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
一、教材解讀1課文簡說。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 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于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課文最后表達了科學家們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進程。
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第四段的學習
學習這一段時,根據討論題,學生自主讀文思考,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1自由讀文,說說這一段介紹的是什么。(介紹的是億萬年前恐龍的龐大家族)
2再讀全段,根據課文內容和表格的提示,與小組同學合作填寫下面的表格。
恐龍的龐大家庭繁衍生息的情況他們的特點作者說明的角度第一代恐龍大小似狗,形態如鴕鳥 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有的兩足奔跑從生活習性上有的四足行走有的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頓從身體形態上有的身材小巧,重不達幾公斤有的兇猛異常,茹毛飲血從性情上溫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其中的獵食性恐龍身體漸小,越來越像鳥類 從體型、習性、體表的不斷變化上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形態敏捷前肢漸長,像鳥翼,會拍打體表長出羽毛,無鱗片或鱗甲轉移到樹上生存,漸漸具備滑翔和飛行能力(注:此表格中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取舍,即教師給出一部分,其余部分由學生合作完成)
3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詳細地介紹恐龍的“龐大家族”?
4根據所填寫的表格內容,看看作者是怎樣把這樣一個龐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紹給我們的。
5在這個大家族里,哪種恐龍經過演變飛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中生代地質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約2億5千萬年至6千5百萬年,持續的時間長達1億8千萬年左右,又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那時,在陸地上有恐龍,海中有蛇頸龍,空中有翼龍。
化石指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