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愛鳥情——《鳥語》教學隨感
深深的愛鳥情——《鳥語》教學隨感昆山市蓬朗中心校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鳥語》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主要講述了“我”與鳥兒交談、傾聽并揣摩鳥兒語言的情景,揭示了鳥兒與人類相互依存的關系,表達了“我”對鳥兒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鳥語是非常抽象的,文中的“我”之所以能聽懂鳥語,那是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產生的獨特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抓住“我”對鳥的喜愛之情,我嘗試著讓學生經歷著“我”的經歷,感受到“我”的感受,使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同時,體會到深深的人鳥情,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美。
一、創設情景,走近自然。
要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情流露,情景的創設是很重要的。鳥兒雖然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但可以肯定,沒有哪個學生會去留心觀察,感受鳥語。鳥兒對他們來說很近又很遠。如果能把它們帶進課堂,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讓學生更清楚地聽到鳥語,感受鳥語,感受鳥語帶給作者的樂趣。
在教學一開始,我從春天談起,利用課件創設了一個情景:在一棵大樹上,許許多多的鳥兒在嘰嘰喳喳地唱歌、聊天。我把森林、鳥兒帶到了學生身邊,讓學生感受春天樹林里百鳥爭鳴的情景。學生一下子就會被那滿樹林的鳥兒,嘰嘰喳喳的鳥叫聲給吸引住,學習興趣濃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與鳥兒的距離一下子近了許多,愛鳥之情從那一刻變得強烈了。
整堂課,鳥的身影時時出現在學生眼前,鳥的叫聲時時在學生耳邊響起,這里就是鳥兒生活的大自然。學生怎能不激動,怎能不興奮。
語文課的內容來源與生活,來源于大自然。讓語文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才能讓人真正領悟人生的真諦、大自然的奧秘。有人說,語文課堂是一個小社會,其實,語文課堂也可以變成大自然。
二、朗讀感悟,心靈相通。
《鳥語》一課,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作者的愛鳥之情,從小時侯對鳥的喜愛,從和布谷鳥的對話,聽喜鵲的叫聲中,我們都能感受到。
語文學習是注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抓住這份愛,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這份愛。和布谷鳥的對話是十分有趣的,為了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這份無拘無束,我讓學生和我對話,和同桌對話,通過多種朗讀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這份無拘無束,感受到作者對布谷鳥的喜愛。喜鵲的叫聲是那樣讓人喜歡,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表達這種感情。學生在自己的朗讀與評價中,體會到了這種情感,學生對喜鵲是更加喜歡了。音樂的響起,讓學生的感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朗讀使學生在自己和作者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之橋,朗讀使學生和鳥兒之間心靈相通。越是能感受到這份濃濃的愛鳥之情,學生越能投入地朗讀;越投入地朗讀,對鳥兒的喜愛也就越強烈。
三、啟發想象,深化情感。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想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小孩子都是有靈性的,天生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表現欲,他們對課文中的人、事、物都會產生自己獨有的感受和想法。在聽了布谷鳥的叫聲,學了喜鵲的語言后,學生對鳥語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愿望,那就是和鳥兒對話。于是,我也嘗試著讓學生做一回鳥兒的“知音”。我讓學生聽貓頭鷹的叫聲,聽百靈鳥、鸚鵡的叫聲,讓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這些鳥兒都在說些什么。學生很容易就能聯想到這些鳥的生活習性,根據它們的特點進行想象。在想象、揣摩、交流中,他們與鳥兒又接近了許多。愛鳥之情又進了一層。