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習作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北師大版第七冊“月”的習作教學體會
二、自由習作,以賞代評
由于有了文學藝術的熏陶,學生賞月時就能移情于物,為學生的想象提供廣闊的空間。這樣學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就會“情動而辭發”,輕松作文了,體驗自由抒懷的樂趣。但這并不是說教師可以完全放手不管,對學生不聞不問。指導學生表述,我認為主要在于指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會想才會寫。思維活躍,聯想翩翩,表達的內容就會豐富具體。而全班五十幾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就是一座思維的寶庫,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
教師必須與學生切磋、交流、碰撞,教師必須大膽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對同學們的看法、觀點,教師可以也必須予以評價、分析、批判。當然,你的這種評價、分析、批判,同學們也可以再評價、再分析、再批判。同學與教師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相互批評、鑒別、欣賞,從而達到交流、補充、綜合的目的。而這,正是“對話教學”的本義之所在,也正是我們作文教師的個性、語文教師這個職業的魅力之所在。
由于學生寫作欲望最強的是在賞月后,因此自由習作的地點只能是在各自的家中,而非課堂。學生回校后交上來的草稿,我只用紅筆標畫出精彩的地方,或寫一兩句賞識的話,不提示需要修改的地方,我要讓學生在作文講評課上,在觀照自己和他人習作的基礎上,既自由地習作,又自由地修改,不受老師思維的限制。講評課上,同學們把自己習作草稿中的得意之處讀出來供大家欣賞。大家一邊欣賞,一邊把觀察到的情景修改、描繪得更具體、生動。
賞識教學符合學習心理學規律,學生會在賞識和肯定中觀照自身的力量,產生成就感,從而獲得愉悅的審美感受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習作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一次情感交流的過程。“以賞代評”,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性精神,使課堂更和諧更有活力。
三、同伴互改,集體提升
學生做了作文,自然很期待教師的指點。肯定其優點,指出其不足,是語文教師一貫的做法。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目前教師工作負擔超重,精神壓力過大,“亞健康”卻沒法休息,知識老化卻沒時間讀書的情況相當普遍。這也是作文講評會流于形式的原因。怎樣避免這種情況,堅持有效評改?無疑教師自己首先必須保證閱讀的時間、數量和品位,這樣才可能高屋建瓴地對學生作文進行正確指導。但是,教師面對今天的時代,面對求知欲如此旺盛的學生,面對各種各樣的 “話題”,怎么可能承擔作文指導如此之重的責任?因而同伴互改,也就應運而生了。
以往,作文本除了講評、謄寫的時候在學生手中以外,其余大部分時間都因在老師的批改中被關在辦公室內,積壓在老師的辦公桌上,無法在學生手中流動,彼此之間缺乏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機會。本學期,我試著用集體作文本。全班五十五人,平均分成十一組,每組5個同學,在作文周里,從周一到星期五,輪流在集體作文本上寫作。一期作文完按一定的規律與另一組同學交換作文本。如此這般,一個學期完畢,每個同學都把自己十一篇習作分別寫在十一本集體作文本里,也就是說一本作文本里有全班同學的習作。試行至今,我覺得好處有六。
1、學生有學習修改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