魚竿” 這只白公鵝就像一個海軍上將,率領一個艦隊來示威了。
師:這段里的“賴著,廝打、耀武揚威”可不是褒詞,這些詞語是作者討厭這只白公鵝,所以,這段話應該這樣讀,師滿含惱怒讀。
生:不能這么讀!這里明貶實褒,表面惱怒,實則喜歡。
師:哦,正話反說!正話反說有什么好處?(板書:幽默)
退場:
生:“有多少次,它徑直把我罐頭筒里的魚餌咽進了肚里,有時還拖走掛著魚餌的釣繩。干這種勾當它從不偷偷摸摸,總是從從容容、不緊不慢的。”這里也是正話反說,表面討厭,實則欣賞。
師:欣賞它明人不做——
生:明人不做暗事!
【隱去老師光環,讓學生成為明星。學生運用既往經驗,獨自品析語言。其言其情,無不令人刮目相看。從寫作的角度建構閱讀課堂因此有了堅實的依據。】
四、總結板書,啟迪寫作靈感
讀板書前三行,這是作者夸他的白公鵝。讀后三行,這是我們夸作者的語言。我們也學作者的語言,夸夸我們喜愛的小動物。希望你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學生當堂小練筆)
附板書:
白公鵝,
海軍上將,
威震一方!
出場、小試、大鬧、退場,
簡練、幽默,
生動形象!
【板書將教學的兩條線串聯起來,前三行是閱讀成果,后三行是寫作提示。連接的交點是三四兩行,威震一方,是白公鵝的特點;出場、小試、大鬧、退場,是特點所需的材料。正是這些實體材料,為品析語言提供了鮮活的例證,從而使享受文章的愉悅延伸到賞析語言的境界,不知不覺中滲透了寫的參悟。】
【課后反思】
在階梯教室上完課,得到兩鐘截然不同的評價:一種興奮地豎起大拇指:“匠心獨運,至精至神!”一種迷惑地問:“講那些干什么?讓學生反復地有滋有味地朗讀不是更好?”
確實,這節課一改往日的閱讀模式,試圖從寫作的角度建構閱讀課堂。往日的閱讀課堂止步在第三讀,即粗讀,整體把握教材;精讀,深入理解教材;品讀,獲得審美愉悅。老師們所說的有滋有味的朗讀,就是獲得審美愉悅的品讀。聲情并茂的朗讀,一波又一波的情感高潮,的確為公開課增色不少。可是在書聲瑯瑯的背后,我想提醒:朗讀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音色,比如肢體語言。朗讀很好的人,不見得擅長寫作。讀得聲情并茂,寫得干癟枯燥常有。所以,止步在審美愉悅的品讀不夠,還要延伸到第四步——賞讀,鑒賞寫作特色。課例的第三環節品析作者的語言,就是賞讀。
本課的第三環節,學生運用既往經驗,獨自品析語言。本來擔心不知所云,沒想到,其語言其才情,大出意料,說明學生具備賞析文章的能力。既然具備這種能力,就應該將閱讀延伸到賞讀——從寫作的角度建構閱讀課堂。這種課堂對閱讀的指向性更明確,這種課堂里出來的學生,應該不怕寫作。是不是這樣,懇請有興趣的老師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