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四、師生口語交際
生:生活在大海里我可以看到比井里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師:東海之鱉,你能說說都有哪些我沒見過的有意思的東西嗎?
生:大海里有海草,密密麻麻,你可以在海草間和朋友做游戲,捉迷藏。還有金黃的沙灘,能躺在沙灘上曬太陽。
師:生活在海里真有意思!見識真廣呀!還有什么值得羨慕的嗎?
生:海里有許多的朋友能夠一起玩!不會像在井里那么孤獨,寂寞!比如有大海馬、海星……
生:在大海里能看見一望無際的天空,藍藍的天上飄著白云;還可以騎在海豚身上周游世界呢!……
師:你的生活可真豐富!我一直以為我的井底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還總向人炫耀,真慚愧!
師:生活在大海里的快樂真是說也說不完啊!
五、感悟寓意
師:聽了鱉的話,看看自己的淺井,面對遼闊的大海,小青蛙有什么表現?讀讀。
生:瞠目結舌。
師: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生: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驕傲自大,要開闊自己的眼界。
生:不要以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應該看到更遠的地方……
師:對你們有什么啟發?
生:要好好學習更多更深的知識,使自己懂得更多,不能驕傲。
生:要不斷開闊眼界,看長遠……
師:分角色讀文,讓我們再次回顧這蘊涵著深刻道理的故事吧!
六、積累成語故事
師:此后井底之蛙這個詞成為了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你還知道哪些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語?
生:杯弓蛇影。/南轅北轍。……
( 課件出示)
掩耳盜鈴 夜郎自大
鄭人買履 狐假虎威
刻舟求劍 一葉障目
……
師:課下把這些有意思的成語故事找來讀一讀,會使你的眼界更開闊。
[板書設計]
井底之蛙
/ \
夸耀 渺小
東海之鱉
[課后反思]
一、 可喜的收獲
1. 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滲透質疑方法。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四年級初始訓練質疑的最佳時機,于是在課初便潛移默化地滲透。通過初讀課文,知道小青蛙開始認為自己住的環境是世界上最舒適的地方,所以夸耀自己的生活;后來聽了東海之鱉介紹大海之后,覺得外面的世界太大了,自己的井底真的不值一提,非常渺小。圍繞夸耀和渺小你能提個問題嗎?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思維的發展從問題開始。在老師的調控引導下,學生進入一個個“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討自己提出的問題,情緒高漲,其樂無窮。
2. 巧妙運用多媒體,突破重難點。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不可低估。在《井底之蛙》中體會小青蛙的盲目自大是個難點。在學生體會小青蛙的快樂,品讀描寫快樂的語句時適時追問:“我生活在這里真快活”中的“這里”指哪里?于是出示井的剖面圖,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青蛙引以為榮夸耀的就是一口小小的水井,進而自己感悟寓意,使得含有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變得深入淺出,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