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雜談
【浙江省富陽市永興實驗小學 葉根娟】〖談“單元整組教學”的實踐策略·單元部分感悟──“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立足學生認知,靈活調整教學預設〗
學生的認知差異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往往五化八門。教師要能在課堂實施中,開放地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靈動地融入教學機智,敏于發現相通之處,調整目標。要能站在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看出和想象出學生的腦力勞動是怎樣進行的,以及在他們的認識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這樣才會發現問題的思維價值所在,決定是否需要調整教學步驟。
學習第八單元《飛向藍天的恐龍》,學生圍繞第一節課文提出了許多問題,一些問題接近本質性學習目標,如“笨拙的恐龍怎樣演化成輕靈的鳥兒?”“漫長的過程,到底有多長?”“恐龍的哪一支能夠演化成鳥兒?”有一些問題看起來離開了本質性學習目標,“鳥類的骨骼是中空的,所以才能飛翔。難道笨拙的恐龍在演化中,也能變得中空嗎?”“有一種恐龍,骨盆像蜥蜴,屬蜥龍類,是不是恐龍的一支后來變成蜥蜴了呢?”這些問題看起來離譜,事實上很有思維價值,恰恰讓同學們能夠去關注課文“演化過程”部分里非常嚴密的表達,不是恐龍全部上天了,而是恐龍當中的一支,且是獵食性恐龍中的一支,體型較小、形似鳥兒、骨骼中空、帶羽毛的一支,在億萬年的歲月里,在奔跑跳躍過程中逐漸演化,學會了滑翔,終于飛上了藍天。這樣一來,就自然而然地將語言的目標、人文的目標融合在一起。而蜥蜴呢,資料表明“恐龍出現以前,地球上已經出現蜥蜴類型的物種,古生物學家相信它們就是后來出現的恐龍的雛型。”雖然不是恐龍的一支變成了蜥蜴,而是蜥蜴的一支變成了恐龍,但學生的思考力讓人折服。
【浙江省諸暨市同山鎮中心學校 邊月仙】
〖讓課文插圖真正成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利用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如《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圖畫,看看各種恐龍的形態特征,很多孩子都會發現有些恐龍身上長著羽毛,這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此時,孩子們會急于知道原因,教師就可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讀課文,將圖文進行對照,這就使得學生學習課文更有興趣,也更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