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生談)衣衫襤褸的婦女在哭訴,大個子洋人得意洋洋……
反復讀“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生讀,師范讀,生讀)
除了可憐的婦女,可恨的洋人,你還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憤怒的語氣)“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4、此時,緊握拳頭的你最想做什么?(生談)
是的,我們一定要懲處他。讓我們一起來寫寫這個“懲”字。(一撇憤,一撇怒,一豎恨,公正和在?但我們只能把對洋人的恨,對婦女的同情放在心里。)
讀讀這個字。(生讀)
該不該懲處?想不想懲處?(想)敢不敢懲處?(不敢)
因為不敢懲處,圍觀的人都(握著拳頭),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孩子們,讓我們走進百年之前的中國,感受中華不振的屈辱。
播放ppt,簡介。(2分鐘)
誰再來讀讀這段話“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四、小結,布置思考,下課
是的,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這就是租界,這就是洋人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租界;這就是中國人沒出說理的租界。租界里德一切都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生齊)中華不振。
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12歲那年的沉思決定了周恩來一生的道路。他會沉思些什么呢?課下寫一些,我們下節課來交流。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教學上的主要不足之處:
1、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請學生起來概括“文章寫了哪三件事情”,這個過程耗時太長,直接導致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沒能完成。“概括大意”是小學中、高年段乃至中學的知識點,學生回答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雖然我給了一定的語言提示,但是學生還是不太明確,表現在語言的組織上不夠簡練。如果我能夠先列舉一個例子,學生就能夠更好地進行模仿,逐步明確這個要點。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難點的分解。
2、對于課堂上的教學生成,沒有能夠即使地把握。例如,學生讀錯了“訓斥一通”的“通”字,沒有及時地糾正。當分角色朗讀時,有學生讀完周恩來的話還在反復地問“為什么”,這就可以順勢講到周恩來的疑惑不解。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已經有了很好的體會,接下來的朗讀評價事實上就可以省去了。在這個過程中,我過于拘泥于教案了,也是經驗不足所致。
語文教學是一個生成的過程,作為一個新手,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也希望各位多提意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