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習作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北師大版第七冊“月”的習作教學體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習作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作文教學將柳暗花明,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下面談談自己在“月”的習作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塊狀訓練,厚積而薄發
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習作訓練要抓住最基本的寫作要素,制定最起碼的要求,旨在培養學生起碼的寫作技能:一是對習作內容只要求“具體明確”;二是對語言運用只要求“文從字順”;三是對表達技巧只要求根據“日常”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這就是說,只需具備最基本的認識基本功、語文基本功、應對基本功,不設任何多余的限制障礙,不提任何盲目拔高的要求。另外,還有三點值得教師關注:一是重情感態度,把懂得為什么而作、培養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過程,強調學生自我的觀察、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重視取材、構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環節;三是提倡自主寫作、減少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基于上述的認識,就有了單元訓練模式。
通過單元學習訓練,結合社會、時令和文化大背景,激發興趣,誘發習作動機,厚積而薄發,學生作文就不再是“小媳婦難為無米之炊”。
作文心理研究指出,興趣是直接推動兒童作文的一種強大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走進生活,去品味其情趣,進而有表達的欲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因此,教師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自始至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
1、讀透單元課文
通過單元課文的學習,引領學生去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文章,指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大自然,從這么一個廣闊無垠的世界里,去獲取豐富的作文素材。如在“明月”主題單元中,學生在課堂上學的是《月跡》、《飛向月球》等,從中學到了觀察月景的方法:由物到人,由上到下,按空間位置的變化等。在欣賞文章的過程中,明白了月夜迷人,只有多角度進行觀察,同時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寫得傳神。而在指導學生學寫摘錄筆記時,又讓學生感受到了作家遣詞造句等方面所下的功夫。總之,課堂上授人以“漁”,就能為學生自主作文邁出堅實的一步。
2、感受生活中的“月”
由課內到課外,讓習作教學在豐厚的文學底蘊上,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在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得到深化,變得豐盈。
在“明月”主題的單元教學中,中秋佳節正款款走來。學生走到哪,感受到喜慶的節日氣氛,從電視、報到、網絡、商店的櫥窗里都能感受到濃濃的團圓意。在趣味語文活動課上,我讓學生閱讀交流有關月的詩文積累。黑板上是幾個小畫家的杰作:一輪圓月,一絲游云,數點星光;月下婆娑的樹影,賞月的人們。同學們從誦讀《靜夜思》《水調歌頭》《春江花月夜》等,到朗讀老舍《月牙兒》等名家詠月的經典片斷,幾個小故事王還滔滔不絕地講起了有關月亮的傳說。學生們整個身心沉浸在美妙絕倫的文學中。當錄音機里響起《中國的月亮》時,有好幾個同學拿出摘錄筆記,記了起來:哪里月不圓,何處月無光?我卻深深地愛著你,中國的月亮……活動課即將結束時,我提醒大家,十四、十五月亮明,正是賞月好時機,錯過可惜。并在黑板上的圖中插入幾個字:天上、人間,眼中月、心中月,邊寫邊用幾個動作暗示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要求。同學們都有些興奮,他們已開始期盼著晚上的那輪明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