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普類文章充滿“語文味”《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案例分析
生11:還有,是科學家們在研究了大量恐龍和鳥類化石之后,提出了這一假說的。
生12:我同意剛才這位同學的發言,但我要補充一點,就是我們也可抓住“點睛之筆”,學老師用“之所以”來說:之所以說遼西的恐龍化石是‘點睛’之筆”,是因為科學家們提出了鳥類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的假說;之所以提出這一假說,是因為科學家們在研究恐龍與鳥類的化石后,發現它們的骨骼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師:好啊,表揚!我們抓住“點睛之筆”,圍繞“假說”,一步一步地往前理清課文的線索,知道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那么同學們看到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又有什么問題呢?
生13:老師,我不明白“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是什么問句?有什么作用?
師:哪位同學來說說?
生14:這是設問句,先問后答,是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
生15:哦,我明白了,老師抓住“點睛之筆”,是為了理清我們的閱讀思路,跟著課文的這個設問句,很自然地想到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去再現這個過程。
師:那我們就跟著作者的設問,穿越時空隧道,去遠古的中生代,看看恐龍變成鳥類、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吧。
……
【評析】
《飛向藍天的恐龍》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而遼西首次發現的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科學家們推想的恐龍變化為鳥類、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
研讀課文,我認識到: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既可以使學生領略科學技術的神奇,感受科學技術的威力,又可以使學生學到描寫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時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從二方面入手,一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科普類文章的特點,理清課文的線索。教學時,在學習完生字詞后,我直接從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導入,來了個“反彈琵琶”,從中間向前一步一步反推,理清閱讀思路,讓學生了解課文是如何揭示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的。之后,又引出全文重點內容——第3、4自然段,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懂得:正是這個重大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可以把恐龍變化為鳥類、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再現出來;二是上出科普類文章的“語文味”。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緊緊圍繞著“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個閱讀話題,讓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之處,領悟科普類文章準確的語言;讓他們各抒己見,領悟科普類文章的特點,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讓學生模仿科學家,也去推想“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學生興趣比較高,效果也不錯,都說學得有滋有味。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已然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