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古詩詞三首 漁歌子 教學設計
課 題: 23 古詩詞三首 《 漁 歌 子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耘田、箬笠”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學習詩詞的內容,想象詩詞中描寫的情景。教學難點: 結合詩詞內容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教學準備: 讀課文,查閱資料初步理解詩詞,作畫。教學過程:設 計 意 圖:一、 課前引入:1、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古詩詞,也積累了許多詩詞。還記得我們在第一課中學的一首詞嗎?現在誰想把這首詞背給大家聽?2、在學習中我們知道了詩與詞是不同的,誰知道詩與詞的區別?指名說說。3、教師簡單介紹詞的知識。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首新詞《漁歌子》。1、板書課題。2、學生讀課題。3、介紹作者:這首詞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他是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市)人。他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在朝廷做過小官,被貶官后,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 二、 引詞入畫昨天老師要求同學們預習《漁歌子》這首詞:(1)借助音節讀詞句,要讀準字音、讀通詞句。現在誰想讀給大家聽。(指名讀相機正音)(2)再指名讀,分男女讀,讀準讀通詞句。(3)齊讀詩詞。(4)老師還讓大家借助書上的注釋,或通過查字典、查資料,弄清詞的含義。并按自己對詞句的理解作一幅畫。畫了的同學請拿出你的畫來。三、 照圖解詞1、現在老師選幾位同學的畫大家來仔細觀察,對比詩詞進行評析,看哪些地方畫得準確,哪些地方畫得不對,并說出理由。2、指名學生評析正確與否(說明原因)。3、現在誰能用老師手中的圖片把這些畫中的錯誤之處改正過來,展示詞意。4、老師對詞的內容做簡單整體講解。5、學生齊讀詞句,加深印象。6、同桌互讀,試背誦詞句。四、由詞為文1、同學們通過對《漁歌子》這首詞的理解,用手中的筆也畫下詞中描寫的畫面,讓人看到你的畫,就知道畫中有詩詞。2、下面老師想知道誰最有本領,還能用手中的筆把對這首詩的理解寫一篇一百多字的寫景片段,要寫出詩中的優美意境。3、學生寫文,老師個別指導。4、欣賞學生所寫的內容,評議是否完整。五、總結六、語言積累 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在課余找一找有關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鞏固詩與詞的區別,進一步了解詞的知識。了解作者。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明了詩詞與畫的關系十分密切,而且小學生對于畫面的感知能力要遠比文字強得多。因此這一環節的設計是使學生更易于感知詩詞的意思。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通過詞與畫的對照,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評析,很容易使學生準確理解詞句內容,從而得到鮮明、生動的印象。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為鞏固學習效果,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詩詞的認識,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這樣始終都以學生為主體,人人有機會發言,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也利于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